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蔡正麗
〔摘要〕 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與現實表征。符號的背后不僅潛伏著豐富的語義信息,隱蔽著復雜的思想結構,蘊含著超強的意識形態潛能,而且能使意識形態在現實生活中運行起來更加豐富、靈活和多樣。大眾媒介與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打造了平臺和場域,提供了多種有效手段,培育了相應的思維方式,營造了相應的社會心理氛圍。意識形態符號化雖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也給我國當前的意識形態理論、意識形態管理、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進一步提高意識形態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關鍵詞〕 意識形態符號化,大眾媒介,日常消費,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意識形態安全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6)03-0010-05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曾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1 〕29,并認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 〔1 〕34。雖然囿于時代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所探討的符號主要指的還是語言系統,但這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經關注到意識形態與符號之間存在著深刻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興起、大眾媒介的勃興,符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意識形態領域也相應出現了符號化的現象和趨勢。因此,從學術層面厘清有關意識形態符號化某些重點理論和實際問題,對保障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社會基礎與現實表征
所謂意識形態符號化是指當今的意識形態已不僅限于以概念、邏輯、思想、理論等傳統方式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大眾媒介、商業廣告、品牌服飾、時尚行為等具有符號象征價值與意義的方式呈現出來,并滲透到人的思想世界中,對人的現實生活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要想進一步深入理解意識形態符號化的有關問題,就需要從發生學視角出發闡明它發生的社會基礎與現實表征。
(一)意識形態符號化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從學理上看,雖然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發生同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但從根本來講,是因為當代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生產與消費方式的變化等現實原因導致的。不可否認,我們確實進入到了一個媒介社會、信息社會、數字化社會之中,符號的生產與消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世界成為一個需要通過符號才能被發現與闡釋的對象。在這種情形下,意識形態自然也會相應地發生內容與形式上的變化,它已不完全存在于“被各種不同上層建筑所反映出來的異化了的意識之中”,而是“存在于各個層面的結構性符碼的普遍化之中” 〔2 〕79,即意識形態演化成為了一種符號性的存在。
(二)意識形態符號化是符號與意識形態在社會文化系統內的有機結合。根據索緒爾的觀點,“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 〔3 〕101,這里的“概念”被稱為能指,“音響形象”被稱為所指,符號其實是能指和所指所構成的整體。從發生學角度來看,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具有約定俗成性,但這種關系一旦經過歷史的沉淀確定下來,就會相應地具有一定的專制性,成為現實生活中人們所無法擺脫的文化語境。正因如此,法國著名符號學理論家巴特認為,符號學“嚴格地說是一種符碼社會學或符號社會學” 〔4 〕373,符號也會擴散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工業生產、商業活動、日常消費等各領域,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意識形態符號化是符號與意識形態在社會文化系統內有機結合的產物,它既表征著符號無孔不入的社會彌散性、思想滲透性等特征,同時也彰顯了意識形態內容與形式具有可塑性、隱蔽性等特點。
(三)意識形態符號化是權力符號化在思想意識領域內的體現。在思想意識領域中,人們對真理的認知往往受制于權力,掌握權力的人時常會用符號的方式或顯或隱地控制著人的思想。可以說,符號既是權力的象征,也是權力運作的工具,它使權力獲得了一種極強的微觀融滲性,即原本高高在上的宏大敘事性的權力演化成了具有“不見鹽而布滿咸味”的“鹽水”。因此,權力不僅通過符號方式得以表征,而且符號本身也演化成了對權力加以引導、支配的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
總之,意識形態符號化已經超越了狹義的語言學領域,擴展為由形象、畫面、姿態、飾物、音頻視頻等要素所組成的感性系統和媒介傳播系統。“由于符號的可感知性,增加了可模仿性,因此可能更加親切。每種符號象征其實都有意識指向,它具有簡化、濃縮、易解、形象和可模仿的各種好處。” 〔5 〕所以,這些符號的背后不僅潛伏著豐富的語義信息、隱蔽著復雜的思想結構,而且具有超強的意識形態潛能,并使意識形態在現實生活中運行起來更為隱蔽、靈活和多樣。
二、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條件
無論何種意識形態,其運行起來都需要相應的條件來加以維系,意識形態符號化或者符號化的意識形態也不例外。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的興起一方面既是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社會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保證其能夠得以運行的社會條件。由于參與大眾媒介的行為其本身就是一種消費活動,而消費的信息、渠道、場所等也往往是由大眾媒介所提供的。因此,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二者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互通互融,共同為意識形態符號化及其運行提供了主客觀條件上的支撐與保障。
