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圓
【摘 要】文化是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觀念集合。安全是一個相對的又具有一定主觀性的概念。安全文化不斷推進人類的安全生產和生活實踐,人們不斷創造、總結、提煉和豐富安全文化。
【關鍵詞】安全;文化;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人類生存繁衍、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認識而轉移,其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并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得到不斷的創造、繼承、批判、吸收和發展,是人類在征服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產、生活、生存的實踐活動中集體智慧和力量的體現。
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安全呢?下面我們就對文化、安全及安全文化的理論概念進行一個簡單的論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幾乎涵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容,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一種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歷史的連續性,通過繼承、傳播、交融、吸收、和升華等途徑得以發展,它通過體現著某種價值觀的傳統、習俗和教育等常規的方式對人類個體的思維方式施加影響,提供相對穩定的思維模式、溝通方式和評判標準,使群體在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上呈現出某種傾向性、趨向性和一致性。
文化象征著秩序,文化的價值對某一特定人群有普遍的認同感、應時的仿效性和廣泛的社會氛圍。
二、安全的含意
安全是指人們在從事社會生產的實踐中,使身心健康不受外界條件損害的狀態。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中,始終存在著安全問題,即傷亡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存在于一切空間,遭受意外傷害的風險存在于任何時間的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社會制度和組織結構間,就是說事故發生的普遍性不受時空限制,只要有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事任何形式的活動,都始終存在著安全與否的問題。
安全是人類在生產和社會活動中永不停息的追求,安全是人類發展進化過程中永恒的主題。
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素質和態度的總和,是個人和群體的價值、態度、觀念、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產物,它決定了對組織的風格和熟練度。
我國將安全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為維護安全創造的各類物態產品及形成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總和,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的精神、觀念行為與物態的總和,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的顯著特點:它是客觀存在與主觀意識的結合,強調人的安全素質,是以具體的形式、制度和實體表現出來的,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安全文化,這是由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決定的。
安全文化的發展分三個階段:
1.被動承受階段。人類對于災害事故的孕育、演變、發展和發生沒有任何理性的認識,完全處于受自然的擺布,被動地接受和承受災害事故發生后的一切結果。
2.主動應對階段。對災害事故有所認識,人們的安全行為方式有了重大的變化,力圖采用綜合性對策和超前措施,干預災害事故的發生。
3.超前預防階段。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應用,人們主要在人造系統的安全性和人造系統與自然系統和融合的可靠性,重點在保護人的安全與健康、人的智能開發與安全,人因失誤的控制方面。
我國正處在高速的經濟發展與文化進步的歷史快車道,安全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民族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和國家興盛,面對這樣的歷史背景,促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用現代的安全知識來武裝思想,指導安全行為,從而對推進人類安全文化的進步實現高質量的現代化安全生產與安全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