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花 杜寶新 鄭 瑜 盧 明 王安琦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廣東 廣州 510630)
?
·其他·
肺脾論治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臨床療效
羅雪花杜寶新1鄭瑜1盧明1王安琦1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廣東廣州510630)
〔摘要〕目的探討肺脾論治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臨床療效。方法肺脾論治ALS,療程2個月,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隨訪觀察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的變化及臨床療效。結果①尼莫地平法:治療后臨床有效率較低;②運動神經元病(MND)療效標準:治療后中醫癥狀變化頻數統計分析多數癥狀趨于穩定。結論健脾益肺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穩定病情,延緩疾病的進展。
〔關鍵詞〕肺脾論治;肌萎縮側索硬化癥;中醫癥候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特征為進行性運動功能喪失,病情持續進展,致殘率及死亡率極高,平均存活時間一般為31~43個月〔1〕,其發病機制至今未明,西醫亦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臨床實踐研究中發現病機以脾肺兩虛為主者居多〔2,3〕,本研究通過肺脾論治ALS,應用健脾益肺方治療,療效顯著。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病例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于廣東省中醫院神經科住院/門診擬診及確診為ALS病人。西醫標準參照1998年修訂的El Escorial ALS標準〔4〕屬肯定、擬診、可能ALS的患者,病情按ALS健康狀態量表(ALS/HSS)屬輕、中、重者〔5〕;中醫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符合脾氣虛證和肺氣虛證標準〔6〕。排除標準:ALS/HSS終末患者;拒絕參與本研究及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腦并發癥及腫瘤、造血系統等疾病;排除其他ALS需鑒別除外的疾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30~70〔平均(53.07±11.19)〕歲;病程3~64(平均20)個月;確診與擬診者各為10例,可能為8例;輕度2例,中度20例,重度6例。
1.2治療方案健脾益肺方中藥顆粒由黃芪9 g(相當于中藥飲片原藥30 g,下同),黨參4.5 g(15 g),白術4.5 g(15 g),干姜1 g(6 g),五味子1 g(6 g),杜仲1 g(10 g),菟絲子0.5 g(10 g),麥冬3 g(10 g),陳皮0.5 g(5 g),法夏0.5 g(6 g),僵蠶0.5 g(5 g),紫菀3 g(9 g),杏仁1 g(10 g),桔梗2 g(9 g),柴胡1 g(6 g),制馬錢子0.1 g(0.1 g),炙甘草2 g(6 g)組成,成方固定,每日一劑,溫開水沖服,治療2個月,研究中均給一般對癥支持治療。
1.3評價指標
1.3.1觀察指標結合ALS主要臨床癥狀,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標準及《中醫量化診斷》〔7〕進一步細化中醫癥候分級量化積分,主要癥狀:肢體無力、肌肉萎縮、肌肉跳動、構音障礙、吞咽情況、神疲懶言、倦怠乏力、舌淡,脈細;次要癥狀:形體消瘦、氣短喘促、聲短氣怯、咳聲低怯、痰量、息弱、自汗、食少納呆、面色萎黃。把癥狀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分別予以0、1、2、3分。納入前后每1個月記錄一次。
1.3.2療效指標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痊愈:癥候積分減少>95%;臨床顯效:癥候積分減少>70%;臨床有效:癥候積分減少>30%;臨床無效:癥候積分不足30%。參照陶天遵〔8〕主編《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中關于運動神經元病的療效標準,顯效:癥狀及全身狀態改善,并發癥基本消除;好轉:癥狀暫時不繼續進展,并發癥減輕;未愈:癥狀繼續惡化,經治療并發癥不消退。
1.3.3安全性指標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
1.4數據處理每個入選病例完成CRF表;采用SPSS17.0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頻數統計描述。
2結果
2.1治療前后癥候總積分結果(尼莫地平法)治療1個月臨床有效為1例,無效為27例;治療2個月臨床有效2例,無效為26例。
2.2中醫癥狀變化情況肺脾論治ALS治療1個月、2個月中醫癥狀多數趨于穩定,無進展,治療1個月平均有效率為93.5%,治療2月平均有效率為87.2%。見表1。

表1 中醫癥狀各項變化情況〔n(%),n=28〕
2.3安全性指標所有病例在治療期間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3討論
根據ALS肌無力、肌萎縮等臨床表現,屬祖國醫學“痿癥”范疇。繼承《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旨,不少醫家認為本病因脾胃虛弱而起〔9〕;本病早期常為肌無力、肌萎縮、神疲乏力、形體消瘦等脾虛癥狀,病情進展又多累及呼吸肌而出現氣短、呼吸費力等肺氣不足癥狀,最終多因肺不能主氣司呼吸而至呼吸衰竭。五行相生相克,脾肺母子相稱,脾虛日久,氣血生化乏源,脾土不生肺金,母病及子而致胸中宗氣日漸虧虛,無力“走息道以司呼吸”和“貫心脈以行氣血”,遂出現語音含糊,構音不清,呼吸氣短。本課題根據“方從法立”的組方原則,依據李杲《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補益中焦之意,同時結合《備急千金要方》中“補肺湯”之意,精選方藥,自擬健脾益肺方治療ALS。本研究中尼莫地平評價治療后臨床有效率較低,但從中醫癥狀變化情況比較可以看出健脾益肺方可以延緩肌肉萎縮、肢體無力,改善肌肉跳動、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形體消瘦、聲短氣怯、咳聲低怯、自汗、食少納呆、面色萎黃等癥狀。因此本研究發現健脾益肺方可延緩本病中醫證候積分的進展,且其價格低廉,短期內可延緩疾病的進程,穩定病情,說明中醫藥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ALS迄今尚無公認可顯著改善癥狀、逆轉病程的有效治療手段,且目前缺乏統一的ALS療效標準,療程亦長短不一,因而療效缺乏可比性。
4參考文獻
1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92-3.
2王小艷.運動神經元病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
3安曉旭.健脾益肺法對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影響的初探〔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4Brooks BR,Miller RG,Swash M,etal.El Escorial revisited: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Amyotroph Lateral Scler Other Motor Neuron Disord,2000;1:293-9.
5Riviere M,Meininger V,Zeisser P.An analysis of extend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treated with riluzole〔J〕.Arch Neurol,1998;55:526-8.
6鄭筱筠.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4,390-2.
7徐迪華,徐劍秋.中醫量化診斷〔M〕.蘇州: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5-68.
8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09.
9郭帆,董夢久.運動神經元病的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4):3-4.
〔2014-09-12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
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0B030700027)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219-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81
1廣東省中醫院神經內科
第一作者:羅雪花(1985-),女,碩士,住院醫師,主要從事腦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