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凌云
基層干部的優勢在哪里
◎本刊記者 吳凌云
“實干”在鄉鎮最重要,除了選出基層需要又適合基層的干部,還要求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扎扎實實工作,帶領一鄉一鎮發展

又到換屆年。換屆關乎班子建設、事業發展,也關乎領導干部個人的進退留轉。什么樣的人會得到重用,是大家高度關注的話題。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規定:“破除人才流動障礙。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暢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面人才流動渠道。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的政策措施”,于是,在浙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揭開“身份”的天花板,進入了鄉鎮領導班子。
“三類人員”進班子,不僅擴大了選賢任能的視野,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而且有利于優化鄉鎮領導班子的結構。
這是一次選拔鄉鎮領導干部的有益探索,其積極意義值得深長思之。
翻開楊斌的履歷,大學生村官、鎮團委副書記、組織干事、黨鎮辦主任……這是一個35歲的年輕人在被提名為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副鎮長人選之前的經歷。
2007年4月,剛當上大學生村官那會,楊斌不過是個26歲的小伙子,完全沒有基層經驗。“一到村里,就碰上拆糞坑,頭一回我跟著書記去村民家里。第二天,我聽說副書記要去,就又跟著去。去的次數多了,跟村民就熟絡起來了。”楊斌說,“不斷去村里”才是與村民拉近距離的正確方式。現在回想起來,三年的大學生村官生涯讓楊斌受益匪淺,“在那里我學到了許多做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
“把基層需要又適合基層的人選出來”,這既是今年我省鄉鎮黨委換屆的重要導向,也是多地鄉鎮黨委換屆的突出特點:不僅注重從基層一線選干部,還注重干部的專長、素質是否符合當地基層工作需要。
在岱山縣衢山鎮,一說起苗木花卉種植能人,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龍亭村黨支部書記趙世軍。十年前,當大伙還忙著在大海或農田討生計的時候,他創建了衢山島第一家苗木場,大量吸收本村剩余勞動力,解決了40位貧困村民的就業和生計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大伙紛紛投入苗木種植的綠化事業。
今年6月,舟山市面向優秀村、社區書記比選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趙世軍在該次比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岱山縣衢山鎮黨委委員。說到他的優勢在哪時,鎮領導總結了三點,首先,他有十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其次,個人榮譽多,2015年他獲得了浙江省首批“千名好支書”稱號,還多次被評為市、縣優秀共產黨員;最重要的是,他群眾基礎好,帶頭致富能力強,趙世軍通過他的綠化事業給村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趙赟,2010級浙江大學農學院作物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后,他分配到慶元縣濛州街道,先后擔任上葉村黨支部書記、街道黨政綜合辦副主任等職。2013年,因換屆遺留問題,上葉村黨務和村務等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村班子的戰斗力有待提升。趙赟到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門逐戶了解民情,同時在上級指導下開展工作。
幸運的是,“外地人又是浙大研究生”的雙重身份,讓村民們對趙赟產生了一定的信任,不少村民和村干部愿意敞開心扉和這個“高材生”聊家常。那一年,通過新一屆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上葉村配齊了班子,換齊了人心,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說得再多,不如干一件實事。”這是一名村委會主任的心聲,“鄉鎮干部和我們村民打交道最多,我們希望此次換屆選上來的是給群眾干實事的人。”
多位基層干部表示,“實干”在鄉鎮最重要,除了選出基層需要又適合基層的干部,還要求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扎扎實實工作,帶領一鄉一鎮發展。
今年的換屆工作明確要擴大選拔視野,改善班子結構,要求加大從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力度,每個鄉鎮一般從這三類人員中擇優配備不少于1人。
為了做好“三類人員”進班子工作,多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下發通知,明確選拔條件、選拔流程,為基層干部的進一步發展擴寬渠道,激勵更多干部扎根基層、奉獻基層。
寧波通過“黨委推薦、亮績比選”,加大從鄉鎮事業編制干部、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三方面人員中競爭性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的力度,讓更多本鄉本土的優秀基層干部在換屆中脫穎而出。如,慈溪市崇壽鎮黨委班子新交流進1名鄉鎮事業編制人員,象山縣墻頭鎮有1名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的事業干部進入鎮黨委班子。
舟山以鄉鎮換屆為契機,推行“因事設崗、以事擇人”,選優配強“三類人員”進鄉鎮領導班子,實現干部結構的合理化,增強了鄉鎮領導班子的整體功能。將全市所有鄉鎮分為“三類人員”足額配置、配置不足和未配備等三類情況,預留領導職數,保證有新的“三類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對于優秀村、社區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發揮他們善做群眾工作、熟悉基層情況的優勢,分類選配到情況復雜、工作任務重的鄉鎮,確保配有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經歷人員的鄉鎮領導班子數不少于總數的60%。本次鄉鎮換屆中,舟山市共選配“三類人員”58名,平均每個鄉鎮有2-3名,大部分來自于優秀村、社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等基層一線。
金華市金東區持續開展了面向事業干部“公推比選”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工作,搭建了實戰的工作比武平臺,在同一個工程項目、重點工作中“賽馬”1—3個月,還要在綜合考察中層任職經歷及面試答辯上比高低,發現儲備了一批事業心強、敢抓敢管、勇于擔當的優秀年輕干部。今年已提拔了10名優秀事業干部,全部安排到鄉鎮領導班子一線崗位上鍛煉。
受訪基層干部認為,從“三類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體現了對基層干部的重視和關懷,樹立了重視基層、注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將進一步激發基層干部扎根基層、干事創業的動力和活力。
按照以往的選拔條件,“三類人員”肯定與鄉鎮領導班子無緣。由于前途無望,一些村干部在田間小路上碌碌無為,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不在少數,不少大學生“村官”將“村官”崗位當成了找工作的“跳板”。
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靖北看來,如果讓一些村干部去考公務員,未必考得過一些應屆生,但是在基層這所社會大學中,他們早已熟練掌握三十六計。“三類人員”中有不少鶴立雞群的優秀管理人才,就因為“身份”的缺陷,被排擠在鄉鎮領導班子之外,顯然是人才的巨大浪費。
“三類人員”進班子的實施正是對基層經歷的肯定。對比“三類人員”,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豐富的基層經歷。
基層經驗寶貴在哪里?
它讓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農村,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老百姓。
說起這一次的職務變動,趙赟至今還帶著點意外:“正是‘三類人員’進班子的政策,我才有機會進入鄉鎮班子。”如今,他已擔任慶元縣淤上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在此之前,他的職務是慶元縣濛州街道黨政綜合辦副主任。
“每周的工作時間都在70小時左右,壓力相當大。”3年來,趙赟耐心聽信訪對象傾訴,查文獻探尋這一特色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接報修電腦的電話,疏通被堵的馬桶,還要想著如何通過層層關系做通征地戶的工作。
“三類人員”常年與群眾打交道,知民情、解民憂,不僅集群眾智慧于一身,而且為人民服務接地氣,群眾基礎好,是基層群眾的最好“代言人”。
劉靖北教授在肯定“三類人員”進班子的同時,也強調,要加強對“三類人員”的培訓,尤其是一些村干部,進入鄉鎮班子后,要有團隊意識,要講規矩,以盡快適應新角色。
作為鄉鎮發展的主力軍,“三類人員”中,既然已經有人“山雞變鳳凰”,就應該勇挑重擔,為實現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竭盡全力,不辜負黨組織的培養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