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
【摘要】 本文圍繞“互聯網+餐飲”,提出了一種基于大數據的餐飲模式。首先分析了大數據餐飲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大數據餐飲的構建流程,最后分析了技術解決方案。希望推動傳統餐飲行業的數字化和現代化。
【關鍵詞】 大數據 互聯網+ 餐飲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在我國,餐飲一直以來都是相對保守的行業,如果能將互聯網和餐飲有力結合,做成公眾性的大型在線點餐和運營平臺,必將極大地方便用戶,并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ヂ摼W+餐飲的興起,將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如何處理超大規模的數據,已經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一、大數據餐飲的意義
1.1大數據餐飲為用戶帶來的好處
大數據對餐飲用戶能帶來很多方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用戶體驗的提升;2、可選擇性;3、個性化推薦;4、健康飲食。
1.2大數據餐飲對商家帶來的利益
1、節省人力成本;2、資源管理;3、及時了解運營情況;4、培養用戶忠誠度;5、商家文化宣傳。
1.3大數據餐飲的科研價值
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信息,如何將現有算法運用于實踐來搭建高效的智能系統,以及設計新的算法來滿足現實需求,這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尋求解決和優化的問題。
二、大數據餐飲的一般流程
1、搭建并推廣互聯網點餐平臺。大數據的基礎和核心是數據,只有擁有海量的數據,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挖掘,發現數據里蘊藏的有價值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實踐,應用于產業領域來創造非凡的價值。傳統餐飲行業能提供的數據相當有限,產業的轉型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餐飲行業存在三種形態:1、保守型。該類餐飲店規模小,經營方式落后,所有工作全靠人工完成。2、半開放型。該類商家使用了進銷存系統。3、開放性。該類商家往往是連鎖形式,使用了一體化在線點餐辦公系統。只有第三種形態才能形成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樣(Variety)、有價值(Value)、真實(Veracity)特性的大數據。
2、用戶行為收集。什么樣的數據才是有用的,即使具有多年數據挖掘經驗的學者也難以斷言。當前互聯網行業的通常做法是盡可能的存儲足夠多的數據。例如淘寶網,所有用戶的登陸時間,登陸地點,瀏覽商品,鼠標行為,網頁停留時間,收藏商品等都被完整記錄下來。擁有足夠全面的數據,才能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數據,發掘數據的價值所在。餐飲行業也需要在自己的平臺記錄用戶的歷史行為,例如瀏覽了哪些菜品,在哪些位置停留時間過長,在何時間,何地點和何人點了什么菜等。這些數據將為分析用戶行為,了解用戶偏好等奠定基礎。
3、商家運營數據收集。把所有商家數據集中起來,從數據倉庫的角度來看,挖掘頻繁項集,分析銷售趨勢,了解銷售的時間性、空間性、群體性差異,對商家了解行業規律,完善經營模式,提升商家銷售額具有重大意義。
4、數據挖掘及應用。傳統的統計學可為數據分析提供各種分析手段,從不同的角度統計也會發現不同的規律。此外,專業的數據挖掘算法在此有了用武之地。如K-Means聚類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分類算法,Apriori挖掘頻繁項集,深度神經網絡等是業界常用的利器。
三、大數據餐飲的解決方案
1、數據存儲。海量的數據需要新的存儲技術?;贖adoop集群的HDFS文件系統,以及NoSQL(非關系型)數據庫是時下流行的大數據存儲方案。這些新技術不但解決了低成本高存儲問題,并為大數據處理提供了方便。
2、數據分析。隨著大數據產業的興起,很多研究領域的算法都被應用于實踐,對數據的分析手段層出不窮。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都為此做出了貢獻。
3、數據計算。面對大數據,傳統的計算方式已難以應付。為了及時處理用戶反饋,需要一個低延遲、可擴展、高可靠的處理引擎,此時Hadoop也很難滿足需求,因為MapReduce更擅長操作靜態數據。流式計算的典型范式之一是不確定數據速率的事件流流入系統,系統處理能力必須與事件流量匹配,或者通過近似算法等方法優雅降級,通常稱為負載分流(load-shedding)。Spark和Storm是比較實用的流式計算系統,對于低延時、高可靠地處理線上產生的數據,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自動化運維提供了框架支持。
結束語:本文基于大數據環境,對餐飲行業的新型運營方案進行了闡述。從大數據餐飲的意義、大數據餐飲的框架及解決方案等角度對其進行了全方位解讀,希望帶來傳統餐飲行業的數據化變革,把技術真正運用于實踐,為社會創造價值。此外應充分尊重用戶的個人隱私,讓用戶成為大數據的真正受益者。
參 考 文 獻
[1]劉宏志.大數據環境下的電網工程造價分析管控體系研究[J].華東電力, 2014(07).
[2]周濤. 網絡大數據——復雜網絡的新挑戰:如何從海量數據獲取信息?[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201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