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王茂林
新鄉:糧食“質”“量”路線圖
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王茂林
高標準糧田旁筆直的道路和暢通的水渠
新鄉地處中原腹地,毗鄰黃河,這里有馳名全國的原陽大米,有被譽為“中國第一麥”的強筋小麥,也有品質優良的玉米。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新鄉對農業的重視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特別是近年來,日益完善的高標準糧田,為新鄉糧食生產實現“質”“量”提升夯實了牢固基礎,成為現代農業發展路途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春分過后,田野一片碧綠。
近日,記者站在新鄉市師寨鎮安莊村東放眼望去,無垠的麥田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著濃濃綠意,剛灌溉過的田地,松軟且濕潤,清新的氣息隨風而來。
這里是新鄉2014年建成的高標準糧田項目區。在距離安莊村不到1公里處,由北向南的一條寬闊水泥路通往田間,道路兩側是兩排筆直的溝渠,沿路吐綠的楊樹隨風搖曳。順著這條道路向北前行,遠遠地就能看到一條橫臥在田間的人工水渠。水渠底寬約4米,也是用水泥修筑,里面流水清澈。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時任省委書記郭庚茂、副省長王鐵先后來這里視察過。”指著眼前這塊高標準糧田,安莊村村干部興奮地說,“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田間道路會鋪成水泥路,國家把這么多資金用到農業上,我們農民種糧的勁頭更足了!”
師寨鎮是河南6個高標準糧田提升工程示范點之一,其高標準糧田建設標準高、效果好。現在,許多高標準糧田已經基本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
“項目建成后,我們這里的小麥畝產由原來的七八百斤增加到了現在的1000多斤。”該村干部告訴記者,高標準糧田的建設,不僅使糧食產量有了提升,質量也有了保證。以前基礎設施差,為了提高產量,農民一個勁地使用化肥、農藥,品質自然受影響。
不僅如此,他還為記者算起了明細賬:“過去澆地是柴油機、水泵,光安裝就需要半天時間,用柴油每畝地需要60多元。現在澆地,農村婦女拿個電卡,往電表上一插,就能把地澆完,每畝地電費只需要10多元。更重要的是,現在種地輕松方便了,也為男勞力外出打工掙錢提供了更大空間。這樣一來,群眾種地的積極性咋能不高?”
“不僅在原陽縣,近年來,新鄉其他縣區高標準糧田建設也是如火如荼且成效顯著。”新鄉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近年來,高標準糧田真正成了新鄉農業穩產之基和糧食“質”“量”提升之本。
從2012年河南提出高標準糧田建設“百千萬”工程舉措以來,4年間,新鄉依托“新增千億斤糧食”“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三大板塊項目支撐,整合相關涉農項目,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糧田,全面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近幾年經歷旱澇不斷、病蟲頻發的自然災害考驗下,新鄉糧食“質”“量”不減反增。
在一份高標準糧田建設規劃里面,清楚地描述著新鄉到2020年糧食生產的路線與布局。
到2020年,新鄉將建成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360萬畝,年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80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400萬噸以上,實現高產穩產和生產全程機械化。與此同時,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達到100%,實現土壤有機質穩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目前,新鄉累計建成的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和千畝方涵蓋了其所轄的全部縣,惠及30多萬農戶。
“我們堅持高標準糧田建設到哪里,高產創建就跟進到哪里。2015年建成的21個小麥萬畝示范方,平均畝產621.2公斤,超出全市畝產86.5公斤;25個玉米萬畝示范方,平均畝產717.8公斤,超出全市畝產141.3公斤;3個水稻萬畝示范方,平均畝產705.4公斤,超出全市畝產147.6公斤。”新鄉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如今,新鄉市糧食部門和農業部門已經連續3年聯合發布小麥年度質量信息,這一做法不僅對農民科學選用品種和企業優價收購優質小麥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也為新鄉市打造“中國第一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據。
“從發布的質量檢驗報告來看,2015年新鄉小麥在播期推遲、春季干旱、病蟲嚴重發生等不利影響下,依然實現了豐產豐收。”新鄉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新鄉小麥持續優質高產,主要得益于高標準糧田。3年來,新鄉建成高標準糧田246萬畝,收獲的小麥品質優良,籽粒飽滿,成熟度好,病蟲害少,容重指標高。

高標準糧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加快高標準糧田建設進程,新鄉在農技推廣、農田水利建設、農機農藝融合、氣象監測服務、路林電配套、科技創新、土地流轉等方面全面發力,為高標準糧田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駕護航。
首先是全面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新鄉成立了281個植保合作組織,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使高標準糧田病蟲害社會化技術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實現高標準糧田全覆蓋;高標準糧田內“一噴三防”、精量播種、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農機農藝融合率達到80%以上。
其次是利用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模化節水增效示范等項目,加強高標準糧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在高效節水灌溉、防洪排澇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新鄉已累計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農田深耕深松資金3億元以上,全市小麥、玉米的機播率、機收率、玉米秸稈還田率不斷提高。
氣象監測服務的跟進,讓新鄉擁有了一張密不透風的氣象自動檢測網,為糧食生產提供了精準服務,在抗旱防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交通、林業、供電部門也積極配合。他們利用“村村通”“農田防護林”“農田機井通電”等項目,在高標準糧田項目區修路、植樹、架電,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建設目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新鄉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步伐,探索“院地合作,聯盟共建”的科技創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專家咨詢、會商工作機制,為推動高標準糧田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持。短短幾年,新鄉通過國家、省審新品種就有10余個,其中3個新品種(系)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保護。
“通過高標準糧田建設,我們使‘糧田’的硬件和‘良法’的軟件形成了合力,把促進糧食增產和品質提升落到了實處,實現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的目標。”新鄉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