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麗,周育平,李 軍,張振鵬,王 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E-mail:doctorren731@126.com
?
中西醫結合治療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1例
任麗,周育平,李軍,張振鵬,王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E-mail:doctorren731@126.com
關鍵詞:病毒性心肌炎;中西醫結合治療;辨證論治;方證對應
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成人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其急性發病時,常被病毒感染的發熱、上呼吸道或胃腸道癥狀所掩蓋而漏診、誤診,西醫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中醫藥治療該病有一定的優勢。我院于2013年12月23日收治 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同時認為中醫治療本病,不限于辨病,仍應辨證論治為主,病證結合,方證對應。
1資料
病人,男,41歲,于2013年12月22日15:30入院。主訴:發熱腹瀉2 d,發作性胸痛1 d。現病史:入院2 d前,病人飲食較涼的酸奶后出現腹瀉,當時無腹痛,大便稀薄呈水樣,無膿血,10余次,來本院急診室就診,測體溫39.0 ℃,診斷為“急性腸炎、發熱待查”,予加減葛根湯劑、瓜霜退熱靈膠囊治療,離院。服藥后腹瀉次數減少,發熱減輕。次日09:00出現胸骨后疼痛,呈燒灼感,大汗出,持續約4 h自行緩解,無明顯胸悶、憋氣,無惡心、嘔吐,無反酸燒心,于家中臥床休息,未就診。第3日09:00又出現胸骨后疼痛,體溫37.6 ℃,再次就診于我院急診門診。刻下癥:乏力,汗多,時有煩躁,睡眠差,飲食可,未再腹瀉,小便正常。既往史:3年以來體檢時血壓升高,最高達150/100 mmHg,血脂升高,未系統治療。體檢:體溫36.5 ℃,脈搏9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26/76 mmHg,心率99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無心包摩擦音;腹平坦軟,無壓痛及反跳痛,雙下肢無水腫。舌暗,苔薄黃,脈浮滑數。心電圖示:竇性心律,Ⅱ、Ⅲ、aVF及V4~V6導聯ST段抬高0.1 mV~0.2 mV(見圖1)。心臟多普勒超聲示:收縮期二尖瓣房側、三尖瓣房側可見少量反流信號。肌鈣蛋白I(cTnI)34.328 μg/L,肌酸激酶(CK)71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9 U/L,乳酸脫氫酶(LDH)270 U/L,N端B型利鈉肽前體(NTpro-BNP)732 pg/mL,高敏C反應蛋白(hs-CRP)55.84 mg/L。便常規:正常,潛血陰性,暗視野鏡檢懸滴:動力陰性。便普通細菌涂片及革蘭染色法:大量革蘭陰性桿菌,中等量革蘭陽性球菌,少量革蘭陽性桿菌。EB病毒衣殼抗原IgG抗體陽性,EB病毒核抗原IgG抗體陽性,風疹病毒IgG抗體陽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示:血管條件良好,未見明顯狹窄。靜息心肌核素:間壁近心尖部運動幅度減低。中醫診斷:真心痛-脾虛濕滯熱毒內侵;西醫診斷: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腸炎。西醫治療予抗感染、營養心肌、控制心率減輕心肌耗氧等治療。
中醫治療:治則為健脾祛濕理氣、清熱解毒,方藥為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物組成:藿香咀10 g,大腹皮10 g,蘇子10 g,桔梗9 g,茯苓15 g,陳皮10 g,白術12 g,厚樸10 g,黨參12 g,葛根12 g,白頭翁10 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服用7劑后未再出現胸痛和腹瀉,述乏力、易出汗,時有煩躁,睡眠差,飲食可,大小便正常。舌紅少苔脈弦細,復查大便無異常。中醫證候考慮為氣陰兩傷余毒未盡心神不安,中藥以益氣養陰、解毒清熱、涼血安神為主,方用生脈散加味:太子參12 g,麥冬10 g,五味子9 g,炒棗仁30 g,珍珠母30 g,金銀花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虎杖10 g,丹參30 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服用10劑后煩躁睡眠汗出改善,仍乏力,無胸痛胸悶不適,舌紅苔白膩,脈細滑。病情無特殊變化,出院。囑避風寒,暢情志,于家中靜養1個月,出院帶藥,考慮中醫證候為氣陰虛弱,痰濕阻滯,治則益氣養陰理氣化痰,方用參蘇飲加味:黨參30 g,生黃芪30 g,桔梗12 g,茯苓30 g,甘草9 g,大棗6 g,藿香12 g,紫蘇子12 g,炒蒼術12 g,陳皮12 g,半夏12 g,炒白術15 g,薏苡仁30 g,澤瀉30 g,黃精10 g,山茱萸15 g。水煎服,日1劑。服用3個月余,病情平穩。出院后隨訪6個月,病人述不口服中藥即感乏力、易感冒外,無胸痛胸悶氣短,無腹部不適等,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病情平穩,復查心電圖(見圖2、圖3)、心臟超聲多普勒無異常變化,心室無擴大。

圖1 2013年12月23日(住院當日)心電圖

圖2 2013年12月26日(住院第四日)心電圖

圖3 2014年4月11日心電圖
2討論
病人為青中年男性,突然起病,腹瀉,發熱,胸痛,心電圖ST段弓背上抬異常和cTnI顯著升高,首先考慮急性冠脈綜合征(ACS),行急診CAG檢查排除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發展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心肌損傷,心電學未出現心律失常以及循環衰竭,造影結果證實該病例并非是由于冠狀動脈疾病所致病變。
根據其發病經過,疑診為病毒性心肌炎,一方面進一步做相關檢查檢驗,另一方面進行經驗性中西醫治療,中醫辨證論治,方證對應。急性期病人在氣陰兩虛基礎上,感受邪毒,郁滯化熱,濕熱瘀毒雍盛,本虛標實,標實為主,據“急者治其標”,予藿香正氣散加減去除邪實為主,輔以益氣養陰。緩解期據氣陰兩虛余毒未盡,標本兼顧,予生脈散加味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涼血。恢復期予參蘇飲益氣養陰、祛濕化痰。目前病人病情穩定,行心電圖、心臟超聲多普勒復查均無特殊變化。
據2013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心肌炎診治建議,臨床懷疑心肌炎的病人首先需要除外冠脈疾病,行心內膜心肌活檢(EMB)明確診斷。此外,應積極查找病因,尋找病毒感染的證據,檢測導致心肌炎的病毒類型,病毒抗體滴度的變化以助于明確診斷。抗病毒治療對此類病人多無明確療效,但如有急性病毒感染的特異證據可試用。該病人多項病毒抗體陽性,未用抗病毒治療,也未用激素,而是進行中醫辨證論治,病證結合,取得較好療效。
(本文編輯郭懷印)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圖分類號:R542R256.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9.044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9-1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