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南昌市第三醫院乳腺腫瘤科,江西 南昌 330009)
?
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抑癌基因、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表達情況及臨床治療
陳軍
(南昌市第三醫院乳腺腫瘤科,江西南昌330009)
〔摘要〕目的探討65歲以上乳腺癌患者的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抑癌基因(nm23)、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情況及臨床治療分析。 方法對110例65歲以上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組化S-P方法檢測乳腺癌組織以及正常乳腺組織Her-2、nm23、ER和PR蛋白表達情況;分析其臨床資料及隨訪結果。 結果Her-2、nm23的陽性表達率與有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有明顯相關性(P<0.05);與腫瘤的大小無顯著相關性(P>0.05);ER和PR 陽性表達率與有無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無明顯相關性(P>0.05);110患者接受治療后,手術方式為部分乳房切除14例,保乳手術9例,乳癌改良根治術60例,輔助放療及化療28例,術后的輔助內分泌治療80例;在隨后回訪中,其中5年復發轉移率為22.0%;10年復發轉移率為62.0%。結論Her-2、nm23可作為判斷65歲以上女性乳腺癌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預后評估的有效指標;對65歲以上女性乳腺癌患者,應按照個體原則,選取針對性治療手段。
〔關鍵詞〕乳腺癌;Her-2;nm23;ER;PR;免疫組織化學
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集中在65歲以上老年女性中,發病率在不斷升高〔1〕。本研究旨在探討65歲以上乳腺癌患者的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抑癌基因(nm23)、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的表達情況及臨床治療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材料選擇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乳腺科接診的110例65歲以上女性乳腺癌患者,并去除其乳腺癌組織細胞標本。陰性為對照組,即癌組織旁正常乳腺組織110例。患者年齡65~82歲,平均(70.2±6.5)歲,的腫瘤大小0.7~8.4 cm,腋窩淋巴轉移患者65例,未發現轉移患者45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小葉癌30例;黏液癌34例,浸潤性導管癌46例。臨床分期Ⅰ期38 例,Ⅱ期37例,Ⅲ期35例。
1.2材料與試劑 Her-2、ER、PR抗體及 S-P 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用已知陽性標本切片和磷酸鹽緩沖液(PBS)分別做陽性和陰性對照。
1.3免疫組織化學基本方法:由4%的甲醛固定標本,乙醇進行脫水,用石蠟包埋,4 μm厚度的連續切片,分別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以及免疫組化染色。免疫化染色組采用S-P法。檢測Her-2、nm23需要抗原修復。按照免疫組化試劑盒的操作程序逐步進行操作,每一步以PBS替代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已知的陽性標本切片作為陽性對照〔2,3〕。治療后,對患者進行隨訪。
1.4結果判定標準Her-2 陽性部位定位于細胞膜或細胞質,nm23定位于腫瘤細胞的細胞質,ER和PR陽性部位主要定位于細胞核,鏡下觀察,出現棕黃色顆粒作為陽性判斷標準。每個切片隨機選取10個高倍視野,對每個視野中出現的陽性細胞進行計數,求出平均值。根據切片中陽性細胞所占的百分比例來表達強度進行分級。陰性(-):陽性細胞數小于10%,無著色,陽性(+):陽性細胞為10%~25%,中度陽性():陽性細胞為26%~50%,強陽性():陽性細胞比例大于50%,所有陽性細胞數≥10%,均認為陽性病例〔4,5〕。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Spearman 等級相關分析。
2結果
2.1Her-2、nm23、ER和PR蛋白的陽性表達情況Her-2陽性表達為56例(+ 30例,20例,6例,50.9%);nm23陽性表達為82例(+ 46例,31例,5例,74.5%);ER 陽性表達為71例(+32例,30例,9例,64.5%);PR陽性表達為62例(+ 30例,25例,7例,56.4%)。
2.2Her-2、nm23、ER、PR陽性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Her-2、nm23的表達相比于癌旁的正常乳腺組織差異顯著(P<0.05);Her-2、nm23的陽性表達率與有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有明顯相關性(P<0.05);與腫瘤的大小無顯著相關性(P>0.05),ER和PR 陽性表達率與有無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1。
2.3Her-2、nm23與ER、PR表達間的關系Her-2的陽性表達與ER、PR呈負相關(r=-0.290,P=0.014);nm23的陽性表達與ER、PR呈正相關(r=0.309,P=0.008)。
2.4治療方式分析110例患者接受治療后,手術方式為部分乳房切除14例,保乳手術9例,乳癌改良根治術60例,輔助放療及化療28例,術后的輔助內分泌治療80例。

表1 Her-2、nm23、ER、PR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
2.5回訪記錄5~10年患者的健康狀況接受治療后回訪100例,5年患者的痊愈率(70.00%)、復發率(22.0%)及死亡率(8.0%)與10年后(8.0%、62.0%、30.0%)比較差異顯著(P<0.01)。
3結論
