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明
【摘 要】水稻稻瘟病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其中以葉瘟和穗頸瘟為害較大,防治要進行綜合防治、預防為主其次用藥劑進行及時防治,確保水稻增產增收。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發生;防治
青銅峽市是寧夏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葉盛、曲靖、小壩、陳袁灘、大壩、邵崗、峽口、青銅峽8鎮及良繁場,常年種植面積20萬畝左右。水稻是青銅峽市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年均畝產650 kg以上。青銅峽市為稻瘟病輕發區,水稻生產中稻瘟病均零星發生或無發生,但2014年稻瘟病發生嚴重,葉瘟病和穗頸瘟病累計發生面積達5萬畝.減產幅度較大,農戶受損嚴重。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就2014年青銅峽市水稻稻瘟病發生嚴重的情況做了詳細調查研究,找出發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便于今后科學預報和防治。
1.發生情況
2012年葉瘟病只發生在曲靖鎮的蒯橋村、友誼村,發生面積50多畝,發病期為7月初,正處于水稻孕穗的中期。發病后水稻葉片、孕穗生長停滯、呈矮叢狀。2013年穗頸瘟病發生在陳袁灘鎮補號村、沙壩灣村,發生面積60多畝,發病期為8月上旬,正處于水稻灌漿初期。發病后,水稻穗頸節部干枯,形成大量白色空秕粒.群眾俗稱“白穗”,減產嚴重。2014年是青銅峽市水稻種植以來稻瘟病發生最嚴重的一年,給種植大戶及農戶造成了重大損失。水稻葉瘟病在稻區8個鄉鎮和良繁場均有發生.發生面積達2萬畝,占全縣水稻栽插面積的11%。水稻生長后期,穗頸瘟病、大面積暴發、流行,發生面積達0.5萬畝以上,占全縣水稻栽插面積的2.8%。雖然大部分種植大戶和農戶都進行了藥劑防治。但由于防治不及時,減產嚴重,減產嚴重的田塊達70%~90%.部分田塊甚至絕收。
2.稻瘟病的發生癥狀及特點
稻瘟病是世界性的重大病害,它同紋枯病、白葉枯病一起被列為水稻的三大病害。稻瘟病流行年份可造成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50%~60%。甚至絕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稻瘟病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根據為害時期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其中以葉瘟和穗頸瘟為害較大。
2.1 葉瘟分蘗至拔節期為害較重。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逐漸擴大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潮濕時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2.2穗頸瘟 一般在齊穗后灌漿初癥狀顯現,發病初在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形成褐色水漬狀小點,環莖擴展使穗頸部變褐、失水干枯,形成枯白穗。
3.發病原因
3.1 氣候條件 影響發病最主要因素是溫濕度,其次是光和風。這是因為溫度影響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濕度則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當氣溫在20~30℃,田間濕度在90%以上,稻株體表保持一層水膜達6~10小時,分生孢子最易萌發侵入。稻瘟病就易發生。如果旬均溫度為24~28℃、濕度大.稻瘟病就易流行。水稻是喜溫作物,稻瘟病發生的溫度范圍較水稻生育期適溫范圍還廣。當遇上阻礙水稻正常發育低溫時,病菌能生長繁殖.因而植株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菌侵入,植株發病流行。 根據青銅峽市氣象資料,2014年水稻生長后期.8月23日至9月2日連續降雨6天、9月7~18日連續降雨4天、9月27~29日連續降雨3天.而青銅峽市水稻齊穗期一般在8月12日左右,此期恰遇陰雨低溫寡照,造成穗頸瘟病大面積發生、流行。
3.2品種抗性差異不同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就青銅峽市水稻生產情況來說, 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移栽后至分蘗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3.3栽培管理影響 水肥管理直接影響水稻的抗病性,也影響病菌繁殖蔓延的生態條件。一般過多、過遲偏施氮肥的地塊,稻株體內可溶性氮較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降低植株抗病性,易形成發病中心,并且發生較嚴重。當然缺肥、干旱弱苗,突遇濕潤條件也易感病。大水漫灌,都易使稻株發病。另外.栽插時期的早晚,水稻生育時期遭遇的氣候條件不同,致使稻株發病程度也不同。
4.綜合防治措施
4.1 選用抗病品種.做到品種布局合理 根據各品種的綜合表現,淘汰發病嚴重的品種,選擇綜合抗性好、產量高、品質優良的品種,如寧粳43、96D10、節3等。隔3~5年更換篩選新品種,做到新老搭配,合理布局。
4.2消滅越冬病源,處理病稻草和地邊雜草割除地邊、渠邊雜草,和發病稻草一并銷毀處理,以減少病源。
4.3種子處理 根據插秧時期,合理確定育種時間,播種前曬種0.5~1.0天,用100毫升亮盾+10毫升拌干稻種70公斤, 晾干后播種。
4.4合理密度、適時栽插,加強肥水管理合理密度、適時栽插,科學水肥管理,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秧齡保持30~35天移栽,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每畝人工栽插保持1.1萬~1.2萬穴,每穴插2~3株,機械栽插時畝栽插1.3萬~1.5萬穴。施肥應做到有機無機肥料相結合,氮磷鉀三元素相配合。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等),施足基肥,適當早追肥,避免后期氮肥過多。水分管理以干濕交替為原則,前期以濕為主,后期以干為主,做到“淺水插秧,寸水活棵.花水分蘗”,栽后15~20天,每穴分蘗數達到15個左右時,排水曬田5~7天,復水后至抽穗揚花期淺水不斷,灌漿成熟期淺水濕潤灌溉,收獲前7天排水曬田。
4.5 藥劑防治 根據稻瘟病的發生情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的重點是控制葉瘟,預防穗頸瘟。
4.5.1 預防、控制葉瘟。預防葉瘟發生,應在栽秧前2~3天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5~30g對秧苗噴霧預防。一旦發生葉瘟,應立即施藥防治,可選用每公頃每次可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5~30g、2%春雷霉素水劑23g、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100g、50%四氯苯酞可濕性粉劑150g或40%異稻瘟凈乳油125~150g,也可每畝選用75%稻艷可濕性粉劑25~30g、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100g進行噴霧。葉瘟發生后,要及早防治.如不防治.一周后植株就會干枯,直至死亡造成絕收。
4.5.2預防穗頸瘟。穗頸瘟是稻瘟病防治的最后環節.應以藥劑提早預防為主,抓 住兩個關鍵防治時期。第一個時期是7月11~20日,第二個時期是水稻齊穗期(8月1~15日。每畝用20%“三環唑”80~100克或“富士1號”100克或稻豐收粉劑100克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或每公頃每次可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5~30g、2%春雷霉素水劑23g、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100g、50%四氯苯酞可濕性粉劑150g或40%異稻瘟凈乳油125~150g,也可每畝選用75%稻艷可濕性粉劑25~30g、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100g進行噴霧。如果天氣條件利于發病,可在灌漿期再補噴一次。噴藥時應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可畝加入48%毒死蜱乳油100~150 mL或5%甲維鹽乳油15~20mL兼治蟲害,達到一噴多防的效果。另外施藥時應避開水稻揚花授粉期,施藥以在上午10時之前或下午3時之后為宜。如穗頸瘟癥狀已顯現,再施藥,只能預防病害蔓延,不易治愈已發病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