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賢
【摘 要】學生的成功= 40%(學生的自身努力)+30%(教師的力量)+30%(家長的推動力),很明顯,讓一名剛剛從小學畢業的兒童,如何從小學快速融入到中學學習生活,本文根據多年教育教學經驗給出幾點意見。
【關鍵詞】學習生活;自身努力;教師力量;家長幫助
一、學生的自身努力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一生發展中的黃金時代,在這里不光獲得大量的基礎知識,而且身體也會發育成熟,心理上會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那么,我們的新同學如何去適應新的生活呢?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個人看法:
1.遵守紀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于初一新生來說,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的第一步是欣然接受學校的管理制度。初中學校的管理相對小學來說要更嚴格。有時間上的要求,有校規、班規的要求,還有中學生一日常規的要求。但是,這些制度是保障學生順利進行學業的前提條件,所以如果初一新生能夠在心理上消除抵觸情緒,欣然接受新制度,就會為順利度過“小升初”的銜接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有助于自人控制能力和毅力的培養。
每當新生入學,老師們總能發現,學生在自習課上常常不知道該做什么,精神不集中,這是因為在小學階段學生們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通常是老師領著學生做習題等等,而在初中學生們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學會自我控制,更多地運用理性思維來解答問題。在初一學習中,嚴把學習的三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培養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顯得猶為重要。
2.合理規劃,凸顯心理優勢。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勝時,他只說了“憑智慧戰勝對手”這么一句話,當時許多人認為這純屬偶然,山田本一在故弄玄虛。兩年后,在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山田本一再次奪冠。記者又請他談經驗,性情木訥的山田本一還是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許多人對此迷惑不解。那么,山田本一取得兩次世界冠軍的秘訣到底是什么呢?真像他所說是“用智慧戰勝對手”嗎?
沒錯!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他是這么說的:“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畫下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后,我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完成了。最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公里外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可見,許多人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廢,并不是因為困難大,而是成功距離較遠,正是這種心理上的因素導致了失敗,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再逐一跨越它,你就會輕松很多。
3.快速適應學習環境的改變。
升入初中,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校園是陌生的,老師是陌生的,同學也是陌生的。總之,我們所面臨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而環境的變化肯定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和緊張。面對這個新的環境,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認它,按照它的客觀狀態去適應它,利用它。改變我們原有的心理模式,創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這個陌生的同時也是新的環境中去,以便我們更好地去生活,去學習。
4.自我激勵,成為強者。
對于剛走入新學校的學生來說,新奇中伴隨著挑戰,平靜中蘊含著危機。第一堂新課的聽課質量和感覺決定著今后這門課的學習是好還是壞;第一次小測驗的成績好壞關系著今后這個學科的學習成敗;第一個期中考試的成績和考試后的個人分析決定這整個學業的優和劣…在學業中太多的比較和評價讓學生呼吸困難,同樣,在學業上自己的認知和自我看法讓自己裹足不前。
二、教師的幫助
引導新生熟悉并適應學校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 搞好知識銜接,順利完成小學到初中的知識過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感、義務感,使他們盡快適應初中課程的學習特點。
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少留機械性作業,減輕學生壓力,給學生留出自由發展的時間、空間。 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教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那些入學適應不良問題嚴重的學生還要進行重點幫助,注重鼓勵,有意識地培養發展其特長。
同時學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加強團結友愛、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歸屬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他們感受到在學校的溫暖和生活樂趣,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初中生活。
在生活方面,班主任應帶領學生認真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盡快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班主任要多看,多問,多跑,盡快地了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輔導。班主任要多與家長、任課教師溝通,盡量多的了解學生的各方面表現。
三、家長的助力
孩子的進步,與家長平時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為了加強和學生家庭間的交流,改進教育工作,進一步了解家庭教育狀況,家長必須要做到及時與學校科任教師溝通。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做一個榜樣型的家長,配合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自己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好子女的表率,和子女一起互相監督、勉勵,共同進步。
做一個督促型的家長,關心學生每一周的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在家獨立完成各科家庭作業, 并進行適當的復習和預習.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安排適當的課外習題。
做一個細心型的家長,學生的喜怒哀樂常常表現在臉上,行為上,家長應從一系列的變化中推測子女在校的表現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家長發現后應及時了解真相,并及時與班主任聯系,共同對癥教育。
面對新的初中生活,我們積極應對,努力成長,嶄新的生活,嶄新的人生,我們共同攜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