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方



入刊理由: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云南省73個重點扶持縣和滇西邊境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的南澗縣,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南澗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黨委政府關于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略部署,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努力探索扶貧開發新路子。
高聳綿延橫亙南北的巍巍無量山自古神秘秀麗,更因金庸名著《天龍八部》的生花妙筆使人神往。沿著南澗縣蜿蜒的山路行駛60余公里,在海拔近2500米的山脈,金庸筆下神奇秀麗的無量山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若是在冬季,您便能看到冬櫻花開得汪洋恣肆。
中共南澗縣委書記吉向陽、南澗縣人民政府縣長王紹基等一行從南澗縣城趕到無量山上進行調研,向在就近就地務工的當地村民了解其收入情況。
“南澗縣是貧困縣,無量山區則是貧中貧?!闭f起無量山過去的貧困狀況,中共南澗縣委書記吉向陽不無感概地說。
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寶地上,“過去,無量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土地貧瘠,產業單一,彝族群眾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就種點玉米、苦蕎,養幾頭豬,每戶人家年收入不過兩千多元,大多數人家都生活在貧困線下?!奔蜿栒f,如今,無量山的彝族同胞們收入增加了,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家家戶戶買了摩托車,一些人家甚至買了汽車,“終于告別了貧中貧的歷史”。
據南澗縣人民政府王紹基介紹,南澗縣是一個集“山多、地少、民族、貧困”四位一體的山區貧困縣,全縣國土面積173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3%。屬國家級貧困縣、云南省73個重點扶持縣和滇西邊境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南澗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黨委、政府關于扶貧開發重大決策部署,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全縣最大民生工程,搶抓機遇,聚焦“精準”,扎實推進,堅決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金融創新助推扶貧開發邁新步
“扶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中共大理州委書記楊寧在全州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廣大干部要把扶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把組織領導的責任擔起來;要把整合資源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把協同作戰的責任擔起來;要把扶貧攻堅關鍵環節落到實處,把精準扶貧的責任擔起來。
為嚴格時限,對照標準,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措施,進一步整合項目和資金,落實好“掛圖作戰”,狠抓工作推進,保質保量完成脫貧任務,南澗縣集中資源和資金助力精準扶貧,實施定向“噴灌”、定點“滴灌”,努力讓貧困村和貧困戶挪窮窩、改窮業、換窮貌。
資金是保證扶貧工作推進的核心,也是群眾自主脫貧的關鍵要素。南澗縣堅定不移地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努力尋求金融信貸與扶貧開發的結合點,充分發揮金融信貸在扶貧攻堅中的作用,幫助農民、農企搭建金融服務平臺,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南澗廣大山區農民發展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木(果)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靠山致富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農民群眾在自留地、農村承包耕地、輪歇地、荒地上種植的大量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經濟林木(果)因不屬于林地上種植的資源而無法頒發林權證,不能實施有效抵押而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資本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
為真正讓農民的資源財富成為銀行的有效抵押物,變成促進發展的資本, 南澗縣探索推出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木(果)權證核發及抵押貸款工作,使林權證確權范疇以外的經濟林(果)資源實現了確權,全縣所有核桃、茶園順利實現資源向資本的轉化。這一在全國率先推出經濟林木(果)權證抵押貸款的農金融產品,一舉榮獲“中國農村金融品牌價值榜·十大品牌創新產品”獎和第二屆大理州政府創新獎一等獎。其后又與建設銀行合作在大理全州率先推出小微企“助保貸”產品,與此同時,大膽探索,積極嘗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不斷將“三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往縱深方向發展,推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擔?;鹳J款、財政扶貧風險擔保基金貸款和政企合作擔保貸款等金融創新產品,重點圍繞山區農村優勢產業作為重點支持,積極引導貧困農戶將有限的貸款資金用在產業發展上,促使“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六個一”高原特色產業盡快形成貧困農戶中有效益、有優勢、可持續的經濟實體,帶動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
目前,幾大類金融產品先后為2760戶農戶發放經濟林木(果)權證抵押貸款5.06億元,貸款余額達3.34億元;為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授信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貸款1860萬元,貸款余額1610萬元,財政撥付擔保基金補助80萬元;已經為3家企業、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80戶農戶提供財政扶貧擔保貸款4300萬元,貸款余額4300萬元;6戶企業列入“小微企業池”獲得總計1億元的信貸授信,2戶企業獲得1600萬元貸款;采取政企合作入股方式,由縣政府出資2000萬元、無量藥谷出資1000萬元入股大理州創新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并獲得擔保公司3億元擔保額度,目前,共為縣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扶持企業提供貸款擔保21850萬元,在保余額17450萬元。
南澗縣立足縣情,精準發力,大膽推動縣域金融改革創新,真正做到產融有機結合、社會資本參與、財金緊密聯動,用活有限的財政資金使其發揮最大的引導和杠杠作用,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金融改革創新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經過創新實踐,南澗縣成功創造了加強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的“南澗經驗”,金融信貸扶貧成為了南澗脫貧攻堅新利器。
