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孟祥武 張朝貴 黃 明 黃 淼 瞿昌華 楊春瀾 鄭 龍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恩施 445000)
?
滇白珠糖漿對老年眩暈及腦血流的影響
陳娟孟祥武張朝貴黃明黃淼瞿昌華楊春瀾鄭龍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神經內科,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目的探討滇白珠糖漿對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腦血流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6例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均給予尼莫地平治療,試驗組加用滇白珠糖漿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前后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經顱多普勒檢查結果椎動脈舒張期峰值血流速度(Vd)、基底動脈Vd、阻力指數(Ri)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椎動脈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椎動脈Ri顯著低于治療前、同時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眩暈量表積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眩暈量表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試驗組提高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滇白珠糖漿對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進行輔助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椎動脈血流,同時改善眩暈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滇白珠糖漿;痰淤互阻型眩暈;腦血流
血液流變學指出〔1〕,血液呈現的高黏高濃狀態是痰淤互結病機的物質基礎。中醫認為痰淤互阻型眩暈為“眩暈”范疇,其發病機制為痰淤互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臨床常用尼莫地平治療眩暈,能夠擴張血管,降低腦血流低灌注,緩解臨床病癥,但對基底動脈血流的變化不顯著。滇白珠糖漿是中藥制劑,透骨香是其主要成分,具有祛濕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在老年眩暈治療方面的報道較少〔2〕。本研究旨在對比尼莫地平與聯合滇白珠糖漿治療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腦血流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1993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3〕中椎動脈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分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關于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的診斷標準,分級標準分為輕度、中度、重度;③患者年齡≥60周歲;④眩暈病情程度均為輕度和中度患者;⑤本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與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西醫或中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范圍不符合標準者;③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肺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合并造血系統、精神性疾病者;⑤對本研究治療藥物嚴重不良反應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6例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8例。試驗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0~84〔平均(71.34±6.82)〕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19.6±11.5)個月,眩暈病情:輕度21例、中度1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60~86〔平均(70.72±7.83)〕歲,病程1個月~4.5年,平均(18.3±12.0)個月,眩暈病情:輕度24例、中度1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構成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尼莫地平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010,生產企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口服,60 mg/次,2次/d。試驗組患者加用滇白珠糖漿(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Z20040088,生產廠家: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口服,20 ml/次,3次/d。兩組患者接受2個療程,共3個月。
1.3指標檢測方法抽取所有患者治療前后5 ml空腹靜脈血,注入至不抗凝試管內凝固后,4 000 r/min,購自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物單胺氧化酶(MDA),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漿內皮素(ET),試劑盒由廣州恒升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飛利浦 XMATRIX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左右椎動脈(平均值)、基底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張期峰值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數(Ri)。
1.4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右椎動脈(平均值)、基底動脈的Vs、Vd、Ri;SOD、MDA、ET的變化情況;眩暈評分量表分值的變化情況及兩組治療后3個月的臨床療效差異。眩暈評分量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影響程度、心理及社會適應程度兩個部分,滿分50分,得分越高,治療效果越好。臨床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痊愈: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眩暈、頸肩部頭痛及其他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且3個月患者無復發;顯效:患者的眩暈、頸肩部頭痛及其他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在天氣等氣候因素發生變化時可有輕度癥狀體征表現;有效:患者的眩暈、頸肩部頭痛及其他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是病情不穩定,停藥后可出現復發;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動脈與基底動脈血流檢測結果治療前后兩組椎動脈Vd、基底動脈Vd、Ri值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椎動脈Vs、Vd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而試驗組的椎動脈Ri顯著低于治療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清SOD、MDA及血漿ET檢測值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SOD、MDA及血漿ET檢測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OD水平顯著升高,MDA、血漿ET檢測值顯著降低(P<0.05),且試驗組SOD、血漿ET檢測值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經顱多普勒檢測結果比較±s,n=38)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清SOD、MDA及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眩暈評分比較治療前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眩暈量表積分〔(26.63±7.28)分、(28.84±7.55)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均顯著提高(P<0.05),且試驗組〔(41.28±5.62)分〕提高優于對照組〔(35.19±5.94)分〕(P<0.05)。
2.4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試驗組顯效率(84.21%,32例)顯著高于對照組(63.16%,24例)(χ2=4.343,P<0.05),有效率(94.74%,36例)高于對照組(81.58%,31例),但無統計學意義(χ2=3.151,P>0.05)。其中痊愈18例(47.37%)vs 13例(34.21%),顯效14例(36.84%)vs 11例(28.95%),有效4例(10.53%)vs 7例(18.42%),無效2例(5.26%)vs 7例(18.42%)。
3討論
中醫認為痰淤互阻型眩暈脾失健運則痰濁內生,氣血失調,脈絡瘀滯,阻于腦絡,氣血精髓未上榮清竅所致眩暈〔5,6〕。眩暈病情較輕者會自覺頭暈目眩,且伴有輕度景物旋轉感。病情較重者則會自覺頭暈,且強烈的景物旋轉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尼莫地平片是臨床治療眩暈的常規治療藥物,本品屬于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能夠抑制前庭反應,擴張血管,降低腦血流低灌注,短期內緩解臨床病癥,但對腦血流影響不顯著,遠期療效有限〔7〕。
中醫治療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以化痰理氣、健脾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滇白珠糖漿是一種中藥制劑,主要成分為透骨香,其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活血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學分析〔8〕,滇白珠糖漿可以通過抗氧化性保護血管內皮,擴張血管,增加動脈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清除氧自由基與脂質過氧化物,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酶活性,改善血液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本研究提示滇白珠糖漿能夠擴張腦血管內徑,改善血流速度與供血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細胞營養狀況,調節脊神經與交感神經的5-羥色胺、乙酞膽堿,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恢復椎-基底動脈供血。本研究還說明滇白珠糖漿可以改善血液流變學,減少血液內皮細胞與脂質過氧含量,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發揮腦血管解痙、擴張與收縮的雙重作用,平衡血管運動,激活動脈壁細胞上B受體興奮性,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逆轉腦動脈硬化,達到通絡止眩的目的。另外老年痰淤互阻型眩暈患者應用尼莫地平聯合滇白珠糖漿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性優越于單純使用西藥,擴張椎動脈,恢復正常供血流量,改善腦供血,消除眩暈癥狀,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的報道相一致〔9〕,值得臨床應用與發展。
4參考文獻
1張欣欣.中醫辨證治療眩暈 120 例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7):2104-5.
2史梓茜.肝氣虛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發病機理探討及大補肝湯臨床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3.
3劉振峰,韋曙平,林小武,等.改良式耳石復位法聯合中藥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5):102-4.
4Newman-Toker DE,Saber-Tehrani AS,Mantokoudis G,etal.Quantitative video-oculography to help diagnose stroke in acute vertigo and dizziness toward an ECG for the eyes〔J〕.Stroke,2013;44(4):1158-61.
5曹曉萍.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眩暈癥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3;5(20):86-7.
6杜蓉,張春江,白瑋婧,等.中醫藥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4;36(11):134-6.
7陳青鳳,劉佳,喬里,等.一測多評法測定透骨香中兒茶素,白珠樹苷,滇白珠苷 A 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8):126-30.
8鄭萬利.自擬止眩湯治療老年人眩暈 40 例〔J〕.陜西中醫,2013;34(2):173-4.
9郭健.中醫辨證治療眩暈癥 82 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3):343-4.
〔2015-08-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第一作者:陳娟(1977-),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疾病,周圍神經疾病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156-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49
通訊作者:鄭龍(1963-),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