(一)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提供了平臺和場域。美國學者尼格洛龐蒂通過對以網絡為主的大眾媒介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關系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類將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其實也就是進入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符號生存時代。意識形態為什么可以憑借大眾媒介這個平臺將自己符號化呢?這主要在于大眾媒介運用符號控制了人的交流方式和進入社會的路徑法則。在麥克盧漢看來,“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 〔6 〕33。這種“新的尺度”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大眾媒介塑造和控制著人的交流關系,它造就了不同于傳統社會的人的行為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日常生活樣式;二是大眾媒介不僅塑造了人的交流關系、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的認知體驗模式以及與之相應的進入社會的路徑。當代人處于大眾媒介的裹挾之下,其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符號來完成的,而進入社會的多種路徑也是依靠各種符號來搭建。所以,在大眾媒介時代,意識形態正是利用大眾媒介生產出來的符號對人們的交流關系、交往方式、認知模式、進入社會的路徑等進行調控,進而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和內心世界之中,同時也將自身加以符號化。
目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消費展開的,當代的消費又在相當大程度上體現為符號消費。傳統的消費是以實物消費為主的,而當代人的消費則是以符號交換為重要訴求。在當前日常消費活動中,人們特別是都市人群不僅關注物品的實用價值,更在意商品的符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符號特別是消費領域內所呈現的各類符號成為劃分人們所處的階級、階層以及彰顯其相應社會地位的“標志”,因而意識形態要想進入到日常生活的內部,就必須滲入到符號消費的場域中。在符號消費中,大眾并不是直接地被物質性消費所支配,而是自覺不自覺地被市場所編制出的巨大消費符號的“黑洞”所吸附和吞噬。當人們投身于符號消費時,消費者實際上落入到了商品被編碼化的圈套之中,并向這些商品注入了自己的感性欲望。于是符號消費既可以被看作是商品拜物教在當今符號時代的一種另類體現,也可以直接被看成就是一種“符號拜物教”。人們在崇拜、追求、享用符號過程中,似乎找到了個體存在的差異空間,而實際上,這種差異是布控性的,或者說是已被某種意識形態所控制的“同質化的差異”而已。
(二)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提供了有效手段。生產與消費符號是大眾媒介與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運行提供的第一種重要手段。大眾媒介在“讓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件物品” 〔7 〕134的過程中,一方面激發人們大肆沉迷于符號快感中,另一方面為其提供了一套存活于世的符號性參照系。因此,大眾媒介使意識形態從一種純教化形態轉化為一種包含快感因素的文化符號形態,這是保證意識形態符號化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在日常消費領域,實物與符號相比,實物雖然能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求,但符號則更能激發人的消費快感,撩撥人的欲望,它常鼓吹人應去想象、去幻想、去異想天開,一旦人們熱衷于想象、幻想、異想天開,符號的意識形態功能也就發揮出來了,這樣,意識形態符號化也就相應地實現了。
編碼區分是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運行提供的第二種重要手段。無論是大眾媒介還是日常消費都有其自身的編碼體系和符號區間系統。通過編碼的區分功能,不同的個體會被分割在相應的媒介領域和消費區間之中。由于編碼及其產生的區間效應,處于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領域內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看似交流頻繁、交往過密,如微信中相互點贊、網購中給好評或差評等,但這并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他們彼此獨立,并不會形成某種“同盟”或“聯合”,他們至多只能產生一種“孤獨聚生”的現象,即“集體地指派給一種編碼,而且并不會因此引起集體的團結” 〔7 〕78。這種“孤獨聚生”現象會伴隨著符號的滲透效應,進一步擴散到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社會諸多領域。
(三)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培育了思維方式。“書寫印刷媒介一般是線性思維和線性邏輯,電視、網絡媒介一般為非線性思維、非線性邏輯,它們會引發與培育人的不同思維方式。” 〔8 〕140-141 。在培育人的思維方式方面,大眾媒介與日常消費具有相似性,這種思維方式淡化了理性分析和知識考證,熱衷于感性形象和聲圖畫面,容易導致人喪失反思批判的意識與能力。由于大眾媒介能將理論思想、文化觀念等以聲音和圖像的形式傳播開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眾在接受純文本文化時所受到的知識水平限制,不論其教育程度如何,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大眾媒介符號以及消費符號與“文化”親密接觸,并受其夾雜著的意識形態的調控。英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認為,大眾媒介“所反映的意識形態并非真的是某一內容、思想,某組圖像或聲音,而是將思想、圖像和聲音組織起來的一套規則” 〔9 〕37,同時正是在大眾媒介所編織的這套所謂的“規則”之下人們籌劃、安排著自己的消費行為。這就是說,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不僅成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載體,而且也培育了適合于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社會活動規則及其相應的思維方式。
