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永濤
摘 要:長期以來,農村學校由于受教育資源的影響,教學硬件欠缺,師資整體素質不高,課堂長期使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常常是缺乏活力,毫無生機。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毫無動力,更不要說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業負擔普遍過重,自主學習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長期得不到培養,以至造成學生厭學、逃學。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有著非常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興趣培養;學習氛圍;練習
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原動力。學生有了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從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從中找出問題的關鍵,提出新的數學問題。而數學又是一門特殊的自然學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很容易給學生造成課堂學習上的枯燥和心理上的認知障礙。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創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教給學生方法并精心選練,充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抽象變形象、復雜變簡單,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下是本人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
一、創建課堂學習氛圍,引發學習興趣
好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認真學習、積極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大膽探索,找出問題的關鍵,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認知、體驗和理解知識。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創設輕松、愉快、生動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快樂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中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大膽實踐、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獲得新知,從而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并不枯燥,而且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思維活躍,學習興趣和信心成倍增長,智力活躍,接受能力增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引入課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積極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二、利用數學來源生活的特性,激發學生數學探索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對生活的驗證,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因此,老師在上課前應認真閱讀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盡可能找出農村生活中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事例,如:幫助父母配制農藥、看藥物使用說明書、賣菜收費等,以故事、解決問題、小游戲、實踐操作的形式引入,這樣就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并不抽象,學習也不枯燥,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動手實踐,大膽探索,學習興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保持教學方法多樣性,以增強學習興趣
一節課長達40分鐘,學生要在這40分鐘內都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就要求教師必須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做。因此,教與學的改變,就是教師要不斷地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引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增強學習興趣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去想、大膽去說,放手讓學生通過老師提出的問題去猜想、去實踐、去操作、去探索、去思考。如,我在教學比例尺的認識時,讓學生帶皮尺來到學校操場上,同時提出數學問題:如何把學校的操場畫在我們的作業本上?這樣老師就把學生帶入了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帶上皮尺四人一組在操場上比畫、交流討論,通過看書和實際操作,學生很輕松地掌握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的概念。這樣比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效果要好得多,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學習能力、開發了智力。
四、教給學習方法,開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農村孩子見識少,而且膽小怕事,學習方法欠缺,加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輔導,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因此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有著非常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成為課堂的主人。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才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五、合理、適度的練習,保持學習興趣
練習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方法,能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發展學生思維。只有通過合理、適度的練習,學生才能夯實基礎。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可根據教學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把練習內容分為“基礎”練習,“技能”練習,“拓展”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解題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
總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只有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被動變主動,才能主動地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才能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陳素萍.培養學生數學興趣六法[J].安徽教育,2015(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