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遠
?
高職會計“對口單招班”人才培養的相關探討
——基于工作崗位的思考
吳宏遠
對口單招的會計專業學員與普通高中生在素質和能力上有明顯的區別,對會計專業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對口單招生基于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可以有效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推動學員素質和能力的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與工作崗位的無縫銜接。
人才培養;對口單招;工作崗位
對口單招是指具有單獨招生資格的高校專門面向中等職業學校,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優秀學員的一種招生模式。對口單招的實施為中職畢業生提供了成才通道,有力地推動了中職教育的發展,但是單招生在素質和能力上與普通高中生具有明顯的差異,如何針對單招學員進行有效的培養,成為各招生單位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一)基礎素質薄弱。由于認識不足,社會對對口單招這一招生形式存在一定的歧視,導致招收的人才素質相對較差,其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不如高中生。在中職教育階段,與其他中職生相比,盡管加大了文化課的比例,但是大量的時間用于專業課的學習,與高中畢業生相比,基礎文化課顯得薄弱。
(二)專業基礎參差不齊。盡管以考試大綱作為基礎組織教學,由于培養單位的能力、條件和目標不同,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深淺度上顯示出明顯的區別。即使對于同一培養單位的畢業生,其專業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給高職專業教學帶來很大的影響。
(三)專業認知差。在中職教學中,應試教育的重點是考試內容,高職會計培養內容與會計崗位脫節。學員對會計工作崗位和崗位職責、崗位工作內容缺乏了解,沒有對會計專業形成正確的認知。
(四)學習習慣有待改善。招收的人才習慣了中職階段“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自我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弱。對于出現的問題過多地依賴別人,當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容易放棄,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通過對具有單招資格的高職會計院校進行調查發現,各個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有差異,但絕大多數院校開設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同時輔以專業認識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會計技能實訓課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培訓課程設置重復[2]。理論上說,單招班人才已經學習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考慮到人才專業基礎差別大,且教學要求與高職有一定差距,大多高職會計學校仍然將這些課程安排在教學內容中,造成課程設置的重復,學員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教學效果差。
(二)難易程度把握失當。由于招收的人才的基礎差別大,對后續課程的學習、理解能力區別很大,采用同一個標準作要求,難易程度把握失當,基礎差的學員就會感到難,挫傷了積極性和自信心,基礎好的學員卻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三)會計培養內容與崗位脫節
1、會計內容體系與崗位脫節。目前,大量的院校在課程內容上仍然采用基礎理論到實務程序的教學體系,希望通過教學能使學生具備會計核算的基本技能。由于教學內容與會計崗位脫節,盡管學員掌握了基本核算方法,但是不能與相應的崗位相聯系。學員走上會計工作崗位以后,對自己所在崗位的工作內容缺乏了解。
2、會計理論與實訓脫節。會計以理論教學為主,在理論完成后采用專門的實踐性實習作為彌補,這樣的培養方式人為地將理論與實踐割裂,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能完全發揮出來;而在后續的實踐環節中,又無法與理論相聯系,造成了人力和時間的巨大浪費。
(四)培養的方法與崗位實際脫節。盡管有實踐性培養的內容,但是實踐性培養在整個培養組織中仍然采用理論為主的模式,學員的積極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仍然是被動地接受,學員按照教師講授的操作步驟,依葫蘆畫瓢、亦步亦趨地去完成,學員的思維和行為受到禁錮或局限。
(一)培養內容的選擇
1、會計崗位及專業課程設置探討。對單招班的教學各培養單位有一定的差異,會結合自身的特點開設一些課程,如江蘇海事學院開設了水運企業會計。然而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仍然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與會計崗位脫離。基于工作過程的會計教學首先需要對工作崗位進行界定,進一步分析每個會計崗位的工作任務,并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解。經過調研,基本的會計工作崗位可以分為五個,即出納、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往來核算、總賬。與工作崗位相關課程包括出納核算會計、材料核算會計、成本核算會計、往來核算會計、總賬會計等。
2、專業課程教材內容整合。基于工作崗位的培養內容不再追求課程的系統性,而應該與崗位工作需要相匹配,其基本思路是學員在崗位仿真工作中發現問題,進而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工作崗位設置課程后,教學內容分散在不同的教材中,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必須根據教學的需要重新設計教材,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的框架。
(二)改變培養方法和手段。對于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方式使學員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學員缺乏自主思考。大量的學員因為缺少直觀的感受,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種不積極、不思考的學習將學員的視野局限于書本,限制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變傳統的“要我學”為任務驅動下的“我要學”,使學員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培養方式上,因為是仿真教學,真實的工作情景不能完全模擬,但是可以通過采用現代化的培養方式,打破時空限制,把無法感知的世界在課堂上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員面前,使學員能從主觀上提高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提高學員的聽課熱情,使培養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三)加強實驗室建設,創建與崗位相適應的培養情境。基于工作崗位的會計教學,立足于各會計崗位的實際工作,但是培養過程和實際工作必然會產生差異,因此只能盡可能地進行仿真教學。在培養過程中,創設仿真的工作情境,從而實現與崗位工作的無縫銜接。
(四)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基于工作崗位的會計培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主導者向學員布置任務,引導學員學習,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是領導、同事,也可以是與會計核算相關的外部機構工作人員。
(五)創新評價體系。基于工作崗位的會計教學,要根據學員在工作崗位中的表現,實行全方位的考核。在評價內容上包括學員的能力、態度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在評價主體上,通過學員自評、學員間的互評以及教師的評定,做到評價客觀公正,符合學員的實際。
基于工作崗位的培養,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選擇培養內容,以真實的項目為載體展現培養內容,以能力培養為本位選擇教學方法,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組織教學,以學員為主體,避免了課程的重復,調動了學員的積極主動性,在培養的過程中加強了崗位的認知,培養了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學員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者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舒岳.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探討—基于中職銜接角度的思考,財會通訊,2013.7:46-48
[3]蔣海燕.基于工作過程的財務會計課程設計與實施.會計之友,2010.4:120-122
吳宏遠(1973.06-),男,漢,江蘇宿遷人,副教授,碩士,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