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軍,何湘波
(中共郴州市委黨校,湖南郴州 423000)
對提高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的調查研究
楊香軍,何湘波
(中共郴州市委黨校,湖南郴州 423000)
根據收入分組“五分法”,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為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 500元的家庭群體。而制約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困難的主要原因有市內中小企業發展不足、下崗職工較多、失地農民增加、生存條件較差、文化與勞動技能低等因素。因此,要提高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政府應采取大力發展經濟、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規范勞動工資制度等措施。
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研究
近年來,隨著郴州市經濟快速發展和一系列的政府扶持創業、鼓勵就業、完善保障以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拓寬居民增收路徑等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實,郴州市人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在全市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同時,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意味著有一部分居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地位,就業困難、收入偏低、抵御風險能力較差,成為社會上的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群體。因此,通過對郴州市相關單位以及中低收入群體的調研,形成了本調查的研究成果。
(一)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范圍界定及構成
1.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范圍界定
根據國際上通用的“收入分配五分法”,我們以國家統計局駐郴州市調查隊所采用的入戶調查“相對收入不等距九組分組”為基礎,轉換為“收入五等分組法”來對中低收入群體范圍進行界定。這五組分組按收入從低到高依次為最低20%、中低20%、中間20%、中高20%、高20%。據此,本文把最低20%、中低20%、中等20%三組所覆蓋的60%群體作為中下等收入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參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5 661.27元與中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9 883.49元(國家統計局駐郴州市調查隊,2012),取其中位數,考慮物價因素,郴州市城鄉居民中低收入群體的范圍可以界定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8 000元以下,或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 500元以下。即凡是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 500的元都屬于中低收入群體的范疇。
2.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主要構成
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主要由以下幾類構成:一是失業人員,包括國企改制下崗職工、城鎮待業人口、失地農民未轉移的勞動力。二是低收入水平的工薪階層,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低利低效益企業就業者、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員。三是部分退休職工、無業人員及其家屬、特困戶(殘疾人、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親友撫養或贍養無法定撫養人)。四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其收入不穩定,工作變換頻繁。五是大部分農村家庭,尤其是純農群體居多。
(二)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收支狀況分析
1.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狀況
2011年,郴州市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家庭居民人均總收入為11 325.08元,可支配收入為10 735.37元。在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大收入來源中,中低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主要來自工薪收入,人均為7 616.75元,占總收入的67.26%;其次是轉移性收入為2 075.17元,占總收入的18.32%;再次是經營性收入為1 492.11元,占總收入的13.18%;最后是財產性收入為141.05元,占總收入的1.25%。
2.中低收入群體支出狀況
從消費支出看,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均消費支出為7 976元。在八大類消費項目支出中,食品消費支出為3 361.56元居第一位,占總消費的42.15%;衣著消費支出927.6元,居第二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支出為854.05元,居第三位;居住消費支出為745.33元,居第四位;交通和通訊消費支出為706.67元,居第五位;家庭設備和用品服務的消費支出為585.63元,居第六位;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為544.38元,居第七位;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為205.78元,居第八位。
(三)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生活狀況分析
1.收入水平偏低
上述數據顯示,近年來,郴州市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2012年,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735.37元,比全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15 341元低4 606元,相當于同期本市平均可支配收入的70%不到,僅為高收入家庭群組的43.47%(不包含農村中低收入群體)。根據收入分組情況統計,郴州市大約有65%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達到平均水平。
2.收入增速較慢
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應與經濟增長同步或略低于經濟增長幅度。2001—2012年,郴州市GDP年均增速為12.82%,但全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僅為8.57%(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且2003—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還出現不同年間下降趨勢(見下表)。而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在此10年間平均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表1 郴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表(以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根據郴州市統計局提出的數據整理得出
3.收入差距較大
2012年,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市平均水平低30%;比中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7 775.91元低8 142元,低39.61%;比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4 693,低68.09%,收入差距逐步增大。
4.生活消費趨緊
由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增長緩慢,使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消費也受到制約。數據表明,2012年郴州市中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費支出7 930.33元,約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52%,近3/4。中低收入群體中低等收入組、中低收入組和中等收入組這三個層次的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5 920.94元8 440.7元和9 431.36元,分別比平均消費水平10 399.1元低4 478.16元、1 958.5元和967.74元,低43.06%、18.83%和9.31%。
(一)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收入增長后勁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郴州市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和城鎮就業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機諸多因素影響,郴州市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經營困難。一是資金緊缺,融資難度大。中小企業由于經營風險偏高、財務信息可信度不高,很難從銀行取得貸款,貸款難、融資渠道狹窄成了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二是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缺乏競爭力。據統計,2012年,1 135家納入規模統計的中小企業中提取技術開發費的僅57家,占全部規模中小工業企業戶數的5%;開發經費僅占其銷售額的1.9%,低于5%有競爭力的水平[1]。
