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才
找尋“吃得飽”的農險
高云才

農業保險公司的員工在開展查災定損賠付工作資料圖
保險服務現代農業體系,是我國農業保險的根本方向。對于廣大種糧的農民來說,首要目標必須保基本,應保盡保。當農業保險走進農村的時候,農民一開始沒有太多意識,以為不重要,有沒有都行。現在,當農業保險逐漸全覆蓋的時候,農民切身感受到,理賠金額與實際農業生產的損失相比差得很遠,普遍有“農險吃不飽”的感覺。
“不到顆粒歸倉的時候,心總是懸著”
這幾年,連續的糧食豐收,還是沒能讓山東省汶上縣次丘鎮東南村的種糧大戶賈維濤那顆懸著的心安生下來,他最擔心的是,萬一遇到災害,這么多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
算算收入賬,賈維濤還是挺滿意。現在,他的家庭農場已經流轉到了1700多畝土地,夏糧加秋糧兩季,刨去成本,賣糧收入是100多萬元。“可要是遇到災年,減產或絕收,那連支付土地流轉的錢都不夠。俺們種糧的,盼望著農業保險能給吃上定心丸。”
好在這些年風調雨順,在黃淮海平原腹地種糧的賈維濤,并沒有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可地處南方水稻主產區湖南省桃源縣的種糧大戶丁巧云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讓丁巧云感受到農險對規模化種糧的“保護傘”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從2013年開始,丁巧云開始水稻規模種植,到2015年共流轉了水田2280畝,配備了包括烘干在內的全套機械設備。全年種植經營收入110萬元,畝產達到0.86噸。丁巧云琢磨著,這么大規模的連續生產,遇到自然災害,損失巨大,必須找種糧“保護傘”,投入農保。
水稻規模種植以來,丁巧云將全部流轉來的水田都購買了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的水稻生產保險,2014年交納保費7736元,保了1934畝水田,2015年交納保費10260元,保了2280畝水田。農險這個“保護傘”,給丁巧云托了底。
痛心的是,2014年7月17日晚的一場特大風暴,將等待收獲的1187畝水稻全部刮倒,直接經濟損失90萬元。安心的是,保險公司一次性賠付丁巧云38萬元,早稻種植基本保住了本錢,并確保了后續投入的及時到位。
種糧大戶盼農險,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樣是急不可待。
吉林省德惠市大楊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郭清蓮說:“不到顆粒歸倉的時候,心總是懸著。”以前,合作社種地保險的意識不強,2012年一場布拉萬臺風讓合作社損失慘重,現在合作社所有成員因此增強了農業保險意識。
2014年,合作社將流轉的240公頃土地全部投了保,繳了保費14400元,盡管當年受災面積較少,但保險公司還是賠付了17960元。去年,受災面積較大,合作社交納保費13800元,目前勘查核查已經全部做完,正在進行理賠,保險公司給種糧農民托住了底。
據悉,去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
農業保險有望全覆蓋。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表示,保險服務現代農業體系,是我國農業保險的根本方向。對于廣大種糧的農民來說,首要目標必須保基本,應保盡保。
提高農險理賠額,從“保成本”向“保收入”提升
當農業保險走進農村的時候,農民一開始沒有太多意識,以為不重要,有沒有都行。是自然災害和農業保險在抵御農業風險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農民才意識到農業保險的不可缺少。現在,當農業保險逐漸全覆蓋的時候,農民切身感受到,理賠金額與實際農業生產的損失相比差得很遠,普遍有“農險吃不飽”的感覺。
郭清蓮反映,2015年之前,吉林省玉米保險保額只有每公頃3000元,也就是說,如果一畝地絕收的話,保險公司只能賠付200元!從2016年開始保額提高到每公頃4200元,但還是太少。
現在,農業生產成本高,郭清蓮去年種植玉米每公頃成本在6000到70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用每公頃9000元,算下來,每公頃總成本15000元。如果遇到絕收,總成本打了水漂,而保險賠付的足額賠償金只有總成本的1/5。“必須大力提高理賠金額的額度,俺們農民才有種糧的積極性,否則都不太敢再種糧食了。”
湖南省桃源縣種糧大戶燕良貴反映,目前南方水稻主產區種糧大戶的種植成本甚至比普通農戶高出一倍以上。燕良貴每畝每季水稻直接投入約為580元,其中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物化成本235元,農機作業每季165元,土地租金每季200元,雇傭勞動力成本每季250元,并且以每年10%的增速遞增。按照現在的保險政策,燕良貴失收后每畝僅賠付360元,連物化和農機作業成本都不夠,農業保險的保障程度還是太低。
從農業保險供給側看,農民“吃不飽”的訴求正在得到有效回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生臣表示,人保積極發展糧食作物產值保險,積極回應農險“保額低、不解渴”的訴求,提高保險保障水平由“保成本”逐步向“保收入”提升。
目前,人保公司在湖南、湖北、重慶等地開展的水稻產值保險保額達到每畝800元,在河南和內蒙古等地開展的小麥、玉米產值保險保額達到了每畝1000元,基本實現了農險保額對直接物化成本的全覆蓋。2015年,人保為全國2160萬戶次受災農民支付了136.5億元的農險賠款。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不斷累加。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保險的需求更加強烈,應加快發展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業保險,提高農業保險的支撐和保障水平。
從災后補償單一目標向服務現代農業多重目標轉變
服務新常態、新形勢下的現代農業,是農業保險的方向,郭清蓮們還是想知道農險究竟有哪些新供給。
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表示,當前,我國農業保險已進入發展新常態。新常態是行業發展進入更高階段的集中體現,也是農業現代化對保險業的必然要求。
政策目標。從提供災后補償單一目標向服務農業現代化等多重目標轉變。從世界農業保險發展軌跡看,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與各國農業發展階段密不可分。1937年,美國啟動農業保險時,主要目的是為小麥等農作物受災給予補償,隨著美國農業的發展,其政策目標也歷經多次調整。2014年,美國出臺新農業法案,將農業保險定位為維持美國糧食安全、確保美國民眾廉價糧食供應、幫助美國農民收入平穩增長和確保美國農產品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我國農業保險試點啟動之初,將其定位為促進糧食增產財政保障機制的組成部分,目標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業保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功能作用。農業保險不斷被賦予和加載新的功能作用,從基礎的經濟補償向防災減災、社會管理、扶貧開發、擔保增信和輔助市場調控等綜合功能拓展,農業保險與其他行業的聯系和融合日益密切,“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日益得到體現。近年來,通過開展目標價格保險,促進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著力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問題;通過將保險與無害化處理相結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農戶主動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場;通過加強與涉農信貸的合作,發揮擔保增信功能,協助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發展動力。從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和財政補貼的單核驅動模式向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農戶參保意識增強的多核驅動模式轉變。自2007年中央財政啟動保費補貼試點以來,農業保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已達80%。
對此,庹國柱認為,橫向上,農險會盡快覆蓋農林牧漁各主要產業;縱向上,要與農業產業鏈加速融合,逐步建立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完全成本,甚至覆蓋基本收益的保險服務體系。
韓長賦表示,當前,要深入研究農業現代化的風險特點和風險需求,一縣一策、一品一策,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多樣化的、充足的風險保障。還要以“擴面、提標、增品”為核心,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深化產品改革,構建保險責任廣、保障程度高、理賠程序簡、費率水平合理的產品體系。對郭清蓮們來講,這樣的農險新供給就像小蔥拌豆腐一樣,一清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