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馬 博
13191731146@163.com
?
穩心復脈湯對冠心病病人QT間期離散度的影響
王海霞,馬博
13191731146@163.com
摘要:目的觀察穩心復脈湯對冠心病病人校正QT離散度(QTcd)的影響。方法將82例冠心病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42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給予腸溶阿司匹林、單硝酸異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規治療,療程4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穩心復脈湯口服,療程4周。分別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和QTcd的變化。結果治療組在改善中醫證候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QTcd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QTc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穩心復脈湯能使冠心病病人QTcd顯著下降,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療效,從而達到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作用。
關鍵詞:冠心病;QT間期離散度;穩心復脈湯;胸痹;心痛
QT間期離散度(QTd)是同一份心電圖上不同導聯最長QT間期與最短QT間期的差值,可間接反映心室肌復極的不一致性和不穩定性的變化程度,近年來成為預測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重要指標之一[1]。冠心病病人因心肌缺血易引起復極過程不同步,使QT間期離散度增大,故QTd和校正后的QTd(QTcd)對預測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采用穩心復脈湯治療冠心病,觀察治療前后QTcd的變化。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
1.1.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有關內容制定,主證:胸悶、胸痛、氣短、乏力。次證:心悸、口渴、夜寐不安、唇甲色暗。舌象:舌質紅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苔少。脈象:脈沉細或澀或結代。以上主證必備3項,次證兼具2項,符合舌脈象,即可診斷。
1.1.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81年WHO制訂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2],入選病人至少有3個月以上可由勞累誘發的心絞痛病史,運動平板試驗陽性,同時符合中醫診斷標準的納入病例。
1.2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為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科住院病人,共入選8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58.21±6.45)歲;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57.15±6.37)歲。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情及中醫證候積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兩組病人均予基礎治療,如腸溶阿司匹林、單硝酸異山梨酯、辛伐他汀等。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穩心復脈湯(由我院中藥制劑室加工制成),每袋100 mL,每次1袋,每天2次。穩心復脈湯藥物組成:太子參15 g,麥冬12 g,五味子10 g,丹參15 g,川芎15 g,沙參12 g,醋香附10 g,香櫞10 g,佛手10 g等。兩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藥及影響QT間期的西藥(如抗心律失常藥)。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標準12導同步心電圖,治療4周后復查。
1.4QTcd測定從QRS波群起點至T波的終點,每個導聯連續測3個QT間期,取其平均值作為所測QT間期。QTd=最長QT間期(QTmax)-最短QT間期(QTmin)。為除外心率的影響,采用Bazett公式校正的QT間期(QTc),QTcd= QTcmax-QTcmin。觀察相關癥狀、舌象、脈象變化,每周記錄1次,按中醫證候記分法計分進行療效評定。
1.5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內容制定。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治療后癥狀總積分)/ 治療前癥狀總積分×100%。顯效:癥狀全部消失,積分為 0 或療效指數≥70%;有效:治療后癥狀積分在輕度以下或療效指數在30%~70%;無效:療效指數<30%。

2結果
2.1中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組在改善中醫證候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2.2QTcd比較兩組治療后QTcd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QTc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QTcd比較(±s) ms
3討論
QTd可以反映心室肌復極的不均勻性,是一種無創、簡便、價廉的預測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險性的價值指標,也可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溶栓治療的療效等進行評價[3]。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可能引起QTd及QTcd增大,且冠脈狹窄病人的QTd及QTcd與冠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4]。
冠心病屬于中醫的“胸痹”“心痛”范疇,胸痹日久,情志失調,或年邁體虛,氣陰兩虛無力行血,氣血瘀滯,則心脈痹阻,而為“胸痹”“心痛”,治療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主。穩心復脈湯正是基于此遣方用藥,方中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川芎、丹參活血化瘀;醋香附、香櫞、佛手理氣止痛等,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丹參、川芎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預防血栓形成[5];太子參對實驗性心肌重塑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6],醋香附、香櫞、佛手,實驗證明此類調肝通絡藥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擴冠脈或抗血栓等作用[7]。
本研究結果顯示:穩心復脈湯在改善中醫臨床證候方面,較對照組療效顯著,表現出中藥治療的優勢,同時通過兩組治療前后QTcd比較,觀察到此方能使QTcd顯著下降,說明其對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的療效,并能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其療效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蔣紅紅,唐永秀.步長穩心顆粒對冠心病患者校正QT離散度的影響[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7):42.
[2]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
[3]姜曉霞,張萬江.QT離散度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0,17(2):98-102.
[4]唐巍,孫加源,劉立.QT離散度在冠心病中的臨床應用及中藥對其影響[J].中醫藥信息,2001,18(5):10-12.
[5]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40.
[6]沈祥春,許立,陶玲,等.太子參等4味中草藥活性部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重塑的實驗研究[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1(4):22.
[7]王燕青,劉學法,李達祥.調肝治療冠心病[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8,14(69):9.
(本文編輯郭懷印)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圖分類號:R541.4R289.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9.026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9-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