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耿華,趙 旭,許君望
(1. 陜西省興平市人民醫院,陜西 興平 713100;2.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臨床療效觀察
康耿華1,趙旭1,許君望2
(1. 陜西省興平市人民醫院,陜西 興平 713100;2.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治療組給予中藥配合葉酸片治療,對照組給予葉酸片聯合維酶素片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治療后采用臨床療效標準和胃鏡療效標準分別觀察2組總有效率、治療前后2組中醫癥狀積分、胃鏡征象變化。結果2組治療后胃脹、胃痛、反酸、燒心、大便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胃脹、胃痛、反酸、燒心、大便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組治療后胃鏡征象胃黏膜充血、糜爛、紅白相間、膽汁反流、顆粒增生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5);組間比較胃黏膜充血、紅白相間、膽汁反流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組胃鏡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個體化給藥,配個西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臨床療效顯著,簡便科學,患者依存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中藥;葉酸;維酶素片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表現+-+為胃黏膜反復受損后黏膜上皮及腺體萎縮變薄、甚至消失,黏膜肌層增厚,常伴有不完全腸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Dys)為特征的慢性胃黏膜病變[1-2]。臨床中常將CAG伴發的IM和Dys稱為胃癌癌前病變(PLGC)[3],臨床表現為上腹胃脘飽脹不適、噯氣、吞酸、納差等,屬于祖國醫學“胃痞”“胃脘痛”范疇。PLGC不完全確診可以發展成胃癌,但目前已將PLGC的研究成為胃癌二級預防研究的重點,隨著人們對“治未病”理念的逐漸增強,及早防治PLGC成為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中醫中藥在改善病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2013年1月—2014年6月筆者對PLGC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興平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門診上述時期收治的PLGC患者76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4]和200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分會制定《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5]。CAG癌前病變胃鏡診斷依據為:胃黏膜表現紅白相間、主要以白為主,黏膜皺襞變平,嚴重者黏膜皺襞消失、血管顯露,萎縮性胃炎伴增生呈顆粒狀或結節狀。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制定的標準[6],分為脾胃濕熱證和胃絡瘀血證,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胃脘部脹滿疼痛,口苦,惡心嘔吐,舌質紅、苔黃膩;次癥:胃脘灼熱,口臭,尿黃,胸悶,脈滑數;胃絡瘀血癥表現為胃脘部脹滿刺痛,痛處拒按,通有定處,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次癥:伴有黑便,面色暗滯,脈弦澀;臨床中具備以上兩個主證中兩個癥狀和次癥中各兩個癥狀即可診斷為濁毒內蘊、瘀血阻絡證。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者;②患者就診前2周內未服用過一切胃藥;③年齡25~65歲,病程6~18年;④自愿接受我院治療并接受隨訪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消化性潰瘍者;②胃黏膜病理檢查為惡性病變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破壞;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嚴重精神障礙者及高敏體質者。按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組為治療組(n=38例)和對照組(38例),治療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1~60(46.70±8.87)歲,病程6~18(9.65±7.85)年;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9~61(47.10±8.34),病程6~18(9.12±8.34)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給予自擬中藥配合葉酸片治療3個月。自擬中藥組方為:蒼術12 g、厚樸12 g、枳殼10、白芍10 g、赤芍10 g、丹參12 g、半枝蓮10 g、白花蛇舌草15 g、砂仁10 g、黃連10 g、柴胡9 g、三棱9 g、莪術9 g、甘草6 g。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3個月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葉酸片(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288,規格:5 mg/片)5 mg/次口服,每日3次。
1.2.2對照組給予葉酸片聯合維酶素片治療3個月。葉酸片5 mg/次口服,每日3次。維酶素片(新鄉恒久遠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448,規格:0.2 g/片)0.8 g/次口服,每日3次。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的變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擬定中醫癥狀積分: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計1~2分,中度3~4分、重度5~6分。主要觀察治療前后胃痛、胃脹、反酸、燒心、大便癥狀。同時進行胃鏡觀察,主要觀察胃黏膜充血、糜爛、紅白相間、膽汁反流、顆粒增生情況的變化。
1.4療效評價標準
1.4.1臨床療效標準參照《胃癌癌前病變基礎與臨床》[8]標準:治愈:主次癥狀均消失,納食增加;顯效:主次癥狀基本消失,納食增加;有效:主次癥狀出現好轉;無效:主次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者出現加重。
1.4.2胃鏡療效評價標準胃鏡觀察胃黏膜充血、糜爛、紅白相間、膽汁反流、顆粒增生情況,采用直接模擬評分法將各變量均分為無0分、輕度3分、中度6分、重度9分。痊愈:總積分較少>95%;顯效:總積分減少>80%;有效:總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總積分減少<30%或者加重。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胃脹、胃痛、反酸、燒心、大便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胃脹、胃痛、反酸、燒心、大便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胃鏡征象變化比較2組治療后胃鏡征象胃黏膜充血、糜爛、紅白相間、膽汁反流、顆粒增生均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P<0.05);治療組胃黏膜充血、紅白相間、膽汁反流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胃鏡征象變化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中醫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胃鏡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胃鏡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CAG發病的關鍵是胃黏膜上皮細胞和腺體萎縮、變薄,導致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顯著降低,因此胃功能減退是CAG的主要發病機制[9]。目前國內外學者比較認同的胃癌發展模式為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10]。本病屬于祖國醫學“胃脘痛”“胃痛”等范疇,西醫在治療PLGC方面雖然取得了成就,但本病由于治療時間長,長期服用西藥對肝腎功能的損害遠遠大于PLGC的治療,因此在中醫界,研究發現,中醫辨證治療能夠有效改善PLGC患者臨床癥狀即胃鏡下病理組織形態,加速腸化和異型增生的逆轉方面有重要意義[11]。
