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安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中醫院, 普通外科, 湖北 谷城, 441700)
?
早期腸內腸外營養對重癥胃腸疾病患者術后營養狀態、生化指標和腸功能的影響
楊澤安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中醫院, 普通外科, 湖北 谷城, 441700)
關鍵詞:腸內腸外營養; 胃腸疾病; 腸功能; 營養狀態
營養支持分為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是指經口攝入或管飼途徑補充各種營養物質,該方式符合人體正常生理過程,有助于腸道功能恢復,并發癥相對較少,但是難以滿足患者能量需求[1-2]。腸外營養最常見的是經靜脈途徑輸注營養液,能夠較好地滿足患者的能量需求,但長期腸外營養會帶來肝功能損害和腸道細菌易位等并發癥[3-4]。本研究探討早期腸內腸外營養對重癥胃腸疾病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胃腸外科手術患者。入選標準:年齡≥18 歲,因重癥胃腸道疾病擬行開腹手術;沒有惡性侵襲性病變轉移;肝腎基本正常;未合并心、腦、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家屬同意進行擬定營養支持方案。排除合并全身感染、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急診手術、腫瘤轉移行姑息性切除或無法切除患者。共入選重癥胃腸疾病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23~72歲,平均(47.3±11.3)歲;疾病類型包括結直腸癌45例,胃癌41例,食管癌 4 例,胃潰瘍 3例,胃息肉2 例,其他 3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1.2營養支持方法
2組患者術前、術后均予常規處理。觀察組予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手術前 5~6 h即開始腸外營養支持治療,采用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術后第 1天通過術中放置的空腸穿刺造口管/鼻胃管/鼻腸管統一予以能全力[荷蘭紐迪希亞公司生產,每500 mL(2 100 KJ)含蛋白質20 g,膳食纖維7.5 g],9:30開始用液,連續6 d,滴注營養液的速度由緩慢到逐漸增加至患者所能耐受量,最快速度不超過 125 mL/h。在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同時,根據情況補充電解質,調整外周靜脈補液量。對照組術前予全腸外營養,其熱量與氮供給與觀察組相同。術后第1~6天禁食,患者均行腸外營養支持,通過靜脈(外周靜脈置管、中心靜脈置管或經外周靜脈的中心靜脈置管)緩慢輸注全營養混合液,術后 3 d自主進水。
1.3觀察指標
1.3.1營養狀態評價指標[5]:入選患者于術前及術后第7天分別測定體質量(BW)、體質量指數(BMI)。晨起采集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測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轉鐵蛋白(TRF)和血紅蛋白(Hb)。
1.3.2血清生化指標:采用自動生化儀測定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和總蛋白(TP)。
1.3.3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手術結束時間及手術后至第1次排氣、排便的時間,計算二者之間的差值(h),即得腸功能恢復時間[6]。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重癥胃腸疾病患者早期腸內腸外營養術前、治療后7 d比較,血清PA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接受全腸外營養術前、術后7 d比較,血清PA、TRF、Hb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7 d比較,血清PA、TRF、Hb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早期腸內腸外營養術前、治療后7 d比較,血清T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接受全腸外營養術前、術后7 d比較,血清ALT、AST、TBil、TP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7 d比較,血清AST、TBil、DBiL、TP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重癥胃腸疾病患者術前、術后營養狀態比較
與術后7 d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早期腸內腸外營養對重癥胃腸疾病患者術后生化指標影響
與術后7 d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53.8±12.3) h,顯著短于對照組的(68.3±15.3) h(P<0.05);觀察組肛門排便時間(76.3±19.4) h,顯著短于對照組的(99.5±18.2) h(P<0.05)。
3討論
腸道功能及其屏障作用與創傷、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礙(MODS)的進展相關,被認為是 MODS發生的始動器和應激中心[7]。重癥胃腸疾病患者消化系統正常功能受疾病影響而降低,且疾病本身也加劇機體能量消耗,再加上圍術期禁食和手術創傷,使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狀態,進一步加重了蛋白質的分解和能量消耗[8]。因此,重癥胃腸疾病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及功能障礙,導致術后腸內細菌移位、菌群失調,可發生腸源性感染和毒血癥,影響治療效果[9]。
近年來,營養支持療法在臨床應用廣泛,在改善營養狀況、預防感染、降低病死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營養支持療法主要包括完全腸外營養支持、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完全腸外營養支持是在患者不能接受腸內營養的狀況下維持營養平衡;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是在患者可以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由于不能完全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求,因此需同時進行腸外營養支持。目前醫學界[10]普遍認為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可以增加機體免疫力,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 d血清PA、TRF、Hb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后7 d血清AST、TBil、DBiL、TP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癥胃腸疾病患者早期腸內腸外營養支持不僅能夠維持營養平衡,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縮短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時間,而且患者肝功能水平相對穩定,表現出一定的優越性。因此,對于胃腸功能相對完整或具有部分腸道功能的患者,進行早期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并結合患者情況輔以腸外營養(PN)支持治療。
參考文獻
[1]李偉, 張亮, 侯喜, 等. 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營養與免疫功能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 8(7): 109.
[2]毛祖澤. 老年胃癌胃切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全腸外營養的臨床對比研究[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5, 9(6): 442.
[3]陳昌榮. 急診外科患者術后全胃腸外營養和經腸營養效果比較[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 12(8): 1133.
[4]李飛, 于洪濤. 熱量供給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性研究[J].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5, 22(4): 196.
[5]楊慶民, 郭雄飛. 胃腸道手術早期腸內腸外營養對免疫學功能的影響[J]. 河北醫藥, 2015, 37(15): 2347.
[6]韓忠寶, 于魏紅.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不同營養方式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5, 19(6): 1006.
[7]譚揚, 朱瑤. 不同營養支持途徑對胃癌全胃切除術患者圍術期營養狀況的影響[J]. 重慶醫學, 2015, 44(19): 2621.
[8]唐彪. 合并肝硬化的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三種腸外營養支持方案的效果比較[J].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5, 27(2): 149.
[9]王義濤, 郭濤, 齊浩龍, 等. 腸內營養與腸內營養聯合腸外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比較[J]. 臨床外科雜志, 2015, 8(3): 192.
[10]刁紅亮, 佟簫兵, 吳鵬, 等. 進展期胃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對免疫功能和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9): 156.
中圖分類號:R 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9-187-02
DOI:10.7619/jcmp.201609068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