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慧
農村污水如何“漂”清
邊慧
對于量大面廣的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市場來說,業界普遍認為,需要在管理模式、商業模式、技術模式等方面加強創新,解決現有的“有錢建設、無錢運行”“不惜成本追求高水質,不論規模推行MBR(膜生物反應器)”“‘天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等問題
污水治理一直是環保工作的一項重頭戲,其中,市政污水治理又是長期以來的重中之重。但據筆者了解,從2006年到2013年,我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已經從55.7%上升至99.1%,市政污水治理領域已接近飽和狀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污水治理市場卻始終存在巨大短板。
前瞻產業研究院污水處理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村莊污水處理率僅為7%,和城鎮99.1%的污水處理率相比差距巨大。2013年,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高達1125.8萬噸,占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7.85%。
“未來中國污水處理的主戰場一定是在農村。”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向筆者表示。
而對于量大面廣的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市場來說,業界普遍認為,需要在管理模式、商業模式、技術模式等方面加強創新,解決現有的“有錢建設、無錢運行”“不惜成本追求高水質,不論規模推行MBR(膜生物反應器)”“‘天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等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曬太陽”情況十分普遍。以北京市為例,房山區長溝鎮2003年投資500萬元的污水處理設施,到2009年還未運行;海淀區日處理能力3000立方米的間歇式活性污泥法生活污水處理廠,村鎮無力運行;懷柔區14個鄉鎮284個行政村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無力運行……
農村污水治理工程“曬太陽”,到底是何原因?
“資金一直是一個核心問題。”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告訴筆者,目前中央財政引導不夠,沒有設立村鎮污水專項資金,現有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中,用于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費用偏少;補貼環節也不合理,重建設輕管理;地方財政負擔較重,建設費用動輒千萬元,運行費用每年數百萬元,鄉鎮負擔大,即便經濟條件好的鄉鎮也很吃力。
技術標準的缺失和不統一也是地方“執行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農村沼氣池為什么能推廣成功?在法律上,有《全國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和《全國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上,國家累計投入380億元,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在技術標準上,共頒布實施了6項國家標準和15項農業行業標準。”王凱軍說,一個小小的沼氣池,農業部就制定了近20項標準,相比之下,農村污水的行業標準還差得太遠。
據統計,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總計達52種,種類繁多,多套用城市污水處理工藝。文一波表示,技術繁多,農村和村鎮污水排放標準不統一,不但地方不好執行,而且太寬松的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如北京的村鎮A級排放標準已嚴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等于地表四類水,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噸水處理價格應在5~10元,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基本上是不可能支付的。浙江最為寬松,浙江一級排放標準,介乎國家排放一級B和二級之間,又難以解決污染問題。”
此外,我國尚未明確農村污水治理的管理和責任主體,各地差異很大。文一波表示,有的是水務局管,有的是住建局管。計費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按戶算、有的按人頭算、有的按站點算(一個站點一年給予一定數量的維護費)、有的按水量算……這顯然與市政污水處理的管理體制有很大差異。
“農村污水治理出現的問題是制度上的問題,制度的主體是政府。對于量大、面廣的技術,不能完全依靠市場競爭,一定要借助政府的推廣政策和制度,借助組織的力量。”王凱軍說。

2006年至今,由于以MBR膜為主導的北京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體系普遍“曬太陽”,因此很多人認為,膜生物反應器這樣的“高端技術”不太適合農村污水處理。
王凱軍并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在他看來,農村污水處理領域既有運行得很好的膜生物反應工程,也有相對簡單但同樣推廣成功的生物轉盤技術。“農村污水處理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在于商業模式的選擇。”王凱軍總結道。
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一位業務經理向筆者表示,農村污水治理和工業污水治理是兩大新興市場,公司目前已有的農村項目在浙江落地,采用以縣為單位整體打包的模式,因此盈利尚可。
據文一波介紹,作為國內村鎮污水處理的先行者,桑德在技術工藝與商業模式上都進行了探索。2010年,湖南長沙縣18個鎮,只有2家鎮政府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但因種種原因運行還出現問題。桑德在長沙縣調研后,決定以打包方式處理18個鄉鎮的污水。
規模化后,“從最初的每噸三四元的處理成本,降到每噸1.8元左右。”文一波認為,桑德獨創的村鎮水環境解決方案,不僅是一項工藝技術,還是一套商業模式,二者結合形成了比較適合當下中國村鎮水環境治理的整體解決方案。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秘書長馬輝認為,農村污水治理的單個項目都比較小,一天只有幾千噸的處理量,采用以縣為單位整體打包的方式,才能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有助于降低成本。
“農村污水處理具有站點分散、管理難度大、村鎮無力運營等特點,因此,未來農村污水處理的商業模式必然是新建項目采取‘區域打捆’的BOT等PPP模式,已建項目采取第三方運營的專業化運營模式。”馬輝告訴筆者,通過PPP模式與第三方運營的結合,能夠極大地發揮專業環境服務商的技術、服務優勢,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費用,降低成本。
“農村污水治理要跳出污水處理的范疇,也就是說,不單單考慮污水治理,而應與畜禽糞便處理、秸稈利用等相結合,把廢物轉化為能源,在解決污染問題的同時,解決農村的能源與肥源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曾公開表示,農村污水處理大有可為,其中科技創新的潛力巨大。
基于上述思路,文一波認為,首先要將農村的污水處理設施互聯網化,讓水廠做到真正的遠程監控和遠程控制運行。“比如環衛系統管理,正常情況下不用管理,管理人員都是處理非正常的業務。”
“將來的污水處理技術,一方面靠實驗室不斷做研發,調整工藝技術和工藝參數;另一方面,一定要靠大數據。比如,對幾萬幾十萬座污水處理廠每天的運營參數和數據不斷的優化提升,得出的工藝路線和參數一定是最優的。如果所有企業的數據可以共享的話,這種技術上的突破與過去靠研發突破將是完全不同的。”文一波建議,農村污水處理要建設一個云平臺,從工程角度來講,把海量的數據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結完善,再反饋到生產實踐中,對技術的完善和推廣應用也會有所幫助。
筆者了解到,目前,首創股份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應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鄉鎮污水處理管理模式。首創嘉凈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駿向筆者介紹,公司研發的高效微動力裝置和遠程監控系統能夠保證污水處理設備自動運營,因此無須再增派人員進行值守。“包括整個動力設備,通過全自動運行的方式,使得污水處理現場就像公園一樣。看不見人,也看不見平時的維護。”此外,遠程監控系統可以保證每臺污水處理設備24小時運行狀況都能夠獲得實時的監控數據。
“我們運營管理標準化的目的,是要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實現設備設施長期穩定運行,采用的方法就是傳感器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沈駿說。
“大數據還可以把農村的污水和自來水結合起來。不管是分散的自來水供水還是區域的自來水供水,全部實現網上操作,處理、收費均通過移動支付,使上水和下水一體化,水務和環衛一體化。”文一波表示,根據水量以及水質的情況,可以對某個地區進行健康狀況、人口分布、人口活躍度等分析,還可以做其他業務上的延伸,使運營管理成本大幅下降,盈利模式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