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位置”是圖形和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位置”這一單元,作為小學階段空間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了解,也是系統性學習的伊始。如何上好位置第一課?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實踐和反思,與讀者共同探討。
關鍵詞:上下前后;位置關系;圖形與空間
“位置”是小學四大模塊中“圖形與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第二單元“位置”是小學學習中空間概念的最初“亮相”。在學前教育和日常活動中,學生對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已經有了初步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表達這些位置關系。而教學目標中的要求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用“……在……的上(下)、前(后)”這樣的句子準確表達兩個事物的相對位置關系,滲透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本課中只有一個例題:呈現了一幅江上大橋圖,圖中有豐富的關于“上、下、前、后”位置關系的素材。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交通工具分成了三個層次:轎車、卡車、大客車位于上層,中層是一列火車,下層也就是水面上是一艘輪船。圖下的文字分別示范了如何表達物體的上、下或前、后位置關系,第三行的文字中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還讓學生“再看圖說一說,輪船的上面有什么”,給學生預留了充分的表達空間。“做一做”題目的安排上,鞏固了學生對于上、下位置關系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形成了物品擺放的秩序性。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位置的相對性;2.使學生學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3.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體會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價值,發展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會用“上、下、前、后”表達事物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體會和感受事物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圖,請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中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
二、新課講授
1.“上、下”教學
師:你會用“上、下”這兩個字說說圖中交通工具的位置關系嗎?(先用“上”、再用“下”來說)
指名學生回答。
板書:卡車在火車的上面,火車在卡車的下面。
師引導學生用“……在……的上面”句式來說一說,然后讓學生用“……在……的下面”句式來說一說,教師給予適當幫助和鼓勵。(設計意圖:學生在認識上、下的基礎上,能否用這樣的句式準確表達,是本課的難點所在。)
師:輪船的上面有什么?
擺一擺: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完成,聚焦學困生。
2.“前、后”教學
請學生用“前”或“后”說一說交通工具的位置關系。(先用“前”、再用“后”說一說位置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給予適當肯定。
板書:轎車在卡車的前面,卡車在轎車的后面。(設計意圖:這時學生會想到車頭的方向為前面,車尾的方向為后面。以一定的參照標準來確定和描述前、后位置關系。)
師:你會用“……在……的前面”說一說嗎?再用“……在……的后面”說說看。
追問:那大客車的前面是____呢?學生仔細觀察。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呢?
請學生用“前、后”兩個字和同桌說一說。
3.探究相對性
師:剛才我們學習的“上、下、前、后”都是誰在誰的上(下、前、后)面,你有什么發現嗎?
互動活動:請學生起立,說一說他們的前后各有什么,向后轉,再說說前后各有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主動發現位置關系是一個事物對另一個事物而言的。引導學生說出面向哪個方向,哪個就是前面。)
師:為什么前面的物體現在在你的后面?
三、練習鞏固
學生對于這樣的場景比較熟悉,大多數可以準確說出小東的前面是____,小云在小軍的____面。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這節課上過之后,學生課堂表現活躍、參與度高,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問題有二:
1.學生在用“誰在誰的上(下、前、后)面”句式表達位置關系時,會出現前后主語的混淆;
2.本節課的難點沒有夯實,對于相對性的認識不夠、理解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反思。“上、下、前、后”每一個內容的教學都是各自獨立的,層次更加清晰,強化效果更佳。一方面為學生系統地進行數學學習做準備,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空間方位的體驗和對空間概念的使用,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一課時還需要簡單的空間想象能力,即從圖中辨認“參照物”的方位。
首先,預估學生情況。一年級學生是6~7歲的兒童,他們有簡單的空間知覺,能夠辨認生活中的上、下、前、后。他們會觀察,對事物的整體概念較深,但觀察的準確性和目的性較差。抽象思維在逐步發展中,帶有較大的直觀性。表述和概括能力不強,但發展速度較快。一年級小朋友對于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渴望角色扮演和獨立完成任務,對于課堂常規還沒有太多認識。
其次,了解教材,讀懂課標。對于教材的把握要仔細。研究例題,分析其中的數學思想,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對于缺少經驗的新教師,教案要詳細,精確到每個問題的設計和拋出,每個知識點的引導和總結。讀懂課標,實屬一項技術活兒,方向要瞄準,把握課改精神,構建知識內容的框架,認清本質,把握教學實質。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形成從易到難、逐漸上升的遞進式教學過程。
最后,注重引導學生能力的養成。數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各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靈活表達能力是本節課的重點。什么樣的表達算是靈活表達?以本節課為例,能夠良好地區分和表達“甲在乙的前面”,換甲做參照時,可以準確地說出“乙在甲的前面”,不會混淆。這種靈活表達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分不開,同時也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密切關聯。
小學數學位置關系的第一課,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只有在課前充分準備、課中精心教授、課后全面反思的基礎上,才能為空間觀念的形成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賢志.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課程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2).
[2]盧鋒.發展空間觀念 提升思維能力: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