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嶺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工作的總方略、總要求和總目標,全方位推進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農村的創新發展與和諧構建是其中的重點、難點、出發點,也是必須全力攻克的突破點。根據目前新疆經濟工作主導思路,結合近幾年來筆者工作的實踐經驗,就新形勢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做一簡單論述。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民;基礎;糧食;結構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精確、精準扶貧,全面惠及14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廣袤的農村,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做好農村工作,提高農民素質,穩定農村社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全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切實做好農村工作,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變化與農業基礎的地位
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歷史性巨變: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大體平衡,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過剩,農業的發展由主要受資源約束轉變為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疏忽農業、放松農業的傾向。這就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農業農村經濟形勢變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基礎地位能不能變呢?和農村發生的這些積極變化,是否意味著農業基礎的地位已經十分牢固?近幾年發生的洪澇災害和嚴重旱情以及汶川大地震,就暴露出農業基礎設施脆弱和生態環境不良的問題。抗災能力低,一直是困擾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對許多仍然是靠天吃飯的地方尤其如此。
農業是穩定民心、安定天下的產業,特別是對我們怎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國情決定了我們穩不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會喪失把握全局的主動權,如果不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整個國民經濟也不可能持續增長。現在,經濟生活中困難很多,那天尤其不能出問題,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盡管農業和農村經濟出現了許多新的積極的變化,但是,農業基礎地位沒有變,也不能變。在結構調整中,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積極適應農業結果調整本身對基礎設設施建設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的要求,搞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退更換林合作社的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為結構調整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生產條件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二、糧食多與少的關系
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糧食生產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這些年來,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糧食連續大豐收。與此同時,國家庫存大量糧食,還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增加了財政負擔,農民手中糧食也不少,出現了賣糧難(部分地區應用而生出現了訂單農業)。現在的問題是糧食是不是真的太多了,糧食生產是不是真的過關了?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目前,糧食總量是不少,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農產品共給充裕的有利條件,發展畜牧業、加快建設小城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等,就有了條件和發展空間。但是,這個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的過剩。實際上,我國糧食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品質結構矛盾還很突出,“原”字號很多,轉化率低,許多優質專用產品供不應求。長遠看,隨著人口的增長,讓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現有的糧食生產能力與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俞巨大的需求力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如果出現反復,鬧起饑荒,不僅經濟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動,還勢必引起社會的動蕩。當然,強調不能忽視糧食生產,并不是要求不顧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繼續意味著追求當前產量的增長,而是切實保護和穩步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因此,我們一定邀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切忌盲目樂觀,防止出現短缺——過剩——短缺的惡性循環。要跳出這個怪圈,要居安思危,著眼長遠,堅定不移地把中央關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政策落到實處,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保證糧食生產和儲備安全。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廣度與深度
在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約束增強、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提出實施農業及結構調整,不是僅僅解決當前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困難的權宜之計,不是一般的適應性調整,而是要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是一項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性任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就有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問題。
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拉長農業產業化鏈條.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與全面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密不可分,相互促進。在實際工作中,絕不能簡單化處理,把農業結構調整僅僅理解為“調增、調減”和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現在各地流行一個
政策性的口頭禪,“什么賺錢就種什么”。在宏觀把握上,也基本是一個套路,即注重在生產環節的品種選擇上下功夫,調整糧經作物比例,而且有一哄而起的傾向。不可否認,“什么賺錢就種什么”,是對傳統的指令性農業計劃體制的一種突破,與“政府要求種仔么就種什么”和“我種什么就賣什么”相比,是一大進步。什么賺錢和什么不賺錢,這完全是由市場決定的。但市場的發展趨勢如何?單靠經驗估計和眼前銷售需求是靠不住的。如果現在這種做法不改變,要不了多久,又會形成產業結構雷同、趨同,造成新的積壓和買難,結果是,“你也調,我也調,調來調去賣不掉”,群眾就會吃苦頭。因此,結構調整中,要處理好廣度和深度的關系,立足于在國民經濟全局當中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發揮區域優勢,因地制宜,
把市場需求與本地優勢結合起來,努力實現三個轉變:由單一糧食生產向同時發展多種經營轉變,由一般糧食品種向優質,專用品種轉變,由單純注重產量向提高效益轉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農民自愿與政府引導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更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農業結構調整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和不竭的動力源泉。在結構調整中,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是包辦代替?還是無所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工作對象是千家萬戶,各地發展又很不平衡,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必須發揮農民和政府兩個積極性,政府和農民誰也離不開誰。一方面,要尊重并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放手發動農民群眾去實踐、去創造、發揮自主性,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用政策和市場信息、去引導農民,避免盲目性。
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從包產到戶到發展鄉鎮企業,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哪一項不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有些在上面覺得很難處理,一籌莫展的問題,在基層都找到了辦法,找到了答案。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政府的工作,最關鍵的就是抓“一個基礎,三個體系”即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
要把產地(如大米、菌草、蔬菜)批發市場建設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增加投入,重點扶持,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各地的專業市場為骨干,以遍布城鄉的集貿市場為基礎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同時,加強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民群眾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象氣候信息、中產長期市場預測,使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成為政府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健全勞動力轉移市場,強化服務。總之,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一定不能刮風、搞大呼隆,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引導,闖出新路。
五、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改革開放到96年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十幾倍。但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呈U型狀,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因素很多,有農產品市場供大于求,價格持續走低的問題,有農民負擔沉重的問題。單靠農產品產量、提高價格、靠外延性擴張來增加農民收入,效果不明顯。減輕農民負擔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增收。目前,各地村提留、鄉統籌都能控制在規定的限額里,但實際上亂集資、亂罰款和各種攤派不少,隱性負擔不輕,甚至虛抬農民人均純收入,強征強收,農民叫苦不迭。農民收入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在當前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的情況下,減輕農民負擔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增加農民收入,一是著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綜合效益,這是主要途徑,二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這是重要渠道,三是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這是重要保障。與此同時,要樹立減負也是增收,減負就是增收,減負才能增收的思想,堅持多予少取,杜絕各種不合理開支。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嚴格執行農民監督卡,預決算專項審計制度,努力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