本研究對患者采用自擬中藥燥濕健脾和胃、化瘀通絡解毒為主治療。所用中藥中蒼術燥濕健脾,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蒼術對胃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在單味藥使用過程中,可以促進小腸運動,在組方中對小腸有抑制作用;同時研究發現,蒼術中的正丁醇萃取物可以抗潰瘍,能夠顯著提高胃液中的PGE2含量,降低胃蛋白酶活性[12];厚樸行氣化濕、下氣除滿,藥理學研究發現厚樸具有促進胃腸動力,緩解胃腸動力障礙與厚樸下氣除滿的功效相符[13];兒茶具有止血生肌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胃黏膜出血、糜爛、潰瘍兒茶可以促進其愈合和修復,同時兒茶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對PLGC伴有腸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者可以起到不同程度的逆轉;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之效,藥理學研究發現,通過影響胃黏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影響胃黏膜疏水性,加強黏液膠層穩定性,促進胃潰瘍愈合。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通過免疫調節、抑制腫瘤細胞G0/G1期比例及向S期細胞轉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最終扼制腫瘤細胞死亡[14];丹參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研究發現該藥主要通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降低局部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促進胃黏膜愈合[15];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該藥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抗炎消菌、抗腫瘤等作用;半枝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藥理學研究發現,半枝蓮通過阻斷血管內皮細胞遷移、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來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現代研究表明黃連堿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重大,可以抑殺幽門螺桿菌,具有抗癌,抗潰瘍作用;砂仁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該藥通過改變機體環核苷酸的含量來保護胃黏膜、抑制癌細胞產生;柴胡具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效果,藥理學研究發現柴胡中皂苷類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病毒、抗胃潰瘍等作用,實驗研究發現,柴胡中皂苷對大鼠胃潰瘍模型有明顯抑制作用;三棱、莪術行氣消積、化瘀止痛,藥理學研究證實,三棱、莪術增強胃動力主要是改善胃電節律失常;甘草調和諸藥,健脾和中。全方共奏燥濕健脾和胃、化瘀通絡解毒之功效。葉酸通過抑制癌基因表達,維持DNA甲基化狀態來抗腫瘤[16]。兩者聯合應用,對PLGC的防治臨床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胃鏡下征象方面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也說明兩者聯合用藥對PLGC病理機制的阻斷和逆轉有現實意義。本病遷延難愈,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在治療中筆者總結出一些規律:①受現代生活方式、生活壓力的影響,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伴有不同程度焦慮、失眠,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筆者根據中醫五行相生相克理論疏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免肝氣不舒,橫逆克脾,加重病情;②西北地區,高寒缺氧,人們喜歡辛辣刺激、肥甘厚膩之品,嗜飲烈酒,很容易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培養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③中醫中藥治療患者依存性較好,能夠配合臨床研究,提高數據真實性、可靠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PLGC臨床療效顯著,中醫辨證論治對PLGC發展與變化進行及時檢查是防治轉變成胃癌的關鍵,同時也為胃癌的二級預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治療措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賀軍,韓艷梅,史海霞,等. 胃康寧顆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40例臨床觀察[J]. 中醫雜志,2011,52(18):1570-1572
[2]張顏偉,郭喜軍,趙見文,等. 化濁解毒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1):39-39
[3]陳國忠,黃貴華,李桂賢,等. 益氣活血養陰顆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4):577-579
[4]白海燕,劉啟泉,王維,等. 歸連胃康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癌前病變患者臨床研究[J]. 中成藥,2012,34(6):991-994
[5]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2):77-78
[6]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 中醫雜志,2010,51(8):749-753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8]張金麗,王彥剛,周盼盼,等. 化濁解毒和胃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胃液成分的影響[J]. 中醫雜志,2014,55(5):400-403
[9]徐新利,黃天生. 經方治療脾胃病體會[J]. 中國中醫急癥,2011,20(9):1537-1538
[10] 莫喜晶,韋春回,陳國忠. 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療效的系統評價[J]. 遼寧中醫,2013,40(5):840-846
[11] 姚娜,孟憲鑫,李玲玲,等. 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6):374-678
[12] 付梅紅,朱東海,方婧,等. 蒼術的化學、分子生藥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0):2669-2672
[13] 彭博,賀蓉,楊濱,等. 厚樸和凹葉厚樸對實驗性胃腸動力障礙的藥效作用差異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9):2624-2627
[14] 黃國棟,李家邦,黃媛華,等. 健胃愈瘍顆粒干預下大鼠胃潰瘍黏膜乳癌相關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表達及與胃黏膜疏水性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21):4169-4173
[15] 李蓉,楊發滿,劉冀,等. 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雷貝拉唑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胃泌素和內皮素的影響[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8):1298-1302
[16] 房靜遠,朱舜時,蕭樹東,等. 葉酸阻斷胃癌機理的初步研究[J]. 中華醫學雜志,1997,177(7):67-69
[通信作者]許君望,E-mail:xujwdoctor@aliyun.com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37
[中圖分類號]R57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3-0320-04
[收稿日期]201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