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寶, 余 健, 印紅梅, 王 榮, 毛冬蘭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疼痛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
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治療癌痛的臨床效果觀察
李安寶, 余健, 印紅梅, 王榮, 毛冬蘭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疼痛科, 江蘇 泰興, 225400)
關鍵詞:脊神經后支; 射頻熱凝術; 腫瘤; 疼痛
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治療晚期癌癥疼痛的臨床報道不多[1]。作者對2010—2015年本院住院的惡性腫瘤晚期頑固癌痛患者采取C型臂或CT引導下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鎮痛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2010—2015年經皮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治療癌痛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36~83歲。其中胸背部癌痛患者18例(肺癌7例,食管癌9例,乳腺癌2例),腰腹部癌痛者6例(肝癌1例,腎癌2例,胰腺癌2例,腰椎轉移瘤1例)。平均住院9.05 d。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確認為晚期實體性腫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疼痛均由腫瘤引起且以局部軀體疼痛為主;均為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顯的癌痛患者。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俯臥位,根據疼痛部位和脊神經后支的解剖確定穿刺的目標脊神經后支和數目[2-3]。經CT或C型臂X線定位皮膚穿刺點,并做標記。局麻后將射頻針沿標記處垂直刺入橫突上緣(距橫突根部2~4 mm),遇骨質即為橫突基底部,稍退針,針尖稍向頭端傾斜,有落空感,證明針尖在橫突的上緣,再稍退針,針尖稍向內傾斜,遇骨質即為上關節突外側緣,經CT或C型臂X線正、側位確認穿刺到位后拔出針芯,插入射頻電極,開啟神經電刺激(2 Hz,1.0 V),觀察脊神經后支支配區域的肌肉抽搐程度,調節針尖方向并緩慢將針尖向深部推進,當電壓降低至0.5~0.7 V仍可看見肌肉抽搐時,改用頻率為50 Hz、電壓為0.5~0.7 V的神經電刺激,誘發疼痛的部位與患病部位一致時,表示針尖正確位于脊神經后支旁。如果異感部位與患病部位不一致,應改作上一節段或下一節段的操作。穿刺成功后予70℃、60 s射頻熱凝3個周期,75℃、60 s射頻熱凝3個周期。
1.3觀察指標
采用VAS法評估治療前和治療后1、7 d時的疼痛強度評分;治療前及出院時口服嗎啡劑量。7~10為重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1~3為輕度疼痛,0為無痛。以VAS加權計算方法評價疼痛緩解情況。VAS降幅計算為:(治療前VAS-治療后VAS)/治療前VAS×l00%。無效為VAS降低幅度<25%;微效為降低幅度在25%~50%;顯效為VAS降低幅度在51%~75%;完全鎮痛為VAS評分降低幅度>75%。完全鎮痛例數+顯效例數+微效例數=總有效例數。
2結果
24例患者中,治療后4例達到完全鎮痛,10例為顯效,6例為微效,4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83.3%。不同病種鎮痛效果見表1。治療后1、7 d與治療前比較,VAS評分顯著降低,嗎啡日消耗量較治療前顯著減少(P<0.05),見表2。

表1 不同病種癌痛的鎮痛效果

表2 治療前后VAS評分、嗎啡消耗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3討論
癌癥晚期引起胸、腰背頑固性疼痛痛的病因復雜,多數是由于椎管內外各種傷害性刺激引起,并主要經脊神經后支傳入中樞。電生理方面的研究[4]也證實這類腰痛與脊神經后支主干受刺激有關。射頻熱凝術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椎間盤源性腰腿痛和一些神經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等。阻滯脊神經后支是基于射頻電流通過一定阻抗的神經,在高頻電流作用下的離子發生振動與周圍質點相互磨擦在組織內產生熱量,使其蛋白質凝固,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是一種物理性的神經阻滯療法[5-8]。目前影像學引導下的穿刺技術基本替代了傳統的經皮盲穿技術。
本研究結果顯示,24例患者在疼痛科就診時,嗎啡日消耗量200 mg左右,VAS評分7.9分,癌痛癥狀比較明顯。影像學引導下胸椎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治療可以達到83.3%的疼痛控制率,疼痛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患者的嗎啡日消耗量出院時較治療前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未見射頻相關并發癥,說明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是治療癌癥疼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對于胸背部及腰腹部疼痛的癌痛患者,同樣的治療方法療效不盡相同,這可能與患者的腫瘤侵襲部位有關。其中4例達到完全緩解的標準,可能與腫瘤侵犯軀體神經引發的疼痛有關。4例無效可能與患者的病程長、多次放化療后的神經損傷以及焦慮與抑郁等因素有關[9]。
參考文獻
[1]廖翔, 蔣勁, 熊東, 等. 頸椎脊神經后支射頻熱凝術有效性的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1, 17(12): 732-735.
[2]王斌, 易南, 馬虹, 等. 腰骶部脊神經后支行經特點及骨纖維管道解剖測量[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06, 12(2): 88-90.
[3]鄭婧, 梅敦成, 李圣洪, 等. 脈沖射頻治療脊神經后支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4, 30(11): 1098-1100.
[4]陳仲, 邵振海, 靳安民. 正常人及非特異性腰痛患者脊神經后支的體感誘發電位[J].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 2000, 20(3): 263-265.
[5]Strutt A M, Lai E C, Jankovic J, et al. Five-year follow-up of unilateral 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in Parkinson′s disease[J]. Surg Neurol, 2009, 71: 551-338.
[6]Egan R A, Pless M, Shults W T. Monocular blindness as a complication of trigeminal radiofrequency rhizotomy[J]. Am J Ophthalmol, 2001, 131: 237-240.
[7]Kornick C, Kramarich S S, Lamer TJ, et al. Complications of lumbar facet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J]. Spine (Phila Pa 1976), 2004, 29: 1352-1354.
[8]Yonezawa M, Otsuka T, Matsui N, et al. Hyperthermia induces apoptosis in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cells in vitro[J]. Int J Cancer, 1996, 66: 347-351.
[9]馬克寧, 孫瑜, 劉芳, 等. CT引導下經皮胸椎脊神經根射頻熱凝術治療癌痛的臨床療效[J]. 實用疼痛學雜, 2013, 9(1): 22-24.
中圖分類號:R 7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9-128-02
DOI:10.7619/jcmp.201609039
收稿日期: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