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在閩南和同風共俗的臺灣沿海地區,有一種古老奇特的原木餐具“飯舵”。
“飯舵”其實就是飯勺。說起它,青年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對于上了一點年齡的人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的餐具了。這種原木餐具長近20厘米,厚約0.5厘米,形狀怪異:上半部分像個光著腦袋的半身人物剪影,下半部分則是船舵形,其名稱也令人感到新奇。
細細探究“飯舵”的來歷,它與漁家人的生產、生活沾親帶故。自古以來,閩南和臺灣漁家人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漁船作為謀生的工具,更是漁家人的命根子。因而,漁家人的一些風俗往往把魚和船捆綁在一起。
一條漁船的操作是否靈便,與船舵好壞有很大關系。船舵是航船的方向盤,船上的艄公是操縱“方向盤”的舵手,漁諺云:“大海航行靠舵手”、“壞艄公磨死伙計”,說的便是舵手的重要性。因而,自古以來閩南和臺灣漁家人對船舵和艄公特別崇拜。有這樣一個軼聞:內陸山區的人受雇到船上當伙計,臨別前,不了解漁家習俗的家中長輩,常會叮囑孩子“上了漁船,你就是伙計了,要懂得禮讓守規矩,吃飯時要吃魚頭魚尾,不能貪吃?!逼鋵?,如果在船上這樣做,便違規敗俗。閩南和臺灣沿海漁家人吃魚時忌先吃魚頭魚尾,更忌用筷子將魚的尾部夾斷。因為漁民和船民們喻魚為船,而船的尾部通常為操舵駕駛的重要部位,倘若船舵被挫斷了,船只便會沉沒,人的生命危險可想而知。而魚頭意為整條船的頭頭舵公,為了表示對舵公的尊重,漁民們習慣把魚頭留讓舵公吃。
每逢訂造新船時,船主便有意識地叫造船匠刻一塊硬木做的,耐腐的“飯舵”。至今,當地造船儀式還有一道不可忽視的莊重禮節“開斧”。“開斧”,就是由造船師傅用利斧在一根最好最粗的木料上削下一塊木片。一些漁區老人介紹,最早的“飯舵”便是用這一塊木片雕刻成的。以后,人們認為飯舵不但實用,而且有吉祥蘊意,就競相仿效。改革開放前,閩南沿海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飯舵。不獨漁家,就是城鎮鄉村居家也都在使用。
“飯舵”,這種打干飯的飯勺不啻為一件抽象的藝術品,頗有欣賞價值。漁家人世世代代打飯都要用到,一看到它就喻示人們要永遠謹記艄公和船舵的作用,千萬不可怠慢、輕視。這是因為船舵長年累月泡在海水中,如果不選用優質木材就容易出事故。漁家人對“飯舵”情有獨鐘的原因還在于這種餐具設計有其科學獨到之處。首先是在咸腥多、鹽份大的沿海地區,它比之鐵質等金屬飯勺不會生銹。其次是盛飯時很好用,任由打多打少,猶如乒乓球運動員手持的球拍,運用自如。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一次新加坡親戚到我家做客,吃飯時,掀起飯巾(那時候盛飯的飯缽多是陶瓷的,飯巾替代蓋子),看到我們插在干飯上的飯舵感到極大興趣,回去時不接受我們送的土特產品,而索要兩支飯舵,這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們說,國外沒有這玩藝,帶回家讓小字輩們了解祖家的風土人情。小小飯舵能夠起到敦親睦誼作用,既讓我們感到神奇,也讓我們興奮不已。
在閩南和臺灣沿海地區,漁家人每年農歷三月廿三、七月廿九都要舉行隆重的海祭活動,這一傳統的漁區民俗,除了需用許多牲禮外,還需用好幾碗尖錐形米飯,使用飯舵時,就容易把干飯打成尖錐形,這也是現代一些飯勺不易做到的。使用飯舵還有不少好處,廣為人們認同的就是不會刮傷飯鍋,不會生銹。使用起來很輕便,即使不慎掉落海中也不下沉,仍可撈起。
漁家人對一件事物特別珍愛,往往表現出五體投地般的崇拜。在漁船上用餐,飯盛好后,飯舵要豎著插在飯上,禁忌把飯舵斜插或放倒,因為飯舵在漁民的眼中等于船舵,船舵倒了意味著不吉利。說來有趣,就連除夕等傳統大節,漁家人也習慣剪幾張飯舵形的紅紙貼在雪白的米飯上,象征年年有余(魚)、一帆風順。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上各種材質的現代餐具琳瑯滿目,任由選購,古老的“飯舵”逐漸被新興的飯勺取代。專門刻制、銷售“飯舵”的師傅也見風使舵,改操其他營生。時下,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在筆者家鄉閩南東山島,民間傳統節俗中,仍然有一些家庭在使用這一古老而神圣的飯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