孫遷杰
國防工業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國防工業基礎。俄羅斯國防工業一度處于混亂當中,科技政策缺乏頂層設計,國防科研經費大幅下降,技術研發人員大量流失。普京在世紀之交上臺后,采取強力手腕重整俄羅斯經濟社會秩序,國防科技與軍工生產能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約70%的國防工業企業,80%的研制生產能力,85%的軍工生產設備和90%的科技潛力,幾乎所有大型常規武器裝備及核生化武器生產設備都在俄羅斯。在繼承這些財富的同時,俄羅斯也不得不負擔起2000多家軍工企業及650余萬工人的生存問題。然而低迷的經濟狀態,使得政府難以從微薄的財政收入中撥付足夠的款項維持龐大的軍工企業,軍費不足也使國防訂單大幅減少。隨著全球戰略的收縮,俄羅斯國防工業也不適應其戰略目標的需要,一方面是常規武器工業規模過大、生產過剩;另一方面是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研發能力不足。凡此種種,迫使俄羅斯在后蘇聯時代對原有的國防工業體系進行變革,大體上經過以下階段:

蘇聯解體后,大部分國防力量被俄羅斯繼承
“前期無序的轉型階段”(1992~1994) 基于“休克療法”的政策大背景,俄羅斯前期采取了激進的、缺乏充分論證的軍工企業私有化改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身整體技術實力,導致了俄羅斯在世界武器和軍工技術市場份額的流失。1992年,時任總統葉利欽簽署《有關國有企業及國有企業的自愿聯合組織改變為股份公司的組織措施》《關于國有企業商業化并決定同時改變為開放型股份公司的條例》兩項總統令,以推動大中企業私有化。1994年政府確定的軍工私有化方案中,約40%的企業實現完全私有化,30%的企業實行部分私有化。但這場快速私有化的結果卻是秩序的混亂,經濟動蕩的俄羅斯并沒能吸引國內國際資本,反而使投機加劇,企業處境更加艱難,俄羅斯國防工業體系雖打破僵化,但卻陷入混亂。

受2015年經濟衰退影響,俄羅斯軍費縮減
“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發展階段”(1995~1997) 1996年俄為了加大對科技政策的宏觀調整力度,專門成立了由總統葉利欽任主席的“總統科技政策委員會”,并陸續出臺了一些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計劃:制定軍工生產、軍事技術合作及出口法規,加強對科研及實驗設計成果的規劃管理,堵塞技術外流漏洞;多方籌集資金,保證重點軍事科研項目和高技術武器生產經費,等等。
“理性的重組階段”(1998~2000) 經過最初的動蕩和探索階段后,俄羅斯擬定新的國防工業改革方案,即《1998-2000重組國防工業法》,并于1998年3月由俄羅斯杜馬通過。根據該法案,俄將實行大集團和規模化經營戰略,1700多家國防企業將減至670家,同時加大聯邦財政支持力度,并計劃組建30家大型軍工金融集團,形成國防工業潛力核心,以提高軍事工業的整體合力和應變能力,增強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

“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
“國防工業體轉型的新策略”(2001年至今) 2001年是俄政府官方宣布的國防工業真正實現改革的第一年。在其頒布的《2002-2006俄羅斯國防工業改革與發展規劃》中,俄羅斯軍工企業將合并為36家超大型國防科研綜合體,這些綜合體必須由國家控股,在此基礎上允許吸納民間資本。隨著俄羅斯經濟復蘇和國防科技競爭力的增強,2006年時任俄經濟部長格里夫表示,支持俄國防工業企業在海外上市,為其未來發展獲得資金。普京政府時期實行的國內國防工業一體化,組建大型國防企業集團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方法,成為改善國防科技現狀最有效的措施。自2014年開始,俄羅斯結合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相繼出臺了新版《俄羅斯軍事學說》《俄羅斯國家軍備計劃的問題和優化發展報告》以及新版《2020年前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對國防軍事戰略做出了適當調整,并將國防科技這一推動力擺在了突出位置。
國防工業是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的全局性關鍵領域,對于一個剛剛邁入市場化,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健全,國內國外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的國家來說,國防工業領域的改革需要慎之又慎。這一階段俄羅斯正是吸取了“冒進”的教訓,重新加強了國家的指導作用,措施如下:

