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偉+董計峰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逐漸增多,這也引起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現象。受經濟結構體制與戶籍的限制,外來務工人員只能將子女安置在家里,由此產生了一群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正處于特殊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社會以及人生的認知還十分有限,但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異,容易出現身體和心理等問題。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相關因素,力求為學校教育及家長采取相應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學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生長發育
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但因缺少家庭教育,父母關愛,容易造成價值觀偏差和心理行為異常。心理行為問題是留守兒童最易出現的問題,因此,對心理行為問題和相關因素進行研究,并采取積極的干預和預防措施,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根據2014年《濟寧市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表》統計得出,我們所在的鄒城市唐村鎮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比例為8.63%,而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規模還在持續增長。大量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缺失得不到很好的轉變,是學校校風、班風、學風及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輟學或沒有教育好的留守兒童流入社會很多成為“小混混”,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之一。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已成為社會與學校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教育問題。目前的教育狀況如何?我們又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勢在必行。
通過走訪班級同學以及向教師了解情況,篩選出與其他學生行為有差別的學生,在征得本人同意之后,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本次研究選擇70名研究對象,其中干預組35人,對照組35人。干預組和對照組人口學特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二、選擇研究對象的標準
現居地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或有一方在老家,另一方外出打工,由父母單獨照顧或托給親人照管的兒童;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有超過半年的時間沒有回來的兒童。
三、研究方法
1.評定工具
CBCL兒童行為量表可以篩查出兒童的社會能力與行為問題,共分為三個部分,即一般項目、社會能力以及行為問題,其中,行為問題為量表的核心內容,采用三級計分法。根據試驗對象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可歸納為8~9個因子,每個因子的第98百分位為劃界分,超過劃界分的就可推斷出該兒童存在心理行為問題。另外,自編留守兒童一般資料調查問卷,通過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和其他方面的問題,結合其實際表現情況,推斷出該兒童是否存在心理行為問題。
2.現狀調查施測方式
利用恰當的機會,由經過標準培訓的調查員講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義以及調查的方式,在征得學校、家長的同意之后,向學校發放CBCL問卷,由其轉發給學生讓其填寫,或由家長轉交給學生讓其填寫,次日回收。對于問卷當中的問題,調查員需要在問卷回收之前向學生講解清楚,由學生自行修改,然后統一回收。
3.干預方式
在選出35名干預兒童之后,對其進行長達半年的干預,對照組則不需要進行任何干預。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以及研究之后,確定干預方式。在干預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直接心理干預的重要作用,又要注重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系統環境因素的間接影響,從而全面地掌握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正確的干預方式,有效地解決學生現存的心理行為問題。
4.干預的具體內容
(1)團隊活動
制定專題團體活動,按周期進行,意在讓留守兒童獲得一個輕松的氛圍,在團隊的影響下,愿意接觸他人,并與之溝通,在相互幫助和彼此扶持中克服心理恐懼。
(2)家庭作業
留守兒童與其監護人共同參與,使兩者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加強感情交流,從而增強留守兒童的親情感和家庭歸屬感。通過每天制定交流任務,定期與遠在他鄉的父母互通短信、打電話等。在此過程中,監護人要多給孩子積極的鼓勵,不要過度地強調孩子的缺點,從而使留守兒童獲得信心。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7~15歲留守兒童對其進行干預,效果明顯,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比其他類型的兒童明顯。性別、年齡以及生活環境等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積極地干預可以有效降低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南,費忠化,郭立燕,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問題與校內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0):1546-1548.
[2]周小芬.某市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24(9):147-14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