(四)大眾媒介和日常消費為意識形態符號化的運行營造了社會心理氛圍。消費領域表面上看是混亂的,每一次的消費活動好像都是個體的偶然行為和自由選擇,但這種偶然或自由只是消費者的一種幻象而已,它其實受控于整個社會的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會對人的需求及其消費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符號性馴化。所謂符號性馴化,是指這種馴化不是通過理論說教、思想講解、理念灌輸等方式完成的,而是運用人為的大眾媒介符號系統,諸如電視廣告、影視作品、流行音樂、網絡視頻、閃爍的霓虹等手段達到的。一方面符號性馴化刺激著人們的符號消費欲望,另一方面也讓意識形態符號化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心理支撐,從而導致當代人更容易陷入意識形態的符號化中。
三、意識形態符號化帶來的挑戰
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中華民族的鑄魂工程,它對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凈化社會風氣、提升大眾“精氣神”等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適時創新,那么其社會功能及效應就會降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就會受到威脅。隨著我國大眾媒介的發展、網絡社會的崛起、日常消費方式的改變,意識形態符號化現象日益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凸顯出來。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符號化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帶來了新方法、新手段、新空間,使馬克思主義可以更廣泛地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滲透到人們的心靈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讓馬克思主義清新活潑起來,彰顯出更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從而使人們能更方便地去接觸它、更愿意去親近它、更容易去接受乃至認同它。總體看,意識形態符號化不僅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但也帶來一些挑戰。
(一)意識形態理論方面的挑戰。長期以來,一方面我們將意識形態看作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只注重對這一上層建筑中所包含的諸如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等內容進行闡釋、辯護或批判,而不能在理論上對意識形態的形式表達、運作機制、話語系統等作出充分而有效的解析;另一方面,我們將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統治階級的意志,一種占社會統治地位的主導觀念,一種需要依靠國家機器加以保障其運作的文化領域。當然上述理解都沒有錯,但它容易導致我們過度依賴思想文本、理論體系來解讀意識形態,從而遮蔽了意識形態的符號性,割裂了意識形態與大眾媒介、日常消費等之間的具體關系,在這方面,我國的意識形態理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意識形態管理上的挑戰。以往的意識形態工作更多的是建立在宣傳教育、灌輸等基礎上,當然宣傳教育、灌輸始終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法,但在意識形態符號化日益凸顯的社會背景下,單純地進行意識形態的說教與灌輸,其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而大眾媒介、影視文化、手機網絡、休閑娛樂、公益廣告等則成為繼續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于意識形態符號化會使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彌散于多個角落。過去傳統的單一主體、單向監控、條塊分割的意識形態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要求。面對多樣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價值日益多元的思想狀況,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應變能力也往往顯得不足,這就亟待一方面要繼續提升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有效地構建多元參與、雙向互動、協同運作的意識形態治理機制。
(三)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挑戰。隨著社會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各種利益主體不斷地進行著思想的博弈,意識形態領域內也是思潮迭起,社會思想文化環境愈加復雜。全球思想文化領域內交流的廣度、深度、力度都在不斷加強,多種理論、思想、觀念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眾聲喧嘩”的局面中常常雜糅著多種意識形態的雜音、噪聲,諸如普世價值論、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一批錯誤思潮不僅以所謂的學術研究、思想交流、觀點爭鳴等方式急于在社會上“搶灘登陸”,而且更是將自己喬裝打扮成各類符號性的存在,以圖片、畫面、標識以及各種所謂的“段子”形式滲透到大眾媒介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中,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知識分子以及普通群眾進行思想上的誘導與蠶食,從而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威脅。
四、積極應對意識形態符號化
面對上述諸多挑戰,我們需要積極地謀劃應對策略,一方面要有效地應對意識形態符號化給當前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思路。
