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明 姜 紅 徐勝東 劉 娟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4)
?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P38 MAPK的表達
李彥明姜紅徐勝東1劉娟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750004)
〔摘要〕目的探討P38 MAPK在高血壓腦出血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方法選擇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確診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50例作為實驗組,在發病后1、3、7、14 d分別抽取靜脈血,用PCR熒光檢測法測定P38 MAPK mRNA的表達,同時ELISA檢測外周血IL-6/8含量,與正常體檢者(25例,對照組)對比,并分析表達意義。結果實驗組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核內P38 MAPK mRNA表達和血清IL-6/8含量均高于正常體檢者(P<0.05),病情越重,P38 MAPK mRNA及IL-6/8含量越高,在腦出血后3 d時P38 MAPK mRNA及IL-6/8含量達到高峰,此后表現為下降趨勢,P38MAPK mRNA及IL-6/8含量之間呈正相關(P<0.05)。結論P38 MAPK、IL-6、IL-8參與了高血壓腦出血的炎癥反應,與腦出血后腦組織損傷機制相關。
〔關鍵詞〕P38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高血壓;腦出血;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
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與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組織損傷關系密切,如白細胞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等〔1〕。本研究通過評價急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38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IL-6、IL-8表達情況,分析三者之間相關性,進一步探討其對高血壓腦出血炎性損傷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6~68〔平均(54.2±10.2)〕歲。病程1~24 h,平均(11.2±3.2)h,按Glasgow-pittsberg昏迷評分,分為輕癥(26~35分)15例,中癥(21~25分)16例,重癥(14~20分)19例。在門診隨機挑選健康體檢者25例作為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38~69〔年齡(53.7±10.1)〕歲。納入標準〔2〕:年齡小于70歲,為首次出血并經CT和腦血管造影證實,且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者;外傷性出血;顱內腫瘤出血;腦疝晚期(雙側瞳孔散大)者;合并急慢性炎癥以及嚴重肝腎疾病或其他原因致出、凝血指標異常者。
1.2主要試劑及儀器人淋巴細胞分離液(天津灝洋生物公司,中國),熒光檢測試劑:GoTaq?qPCR(Promega公司,美國),P38 MAPK及內參照磷酸-3-甘油醛脫氫酶(GAPDH)擴增引物(Biosail公司,加拿大),低溫高速離心機5417R(Eppendorf公司,美國),7900 RT-PCR儀(ABI公司,美國),IL-6/IL-8試劑盒(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酶標儀(Benchmark,德國)。
1.3方法
1.3.1引物的設計P38 MAPK及內參GAPDH的引物由加拿大的Biosail公司設計并合成,P38 MAPK上游:5′-AAGTTCCTGTCCACATTGCC-3′,下游:5′-TGGATTCAGTGTCAAGCTGC-3′,產物長度398 bp;GAPDH上游:5′-TCAACAGCGACACCCACTCC-3′,下游:5′-TGAGGTCCACCACCCTGTTG-3′,產物長度126 bp。
1.3.2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采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發病后1、3、7、14 d的外周靜脈血3~5 ml,肝素鈉抗凝處理,分離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常規用Trizol提取各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總RNA,按說明書逆轉錄合成cDNA,使用 GoTaq?qPCR進行熒光檢測,整個PCR反應體系如下:2倍的GoTaq?qPCR Master Mix、樣本cDNA 0.2 μg、雙蒸水,建立總體積40 μl的反應體系。反應條件:96℃ 2 min,96℃ 20 s,55℃ 15 s,72℃ 40 s,連續40個循環。“Ct值倒數” 法計算樣本cDNA相對含量,即p38 MAPK cDNA相對含量= p38 MAPK Ct值倒數/GAPDH Ct值倒數。
1.3.3外周血IL-6、IL-8的檢測采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發病后1、3、7、14 d的外周靜脈血3~5 ml,運用ELISA法檢查,步驟參照試劑使用說明進行外周血IL-6、IL-8的檢測。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行t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分析。
2結果