精準信貸、破解融資瓶頸,這是南澗縣的一項重點工作。通過金融信貸扶貧,困難群眾和農企得到了金融信貸扶持,有效緩解了貧困農戶和農企發展規?;N養殖資金短缺問題,提高了農戶和農企自身“造血”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能力。中共南澗縣委副書記茶向華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南澗縣通過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和信息化建設,精準建檔、精準發力、精準產業,將實現扶貧工作由原來的“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使貧困戶通過自身力所能及的勞動和各級的幫扶真正實現脫貧。
南澗縣圍繞六大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抓實產業扶貧,積極探索無量山片區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新模式。通過金融創新助力扶貧攻堅這一有利武器,聚焦“精準”,為美麗彝鄉走出貧困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實現了“青山變金山、資源變資本、活樹變活錢”的目標,促進了全縣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和山區群眾增收致富。
異地搬遷開啟群眾幸福新生活
“搬到這里生活,安全而舒心呀!” 在一個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農家小院里,嶄新的小洋樓,新買的家具,南澗縣擁翠鄉大波羅上社村民楊本政大爺高興地說。
現年72歲的楊本政在大波羅上社生活了60多年。由于大波羅村出現了山體滑坡,南澗縣決定對大波羅上社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艾F在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新樓房,多虧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蹦壳埃摯?7戶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實現了安居夢。
南澗縣是一個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農業縣,全縣99.3%的國土面積屬于山區,自然災害頻發。南澗縣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州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政策力度以及被列為云南省異地扶貧搬遷工作示范縣的良好機遇,圍繞“2015年啟動、2016年重點突破、2017年全面推進、2018年掃尾完善”的總體目標,積極整合項目資金,破解資金瓶頸,以實施“39311”易地扶貧搬遷行動計劃為重點,有序推進全縣山區扶貧開發,探索實踐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全面加快彝鄉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據王紹基介紹,從2016年開始,南澗縣依托易地扶貧搬遷實施“39311”行動,將通過3年努力,投入9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000戶以上、1萬人和100個以上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有效解決搬遷戶“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發展難”等問題,并將通過兩年的鞏固提升,努力實現山區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為了將這一民生工程實施好,南澗縣編制規劃,建立以鄉鎮黨委、政府為主體,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和包保責任制,統籌“掛包幫”“轉走訪”、黨政機關掛鉤幫扶等各方面的力量,確保每個搬遷安置點都有一名縣級領導掛鉤、一個縣級部門包幫和一個實施方案,每個搬遷戶都有一名干部包保、一個搬遷方案和一套扶持政策,做到“搬遷責任不完成、包保干部不脫鉤”,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以群眾“搬得出、留得住”為目標,南澗縣因村施策,精準分類確定搬遷對象和搬遷方式,推行以統規統建、統規代建為主,統規自建為輔的模式,并與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相結合,分別采取集中安置一批、插花安置一批和拆除重建原址安置一批的方式,引導困難群眾建新村、住新房;同時,創新扶持新型經營實體發展路子,在搬遷新村設立專業合作社、互助合作基金,引導群眾走實發展致富路子。
“能致富”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根本。南澗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農民群眾增收困難是制約全縣經濟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吉向陽告訴記者,近年來,南澗縣緊緊抓住國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施“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云南省實施橋頭堡建設和生態云南建設的戰略機遇,認真分析黨和國家農業發展政策導向,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產品安全生產為目標,以扶持和培育貧困鄉村增收產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特色產業,通過政策推動、項目拉動、示范帶動,全面落實“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扶貧政策和措施,切實加強農業產業建設,“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棵藥”“六個一”高原特色農業、高山生態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初步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吉向陽告訴記者,依托“高山、凈土、生態”優勢,通過大力發展“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只雞、一顆藥”六大產業和實施“美麗彝鄉”行動計劃,南澗走出了一條區域化布局、規?;l展、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品牌化導向的發展路子,推進了農業生態化、產業化、現代化進程,進一步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無量山系列生態農產品品牌,做成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從而使沿續了數千年的傳統農業邁上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之路。
在談到轉變發展方式與增加農民收入時,吉向陽語氣堅定地說:“南澗必須牢牢把握‘高山凈土生態這一特征,充分挖掘優良的傳統生產方式和農耕文化資源,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理念和‘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品牌化導向的發展路子,全面加快‘六個一的農業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無量山系列生態農產品品牌。”
