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陳豪:推動管黨治黨走向嚴實硬
云南省委書記、省長陳豪在主持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的理論學習時強調:要以問題為導向,把嚴的要求貫徹到管黨治黨全過程、落實到黨的建設各個方面,為開創跨越式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要切實增強從嚴治黨的“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全面貫徹落實《準則》和《條例》,帶頭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為全省廣大黨員干部作出表率,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實硬。
張碩輔: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云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張碩輔強調:“政務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各級各部門要以問題為導向,完善全程服務機制,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推動作風建設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不斷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p>
王喜良:要使失信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強調:“提高企業失信違法成本,要使失信企業在全市范圍內‘一處違法,處處受限’,促使企業自覺規范依法用工、按時支付工資。要確保今年春節前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p>
800萬獎新生是另一種“高補貼拉客戶”
11月20日,浙江蒼南縣樹人中學給中考成績優異的高一新生發放了800萬獎學金。800萬元巨款,只是獎學金!只是一個縣中學的高一新生的獎學金!這個新聞的沖擊力太大了。
點評:民辦中學要想在短時期迎難追上老牌公立中學,不僅需大量資金投入,還需要吸引到足夠優秀的生源,畢竟最后是要靠高考成績來說話?;?00萬元來吸引優質生源,看起來像“賠本賺吆喝”,但如果真實現了品牌估值的飛躍,也不算虧本。只不過這樣赤裸裸地“用金錢砸”,和學校應有的斯文,不太搭調。
全城幫老人賣土豆不能止于情緒表達
幾百袋土豆的主人、來自青海的六旬老人馬先生,因為土豆賣不出去,一直“滯留”在深圳無處可去。了解此情況的深圳市民將此消息發布至網絡和朋友圈,引起市民的接力轉發和關注,馬先生的32噸土豆幾乎一夜賣光。
點評:與那些獵奇的、撕裂共識的新聞相比,整個城市立刻行動起來救濟深陷困境的老人,一座城市的傾城佳話,更能讓人感到平靜和暖意。然而新聞事件所反映的問題卻是普遍存在的——有太多的農產品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或銷售渠道不暢通而滯銷。期待新聞解決,期待整座城市行動,都是不現實和不長久的。只有將問題當成議題,著力尋找更普遍和可行的解決路徑,問題才能最終徹底解決。
別消費“小馬云” 多關注貧困兒童范小勤
江西省永豐縣石馬鎮嚴輝村的范小勤,因長相酷似富豪馬云走紅。他的家庭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拜訪者,有公益人士,有媒體記者,有基層干部,也有各路商家……“小馬云”這個9歲的男孩,被動進入名利中心。他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網絡和現實中斑駁陸離的人性切面。
點評:被消費的“小馬云”,終究要回到尋常生活。所以,還是少消費“小馬云”,多關注貧困兒童范小勤吧。在“小馬云”的故事里,更值得打量的議題,其實是他背后的貧困。在嚴輝村,外出打工是掙到錢的唯一辦法。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如何從政策上改變這個家庭的命運,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能獲得及時的救濟,是更迫切的追問。
“敲響對面鼓,打好當面鑼?!痹颇鲜〖o委九屆九次全會上的13位省管黨政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進行述責述廉,在“紅臉出汗”中受到了監督和提醒,進一步擰緊了紀律規矩這根弦。
交通建設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汽車輪子瘋長的速度。解決城市擁堵,不能一味靠挖路。市民還是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或者從出租車換乘公交,也許確是一種治堵之策。
畢世華:守好邊界就是守好自己的家
臨滄市鎮康縣紅巖村,地處國門一線,7個自然村中有5個村民小組與緬甸山水相連。彝族共產黨員畢世華,2007年至2012年擔任鎮康縣南傘鎮紅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07年4月至今被鎮康縣外事辦聘為界務管理員,在守家衛國之路上踏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9年間,他在中緬邊境行走了近2000次,平均每兩天1次,共行走3.6萬公里的路程;帶領群眾沿界河修筑護堤500多米,種植界樹5000多株……他說:“守好了邊界,就是守好了自己的家?!?/p>
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過去是、現在依然是農村改革的主線。從更長遠的未來看,農業現代化將是推動農村土地權益調整最重要的力量。


李娜倮:拉祜人的幸福花
李娜倮是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山鄉老達保村一名普通的婦女,也是一名用歌聲創造幸福的拉祜族歌者。她創造性地把黨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等政策法規和有關知識編排成民族曲目。這些有著拉祜風情和濃濃鄉土味的歌曲唱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舞臺,唱到了國家大劇院,使拉祜文化揭開了神秘面紗。在她的帶領下,老達保村充分挖掘特色鄉村文化,采取“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以民族特色文化推進脫貧攻堅的路子。2015年,老達保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14元,比公司成立前的2012年增長63%。老達保村的村民稱贊李娜倮就是一朵拉祜人的幸?;?。
徐曙光:辦會不可不節約
現在,許多單位和企業還習慣于用一次性杯子招待客人,喝完一扔了事。雖然只是一只紙杯、一杯茶水,但那么多單位,那么多會議,一年統計下來,可不是個小數目,這不僅浪費了資金,還對資源和環境形成了很大壓力。如果我們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能夠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入手,改用可反復使用的玻璃、塑料茶杯喝茶,開會時盡量自帶茶杯,身體力行地為國家為社會節約每一點能源、每一分錢,那不僅能節約出總量頗大的資源,還有助于形成熱愛環境、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圍,推動建成資源節約型社會。
易暉:“懶人經濟”其實有道理
孟定鎮芒團自然村被稱為“中華傣家造紙第一村”。古法造紙工序繁多,看似大忙人做的活計,傣家人卻能將之做成“懶活”:制紙過程中可以在門前小溪里“玩水”,可以避免日曬雨淋,還可以“指揮”家里男人去干相關的粗活。這樣看來,懶得背井離鄉追逐現代化生活,不見得就不能在家門口實現小康。發展得更多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懶人經濟”,不單純以效率和GDP衡量一切,拓展更多有創造力、個性化的產業發展空間,或許也是“幸福感”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