見表1,表2。腦出血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核內P38 MAPK mRNA表達與IL-6、IL-8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在腦出血后3 d時P38 MAPK mRNA及IL-6/8含量達到高峰,此后表現為下降趨勢。隨著病情的加重,P38 MAPK mRNA及IL-6/8含量越高(P<0.05)。P38 MAPK mRNA表達量和IL-6呈正相關(r=0.79,P<0.05);P38 MAPK mRNA表達量和IL-8的濃度呈正相關(r=0.84,P<0.05);血清IL-6濃度和IL-8的濃度呈正相關(r=0.85,P<0.05)。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P38 MAPK mRNA表達與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表2 不同病情P38 MAPK mRNA表達與IL-6、IL-8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輕癥比較:2)P<0.05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后的損傷機制復雜,血腫的占位效應以及血腫對腦組織的直接破壞作用影響著預后。腦出血后多種血液成分被激活,其中包括重要的IL等炎性細胞因子,直接參與出血后損傷的炎性反應〔3〕。
MAPKs是胞內信號傳導的重要通路,是多個信號傳遞的交點和共同通路,細胞質內分布廣泛,將細胞外刺激信號傳遞至細胞核內,影響著細胞增殖、分化和應激調控〔4〕。三級激酶級聯傳遞信號,即MKKK、MKK、MAPK,是該家族信號傳導的共同特點。P38是MAPKs家族中重要一員,具有α,β,δ和γ四個亞型,其中p38α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近些年,P38對炎性反應介入的發病影響的研究較為廣泛,研究顯示其具有細胞免疫調節、炎癥反應調控的重要作用,在生物學刺激下經過磷酸化等激活,在細胞核等重要部位發揮作用〔5〕。陸兆雙等〔6〕研究證明p38MAPK通過介導IL-6和IL-8的基因轉錄和翻譯,調節細胞因子合成。
本研究結果提示P38 MAPK mRNA及IL-6/8不僅參與了腦出血后的炎性反應的發生,而且對炎性反應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腦出血后3 d時P38 MAPK mRNA及IL-6/8含量達到高峰,此后表現為下降趨勢,提示高血壓腦出血后炎性損傷機制〔7,8〕:腦出血急性期,血液分解物誘發腦組織炎癥反應的發生,血腫周圍分泌多種細胞因子,促進腦組織水腫發展,促進腦組織細胞的損傷;上述的細胞因子、化學因子可能會破壞血腦屏障,進而導致腦水腫,這也是外周血中炎性因子被檢測的病理生理基礎;并且外周血中炎性因子的表達促進了腦水腫的發展;炎性反應的發生,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從而病情越重,炎性細胞因子釋放越多,炎性免疫反應就越強烈,腦組織細胞損傷越重。劉緒宏等〔9〕研究采用往動物中樞注入致病因子的方式,結果顯示外周血中炎性因子高于腦組織本身。
綜上所述,P38 MAPK可能在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參與了腦組織的損害,通過一系列的信號轉導,激活IL-6、IL-8等炎癥因子的釋放,進一步加重高血壓腦出血后炎癥反應。
4參考文獻
1Katsuno M,Yokota H,Yamamoto Y,etal.Increased regional interleukin-4 during the acute stage of severe in tracranial disorders〔J〕.Neurol Med Chir(Tokyo),2006;46(10):471-5.
2張明偉,彭俊,劉陽,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清和顱內血腫液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0;9(2):138-41.
3Matsushita K,Meng W,Wang X,etal.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striatum〔J〕.J Cere Blood Flow Metab,2000;20(2):396-404.
4Rahman L.Oxidative stress in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J〕.Cell Biochem Biophys,2005;43(1):167-88.
5黃翠萍,楊和平,張珍祥.p38蛋白激酶對支氣管哮喘大鼠Th2類細胞因子表達的調控〔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6;22(2):311-3.
6陸兆雙,范曉云,陳冰,等.多聚左旋精氨酸通過 p38/MAPK 信號通路誘導NCI-H292 細胞分泌 IL-6、IL-8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12):1693-6.
7Hua Y,Wu J,Keep RF,etal.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creases in the brai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hrombin stimulation〔J〕.Neurosurgery,2006;58(3):542-50.
8李改麗,汪丙昂,張守信,等.實驗性大鼠腦出血灶周圍內細胞因子IL-1β的表達〔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5;4(6):532-5.
9劉緒宏,李柱一,劉煜,等.重癥肌無力乙酰膽堿受體抗體致中樞損害時IL-6水平的研究〔J〕.武警醫學,2000;11(4):195-8.
〔2015-12-17修回〕
(編輯袁左鳴)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1460214)
通訊作者:劉娟(1970-),女,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基礎醫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084-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16
·心、腦血管及代謝性疾病·
1濟源市婦幼保健院(濟源市婦女兒童醫院)
第一作者:李彥明(1979-),男,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基礎醫學教學及科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