乳腺癌屬于乳腺科女性疾病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人口老齡化,其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各種不同的因素可能會影響其預后。而且該病的發生、發展相類似于其他的惡性腫瘤,是由于多階段、多基因突變所積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6〕。許多臨床研究表明〔7,8〕,乳腺癌的治療及其預后與該病本身的生物學信息密切相關。如Her-2、nm23、ER、PR等均為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關鍵生物學因子。
Her-2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的受體,在維持正常細胞的調節、細胞的分化增殖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發現乳腺癌的標志物。機體內該物質的過表達會引起自身及其他的酪氨酸酸化,為腫瘤的發生及轉移創造有利條件〔9,10〕。本研究表明,Her-2蛋白的多表達對淋巴結轉移有很大風險,使患者的預后較差,研究結果同時表明,Her-2的表達也受激素ER、PR的影響,所以Her-2可作為乳腺癌預后的重要指標。
nm23是一種抑癌基因,也是抗癌轉移基因,nm23的表達與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及細胞的分化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對淋巴結轉移有抑制作用,可以作為淋巴結轉移的重要標志,對乳腺癌的預后評估有重要意義〔11,12〕。同時,有研究表明nm23基因的表達與ER、PR的水平有密切關系,本研究進一步表明,nm23基因的表達與ER、PR的水平呈現正相關,可以作為內分泌治療乳腺癌患者的指導。
ER和PR表達會影響乳腺癌的治療和預后分析,尤其對于絕經年齡在5年后的女性,乳腺腫瘤的ER、PR有很高的陽性表達率。ER、PR陽性表達患者可以通過內分泌治療,能夠明顯的改善患者的預后,特別是ER、PR都為陽性的患者會有更好的內分泌治療效果〔13,14〕。因此,ER、PR的檢測會對乳腺癌的預后判斷、內分泌指導治療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顯示,ER、PR表達情況與腫瘤進展無密切關系。
針對老年患者,應該采取個性化治療,本研究治療后的回訪結果可能是患者的生活質量、個人身體因素的不同所引起。
綜上所述,聯合檢測 Her-2、nm23、ER和PR對乳腺癌患者預后的綜合評價更具有臨床價值。然而,影響腫瘤的生物學行為、 臨床特征及預后的因素較多,臨床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結合更多的結果,才能更加準確判斷治療的效果和預后。
4參考文獻
1曹玉文,李怡曉,李玉聰,等.乳腺癌中Bcl-w基因mRNA和蛋白表達的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6):6104-6.
2安杰,倪曉辰,劉爽,等.7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臨床及病理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9):2550-1.
3鄭艷敏,沈月平,劉銀梅,等.中國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2):1645-8.
4洪超群,張凡,吳曉,等.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組織PIMT蛋白表達臨床意義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13):1014-8.
5關舒,曹彧,王玉穎,等.p53與MDM2基因多態性和東北女性乳腺癌發病風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3):205-8.
6張艷琦,張麗娜,顧林,等.77例25歲以下女性乳腺癌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24):1548-52.
7孫瑩,于晶,魏軍民,等.35歲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2(7):71-4.
8康欣梅,王麗,付小娜,等.血清性激素與乳腺密度和絕經后女性乳腺癌的相關性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4;48(5):386-9.
9楊銳.65歲及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3312-3.
10周燦,王珂,何建軍,等.不同年齡段女性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回顧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1):133-7.
11時燕,周芳,王穎,等.TopoⅡ、P-cadherin、Caveolin-1及Bmi-1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9):4790-3.
12李文婷,王瑩,張銀華,等.年輕女性乳腺癌中ER、PR、HER-2和Ki67的表達與臨床病理意義〔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9):783-6.
13吳清然.中國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的系統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61-3,72.
14孫雪飛,趙美蓉,許一多,等.老年女性乳腺癌細胞中C-erbB-2、P53、ER和PR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3933-4.
〔2016-03-25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第一作者:陳軍(1977-),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乳腺腫瘤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181-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