(二)資源枯竭,產業轉型,大量下崗職工安置困難
郴州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些年來,由于資源枯竭造成不少企業破產關閉,全市采掘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減少,失業人數逐步增多。2008年全市采掘業失業人員為1.87萬人,到2012年達到2.94萬人,占整個城鎮失業人數的54.7%。許多下崗礦工因技能單一、年齡偏大、健康狀況差、居住偏遠等影響,再就業難度非常大。礦山企業職工貧困家庭多。全市涉及礦山的貧困家庭人口達10萬以上,其中特別困難家庭人員3萬多名。這些下崗失業人員收入菲薄,全家僅依靠低微的下崗生活費、失業保險費、內退生活費、差額低保費和少量臨時性收入等艱難地維持基本生活,許多下崗礦工每月僅靠幾百元維持全家生計,生活極為窘迫,有苦難言。一些礦工不僅生活十分艱難,而且因多年從事采掘作業導致身體健康狀況極差,幾乎陷入絕望境地[2]。
(三)城市化快速推進,失地農民增加,生活缺乏有效保障
隨著郴州市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區規模日益擴大。為滿足城區和工業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把中心城區及各縣城周邊地區一些農民的責任地予以征收,再加上交通線路建設快速推進,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出現了失地農民這一特殊的新的社會弱勢群體,如臨武縣目前就有6 231人因征地而失去了土地。
(四)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低,創業增收能力弱
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是影響就業者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郴州市中低收入群體的共性特征就是文化素低與缺乏相關的勞動技能。郴州市2012年常住人口為458.18萬人,其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6.60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0.05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82.85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26.88萬人,文盲人口(1 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26 171人[3]。2012年底全市勞動力資源總數達到313.08萬人(大專文化程度以上不足6%),其中,城鎮勞動力資源74.74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238.34萬人;在農村勞動力資源238.34萬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占了近85%,69%的調查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沒有專業技能[3]。
(一)抓住經濟發展機遇,夯實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基礎
目前,郴州市正處在一個難得的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期:羅霄山脈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資興)、省級郴資桂兩型社會示范點、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如此多的大項目將為郴州市跨越發展提供無與倫比的政策、資源、資金等各種優勢。用足這些優勢,實現郴州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的“開放崛起,轉型發展、著眼國際化,建設新郴州”的目標要求則為時不遠。因此,應牢牢抓住發展戰略機遇期,積極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同時,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覆蓋范圍,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多實惠,才能夯實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基礎。
(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自主創業
一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探索發展中小企業多元化融資方式。二要幫助中小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問題。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降低中小企業經營成本,并帶動社會資金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中小企業合作開發新項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從而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同時,積極鼓勵有知識、有技術、有勞動能力的人員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不斷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的工資收入、財產收入和經營凈收入。
(三)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币岣咧械褪杖刖用袷杖胨剑瑔慰可鐣戎遣荒苓_到其目的,掌握一門技能才是促進中低收入者收入穩定增長的有效手段,也是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就業、穩定就業的有力舉措。一是周密制訂技能培訓計劃,結合郴州市實際情況,擬定培訓人次、培訓總量、培訓期數、培訓內容等。二是深入調研,分層分類培訓,組織力量對全市范圍內中低收入群體培訓意向、需要進行技能層次提升培訓人員、社會辦學機構培訓力量進行調查摸底,分類分層次培訓,不斷增強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擴大培訓補貼獎勵范圍。將原來不能享受免費培訓補貼部分對象納入培訓和鑒定補貼范圍,對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參加技能培訓并實現就業或創業的給予生活補貼,對農民要實行免費培訓。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做好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工作
一是要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要把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公共產品向全體市民提供,重點體現出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照顧力度,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二是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城市居民醫療保險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報銷比例,提高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發放額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范圍,增加政府對教育、住房保障的資金投入力度與建設力度。三是要重點做好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工作。幫助失地農民廣開就業門路,增強就業能力,開辟失地農民就業“綠色通道”;同時,創新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建立失地農民困難救濟制度,確保失地農民“離土不離鄉、失地不失業、基本生活有保障”。
(五)規范勞動工資制度,加強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權益保護
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就要嚴格執行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規范經營者分配行為,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增長機制,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促進工薪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規范一些民營、私營及個體工商戶的用工行為,一方面要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強制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另一方面要強制用人單位執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權益保護,減少“有工作的窮人”。
[1]張瓊,毛躍明,郴州市2010年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分析[N/OL].http://www.hntj.gov.cn/sxfx/czfx/201109/t20110927_.
[2]郴州市發改委課題組.郴州市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EB/OL].2011,5.http://www.czs.gov.cn/fgw/dcyj/content_161653.htm l.
[3]劉桂文.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郴州人力資源的供求分析[J].市場論壇,2011,(11).
【責任編輯 柯 黎】
F124.7
A
1673-291X(2016)23-0048-03
2016-09-05
楊香軍(1979-),湖南永興人,講師,從事福利經濟學研究;何湘波(1968-),湖南永興人,副教授,從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