S一400防空系統
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集中國防工業管理權限。從葉利欽成立“總統科技政策委員會”針對現實問題的小修小補;到普京召開全國軍事工業綜合體工作會議,推出總體的改革和發展計劃;再到梅德韋杰夫主導“新面貌”軍事改革,通過《國防采購法》為俄軍進行大規模換裝,無不都在理順政府與軍工企業之間的關系。2003年,普京政府成立國防訂貨委員會,隸屬于國防部,主要用于加強聯邦政府與生產企業之間的溝通。2006年,普京簽署命令成立國防工業委員會,作為政府常設機構,直接向總統負責,更為有效地控制俄羅斯軍事工業集團及其發展項目,嚴格監控政府決議的執行情況。但也有聲音認為這是回歸舊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加大財政與金融支持,重鑄國防工業基礎。2002年,俄羅斯通過了《2010年前俄聯邦軍事建設政策的基本方針》,時任總統普京任命財政部副部長庫德林兼任分管財務的國防部副部長,以加強對軍費使用的監管。2011年,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國防工業綜合體發展會議上要求盡快通過《2011-2020年國防工業綜合體改革聯邦專項計劃》,促使各方面資金更多流入國防科技領域,確保采購項目如期實施。2001年俄羅斯軍費為70億美元,2007年增至328億美元,2015年達到541億美元,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稱,當年軍費增長相當于2007年以來正常年增長的3倍,2016年受國際油價暴跌和國內經濟衰退的影響,俄羅斯軍費有所減少,約435億美元,占全國GDP的3.7%,占財政總預算的12.4%。俄羅斯還采取減免稅收、財政補助、低息長期貸款、鼓勵開發軍民兩用技術等方式,拓寬國防工業的資本來源。
大力提高國防采購水平,促進高技術研究開發。2010年,普京在全國武器裝備采購計劃會上承諾,政府在未來10年將出資20萬億盧布采購1300多件裝備,其中220種是最新開發或改進的。2011年,普京宣布重新評估俄軍裝備,購買8艘裝備“布拉瓦”潛射導彈的核潛艇、1000架新直升機、600架戰斗機、100艘軍艦以及S-400、S-500導彈防空系統。“新面貌”改革期間,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強調俄羅斯應組建類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國防科技研發機構,加強在高技術裝備和前沿科技的探索研發。
打造大型康采恩軍工聯合體,增強國際競爭力。軍工康采恩的設立,直接目標就是參與國際武器裝備市場的競爭。軍貿出口,不僅可以換取大量外匯資源,有利于俄羅斯經濟產業調整發展,還有助于恢復其大國地位,擴大地緣政治的影響力。2006年底,俄羅斯成立聯合飛機制造公司,合并蘇霍伊、伊爾庫特、米格、圖波列夫、伊柳申、雅科夫列夫等飛機設計局和航空企業,建立大型航空集團,原因之一是為了在國際市場上匹敵美國波音集團和歐洲宇航防務集團。2009年,俄羅斯成立聯合造船公司,包括33個船舶設計及建造廠。俄羅斯還在積極探索組建發動機制造集團和彈道導彈生產集團。2013年,梅德韋杰夫在慶祝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成立60周年的會議上,呼吁俄羅斯軍工企業進一步合并,打造大型科研生產聯盟。
俄羅斯國防工業體系的轉型,明確了政府與企業權責關系、投入與研發金融關系、計劃與市場機制關系,最終定位了國防科技工業的集中管理,國防工業體系納入到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和軍事改革的總目標當中,保護和發展了俄羅斯國防科技競爭力,效用如下:
保存了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軍品屬于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制造產品,軍工企業在俄羅斯制造業中屬于技術裝備和人員素質較強的經濟部門,俄國防工業體系轉型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高精尖技術部門,造就了一批新技術生產聯合體,為俄羅斯未來高新技術的發展夯實了基礎。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保存,也使得俄羅斯在國際武器裝備市場上有了底氣。自家栽有梧桐樹,才能引得金鳳凰。從俄法合作建造軍艦,到俄印聯合研制第五代戰機,再到俄中軍用飛機和防空武器領域的合作,保有核心競爭力的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游刃有余,甚至建立由自己唱主角的國際俱樂部。
優化了國防工業結構。通過對國防工業體進行市場導向的整合,俄羅斯國防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效率不斷提高、競爭力逐漸增強,形成了相對集中的集團公司。一方面重塑了俄羅斯國防工業形象,以新的姿態躋身世界市場,重新躋身全球軍貿市場的領軍方陣;二是擴大國防工業對外開放和融資渠道,加強科研與市場聯系,允許外國公司購買俄羅斯技術公司股份,形成財政資金、預算外資金、企業資金、自有資金、國外資金、私人非贏利機構資金并存的多樣化資金來源。此外,軍民產品結構的優化也對俄羅斯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了較強的積極作用。
拓寬了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領域。通過國防工業體系轉型,俄羅斯政府增強了財政投入的目的性,加大了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投入,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近年來,俄羅斯不斷拓展東南亞這一新興市場,越南成為繼印度、委內瑞拉和中國的第四大俄羅斯武器進口國。俄羅斯還通過軍事技術合作,加強對獨聯體國家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出售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S-400,打造與俄羅斯協同的一體化防空網絡,是此前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中絕無僅有的。
為“新面貌”軍事改革提供裝備保障。俄羅斯“新面貌”軍事改革號稱自彼得大帝建立俄正規軍300年以來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解決了歷次軍事改革想解決但沒有解決的難題。“新面貌”改革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整和升級武器裝備。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的一份報告稱,俄羅斯“新面貌”改革的最初階段并不是創造出一支完全新式裝備的部隊,而是確保現有裝備能夠有效使用,同時使組織結構更具效率和專業化。由于國防工業生產新式裝備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俄羅斯在初級階段更重視國防科技理念的革新,例如加強常規軍事武器和戰略性軍事技術的融合。此外,俄軍還將重點提高部隊實彈演習、實踐訓練和夜間訓練的比重,推進配備新型自動化訓練裝備和射擊激光模擬器的未來戰斗基地建設。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