(一)正確對待意識形態符號化問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意識形態符號化其實并不神秘,它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生產力特別是以電子信息、計算機網絡、數字化產品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發展而導致各類符號的大量涌現,對人們的生產消費、日常生活、工作休閑等產生諸多影響,進而引發了意識形態領域內的變化。由于意識形態符號化作為一種普遍現象出現的時間并不長,我們的意識形態理論工作者對這種現象的研究目前還不系統、不深入,因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這方面亟需完善。為此,我們首先需要深度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意識形態基本觀點的當代價值。“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0 〕32時至今日,該觀點依然奠定了我們理解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整個社會結構的理論基礎,它告誡我們切不可脫離社會存在的具體內容、形式及其變化片面地、抽象地去把握包括意識形態符號化在內的各種意識形態問題。其次,我們要與時俱進地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任何時候都必須與人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應該在對人們實際生活的觀察、反思、批判中樹立自己的尊嚴,昭示出自身的思想價值,揭示和切中現實生活世界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保持其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它不僅意味著對虛假政治承諾的顛覆,也意味著對日常生活的有效介入,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它意味著對現實生活有著積極生成的作用。面對當今日益豐富的符號世界和復雜的意識形態局面,進一步深入探索意識形態符號化的具體運行方式,闡明各類意識形態符號呈現的形式,研究各種符號中所隱匿的意識形態話語等應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和意識形態研究者自覺的理論擔當與學術追求。
(二)積極利用大眾媒介與合理引導日常消費,進一步提高意識形態管理的科學化水平。近年來在國家倡導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背景下,移動電視、手機、音視頻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大數據、4G等各種新的傳播載體、傳播方式、傳播技術等層出不窮,這些新媒體、新的傳播方式、傳播技術既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空間。目前需要積極推進媒介立法工作,運用多種手段規范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運營行為,對媒介傳播中可能出現的不良現象做好預防工作,對已經出現的失范問題要加以整治,同時在意識形態工作與管理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新媒體來挖掘公民思想道德中的閃光點,發掘普通百姓身上的“真”“善”“美”,通過新媒體將“小人物”“小事件”打造成優化社會環境、改善社會風氣的正能量符號。相關部門特別是意識形態主管機構要大力倡導正確的消費觀、生活觀,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構建日常生活哲學并積極加以宣傳、普及與踐行,積極聯合或協同有關部門從相應的制度設計、政策制定上構建一套綠色消費機制,以提高群體消費行為的規范性和個體消費行為的科學性,抵制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對人們日常生活及心靈世界的入侵和腐蝕。
(三)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不斷鞏固我國當代意識形態安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革本質上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11 〕 意識形態符號化會導致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變化,面對意識形態符號化的現象愈演愈烈之勢,必須創新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積極構建更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由于當前某些錯誤的意識形態思潮已經符號化,并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與個體生活空間中。因此,目前需要從日常生活和個體兩個維度上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建設。日常生活意識形態話語通常指流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能被普通百姓所掌握和運用的思想詞句、理論表述語和生活理念,它具有親和力和親切性。個體意識形態話語則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以個人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為主要內容的具有私密性的話語,它其實是日常生活意識形態話語在自我生活、自媒體等私人空間內的表現和轉化。“就意識形態的實際存在而言,個體意識形態更是一個真實的普遍事實。如果不把意識形態單純理解為理論體系,而是承認意識形態以價值信念為核心具有多種表現形式,那么就不難理解個體意識形態存在的真實普遍性。” 〔12 〕79大眾媒介為日常生活和個體意識形態話語的塑造不僅提供了工具,也打造了必要的空間。當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善于利用大眾媒介,來積極構建與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相協調、相補充的日常生活與個體維度的話語,這是在當今意識形態日益符號化背景下守好主陣地、唱響主旋律、打贏主戰場、鞏固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銘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周 憲.20世紀西方美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戴長征.意識形態話語結構:當代中國基層政治運作的符號空間〔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
〔6〕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許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胡 瀟.守望精神家園——文化現象的哲學叩問〔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9〕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M〕.張永喜,鮑貴,陳光明,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侯惠勤.意識形態的變革與話語權——再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話語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1).
〔12〕劉少杰.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遷〔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