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金明(中共玉龍縣委書記)
高起點謀劃 超常規發力舉全縣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首戰
文/ 曹金明(中共玉龍縣委書記)

中共玉龍縣委書記曹金明到巨甸鎮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玉龍縣地處滇西北滇川藏交界處、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結合部,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滇西邊境連片特困地區縣,也是云南省12個首批脫貧摘帽縣之一。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和政治責任。“十二五”時期,玉龍縣投入各類扶貧資金5.04億元,實施了202個省、市、縣級扶貧開發項目,覆蓋近300個貧困村民小組,受益群眾達1.5萬戶6萬人,累計減貧2.6萬人。但從總體來看,全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現狀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截至2014年末全縣還有3個省級貧困鄉鎮、13個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38戶12843人,貧困發生率為6.85%。這些貧困鄉鎮、村、戶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玉龍雪山、老君山腹地,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由于致貧原因復雜、減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5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著眼發展全局,聚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作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定。一年來,對于脫貧攻堅,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脫貧措施之好前所未有、脫貧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脫貧攻堅氛圍之濃前所未有。全縣2015年減貧843戶3089人,2016年計劃減貧2030戶6932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7%。
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面對2016年貧困縣摘帽退出的艱巨任務,玉龍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最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緊扣“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關鍵問題,采取超常規舉措,拿出硬辦法,舉全縣之力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一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認識到: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立足縣情抓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玉龍縣堅持將構建精準脫貧工作機制作為決勝脫貧攻堅的先決條件,建立健全有效高效運行的保障機制。一是制定了“1985”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即圍繞貧困縣摘帽退出、如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對照中央“五個一批”要求,深入實施產業扶持、生態補償、旅游脫貧等“九大工程”,貫徹落實政策宣傳、掛包幫扶、素質提升等“八個精準到戶”,實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五個確保”,為全縣脫貧攻堅指明方向、明確措施。二是在中央和省市脫貧認定標準的基礎上,自加壓力,細化了貧困村“五有”、貧困戶“六有”退出標準;2016年6月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貧困縣、村、戶“596”退出標準后,對表對標,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原則,扎實推進各項指標任務落實。三是制定了脫貧攻堅工作“五個一”議事規則,即縣委常委會每個季度一次、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每個月一次、鄉鎮黨委班子每個月一次、村黨支部每兩周一次、村民小組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每個周一次集中專題研究推進落實脫貧攻堅工作,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議事保障。四是出臺了《玉龍縣貧困人口脫貧退出工作實施細則》等20余份文件,制定了產業、衛生、教育等專項領域扶貧行動計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加強領導抓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一是調整充實了由縣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等6個工作機構,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二是構建了“四級聯動,責任到人”的責任層級,即鄉鎮黨委政府向縣委政府、掛包幫單位向縣委政府、掛包幫單位干部職工向單位負責人、掛包幫單位干部職工向幫扶貧困人口層層遞交責任狀,為決勝脫貧攻堅壓緊壓實責任。三是深入實施扶貧開發和基層黨建“聯建雙推”模式,以黨建帶扶貧、以扶貧促黨建,充分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一把手”負責制,通過“書記抓、抓書記”讓主體責任落地生根。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突出重點抓措施。干事創業只有抓住了重點,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脫貧攻堅目標確定后,玉龍堅持找準貧根、對癥下藥,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集中力量、眾志成城加快推進各項任務。一是聚焦精準,全力抓好“回頭看”。通過“五查五看”“三評四定”,多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進行篩查、識別,做到精準識貧、精準析因,確保采集信息準確、幫扶責任明確、幫扶措施精準。二是強化措施,全力推進工作落實。為切實解決全縣扶貧投入與需求突出矛盾,2016年玉龍縣調整和優化縣級財政支出結構,同時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共整合近25億元專項資金,為“九大工程”+四大攻堅措施(貧困鄉整鄉推進、貧困村整村推進、“直過民族”傈僳族脫貧、“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幫扶)提供了強有力資金保障。為補齊基礎設施上的短板,投資3072萬元實施農村飲水保障工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46戶9597人;投入5.73億元實施以水源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等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642萬元推進以生產項目、基建項目等為重點的供電網絡改造項目;投資3.12億元推進28個總里程達334公里的農村路網項目;堅持規劃先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截至10月底已開工3726戶,占年度計劃的169%;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開工建設5500戶,占年度計劃137.5%。為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玉龍縣堅持長短結合、以短補長,重點發展藥材、雪桃、油橄欖等特色優勢農產業,力推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優化貧困地區產業結構;整合產業扶持資金5968萬元按戶均不低于1.4萬元的標準,扶持貧困戶發展至少1項增收產業;推行“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全縣累計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709家,龍頭企業118家。為切實加快貧困鄉鎮、村和“直過民族”“較少民族”聚居區脫貧步伐,玉龍縣投資5.81億元實施3個省級整鄉推進項目、13個省級整村推進項目;投資3.05億元實施“直過民族”傈僳族聚居區脫貧和“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幫扶項目。其他勞務輸出、教育脫貧、旅游脫貧、社會保障等工程以1至2個行動計劃作為支撐有序推進。實現轉移就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933人,共計750戶78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服務;全面免除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187人高中學雜費,為396人辦理大學生生源地貸款共308.8萬元;聘用符合條件7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四是全民參與,全力凝聚攻堅合力。人心齊、泰山移,決勝脫貧攻堅,必須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進一步凝聚全社會扶貧的強大合力。玉龍縣充實鄉鎮扶貧工作力量,每個鄉鎮設立脫貧攻堅指揮室,配備2名以上扶貧專干;派駐28支工作隊296名隊員進村入戶開展扶貧工作;扎實開展“掛包幫”,實現了“一村一幫扶工作隊、一戶一幫扶責任人”;組建了黨員、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務等五類服務隊339支5180人,進村入戶,為貧困群眾幫勞力、幫技術、幫理財,唱響了“精準扶貧惠百姓,全民共圓玉龍夢”的大合唱。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強化擔當抓落實。脫貧攻堅,檢驗我們的行動,考驗我們的能力,想不想抓落實、敢不敢抓落實、會不會抓落實,檢驗著我們的精神狀態、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風。為推動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切實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上,玉龍縣堅持細化任務、客觀考核,做到獎懲到位、督查到位,確保全面優質高效完成既定目標任務。一是細化分解了貧困鄉、村減貧目標任務,將每一年度減貧任務到鄉到村、到戶到人,將各項主要措施任務進行項目化、責任化分解,逐項明確責任人和時間進度。二是搭建科學考核體系,從項目推進、資金到戶率、幫扶成效等20個方面科學制定了鄉鎮、掛包幫單位以及干部職工個人分類量化考核標準,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考核標準。三是嚴格項目運行程序,紀檢、審計、財政部門切實加強對扶貧專項資金使用全過程監管,確保資金不截留、不挪用。四是充分發揮督查的“殺威棒”作用,成立由縣委常委任組長的4個脫貧攻堅專項督查組,開展每月不低于1次督查,確保存在問題及時得到有效整改。
脫貧攻堅是一場任務艱巨、毫無退路、時間緊迫、必須打贏的戰役,當前已經到了背水一戰、決戰決勝、攻克最后堡壘的關鍵時刻,必須“輸血”與“造血”并舉、“治標”與“治本”齊抓,橫下一條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扎實的工作、更加過硬的作風,克服一切困難、掃除一切障礙,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堅決打贏省市脫貧攻堅首戰,為大美玉龍同步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