“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貧困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核心和關鍵?!奔蜿柦榻B道,南澗縣要在精準建檔的基礎上,引導和扶持貧困戶通過“種、養、加、商、勞、資、政”多渠道增加收入,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增收脫貧。
基于南澗縣農業發展特點,對口幫扶單位清華大學在做好既有幫扶項目的同時,探索提出了高校精準扶貧新模式——“農校對接”,籌劃在南澗縣建立綠色食品基地,將南澗縣優質特色農產品引入清華,提升南澗縣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與品牌效應,助力南澗縣特色農業升級發展,帶動南澗縣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
美麗彝鄉唱響整族脫貧主旋律
“我們趕上了好政策,沒有‘整族脫貧,我家的房子還不知要等到啥時候才能改造呢?!笔种钢鴿饩G的核桃深處一破敗的院落,苗族村民熊文玉告訴記者,“這是我們一家住了快50年的土坯房,由于家里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兩個孩子還在上學,蓋不起新房,一家三代人一直住在一間屋子里?!?/p>
“‘整族脫貧將圓我們的住房夢!”不僅僅是熊文玉,南澗縣碧溪鄉松林村委會亦可媽庫村的27戶苗族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據了解,亦可媽庫村改造工程是南澗縣苗族布朗族整族脫貧發展工作的一個縮影,為努力構建全面小康南澗,2016年起,該縣計劃采取專項扶持、部門資金整合、信貸投入、社會幫扶和群眾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對29個苗族居住村和8個布朗族居住村實施差異化扶持,進行基礎設施改善、產業發展扶持、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實現“五通八有三達到”。
南澗縣公郎鎮落底河村位于該鎮東南部,屬三州市(大理、普洱、臨滄)三縣(南澗、景東、云縣)交界處,是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區,也是漫灣電站移民安置區。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247戶755人,居住著以布朗族為主的漢、彝、回、傈僳、苗6個民族,其中布朗族 84戶349人。王紹基告訴記者,南澗縣認真踐行“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的承諾,以“生態移民、項目支撐、產業帶動、整體推進”的扶貧開發思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引領,以布朗族整族脫貧為主線,以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實施了落底河易地搬遷、扶少項目、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移民新村等民生工程,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優化。
由于自然和歷史等原因,南澗縣7個世居民族中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之一的苗族和布朗族,兩個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民族群眾貧困程度較深,是南澗全縣扶貧開發的重點攻堅對象,也是脫貧摘帽需要幫扶的重點人群。
“我們對苗族、布朗族這兩個民族村落實施了整村脫貧摘帽戰略,將集中力量幫扶,把這兩個民族村打造成為更高水準的示范村。加快示范村建設,對于南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促進南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做到的是,讓我們的人民群眾活得有尊嚴,示范村的打造,是我們帶領人民群脫貧致富的一把利刃。”吉向陽對記者說。
南澗彝族自治縣境內有21個民族,有少數民族人口11.37萬,占全縣總人口的50.3%,其中,彝族人口10.62萬人,世居有漢、彝、回、白、苗、布朗、傈僳族7個民族,是大理州典型的少數民族散居地區。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南澗縣按照“民族工作關鍵是團結,民族地區重點是發展”的工作思路,堅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戰略,集中力量實施苗族布朗族整族脫貧幫扶工程,兌現“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莊嚴承諾,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到兩個民族居住地區。
“農民增收是民族團結進步和精準扶貧的核心,其終極目標就是‘治窮,群眾不窮也就脫貧了?!?吉向陽表示,要從村民素質、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全面建設,使之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在彝鄉南澗,做好民族工作始終是關系全縣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王紹基告訴記者,為使民族工作得到充分重視,南澗縣成立由縣委書記和縣長為組長,分管聯系領導為副組長,31個縣級部門為成員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堅持實行“一把手工程”,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落實,由縣委書記和縣長分別掛苗族和布朗族整族脫貧,做到既“掛帥”又“出征”。
“整族脫貧助我們夢想成真!” 除了言語間的感謝與激動,苗族、布朗族等民族同胞們眼中更多地流露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日新月異的喜人變化正在村村寨寨發生著——盞盞太陽能路燈點亮美麗村寨;條條平坦的公路連接著幸福生活;生機勃勃的特色經濟繪出各族群眾的甜蜜生活畫卷。
人居環境改善了,山區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發了,如何讓貧困山鄉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擺脫貧困?南澗縣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庭院經濟、休閑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通過開展把農村黨員骨干培養成經濟能人,促進農村能人隊伍建設。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南澗實際緊密結合,美麗彝鄉南澗創造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跨越發展的可喜局面。
滔滔浩浩的瀾滄江高峽出平湖向東奔流,萬畝高山生態茶園茗香四溢,中國最大的三七連片種植示范園無量藥谷正在崛起,激情奔放的彝族跳菜舞跳進倫敦蘭卡斯特宮享譽世界……“共產黨來幫助,家家門前石板路,自來水引進戶,有廣場能散步,山腰鋪上水泥路,路兩旁栽上樹,牛羊烤煙做支柱,核桃變為搖錢樹,全村走上致富路。”這是南澗縣公郎鎮落底河村委會落龍寨村民小組村墻上的一組歌謠,反映的正是近年來南澗縣扶貧的成果。今天的南澗,正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民族地區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澆灌出一朵朵扶貧開發幸?;?,譜寫出一曲曲“民富、景美、人和”的美麗幸福新南澗華美篇章。
責任編輯:施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