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靈敏
現農村學前教育教師存在兩大問題:(1)專業教師太少,這部分教師,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但對新教育理念及觀點的領會不夠,教育方向、目標的定位,教育教學經驗、效果等的把握還很不到位;(2)非專業教師過多,特別是私立園和農村偏遠幼兒園,而且存在隊伍不穩定狀況。這亟須農村幼兒園把教師培訓作為一項重要且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讓教師在幼兒園里再學習、再成長。
幼兒園教師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是幼兒園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改善態度、情感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地吸收、內化、實施,形成共同遠景,構建學習型團隊,引領自我超越,促使每位教師在工作中快速成長,讓幼兒園成為每位教師理論驗證、實踐經驗、專業成長的另一所“學校”。
立足于幼兒園實際,掌握分析在園教師的現有發展水平,創建校本培訓并形成特色。以提高教師基本素質,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更好地將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以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為目標,采取鼓勵性原則、分層性原則、多元性原則、合作性原則,運用多種培訓模式對教師進行培訓形成機制。采取的具體做法是:
一、掌握教師的現有水平,規劃教師的成長,針對性地培訓
一邊引領教師對新的教育觀點理念進行學習領會,一邊調整糾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從教師的教育隨筆、觀察記錄以及幼兒水平發展評估、教學反思等文字資料中,我們看到教師的感性理解超過理性思考,反思評價中理論知識明顯不足;在一日活動觀摩中,發現教師在活動組織中語言不精煉、提問不到位;游戲中缺乏對幼兒的有效觀察和指導;在戶外活動的組織上,教師對幼兒運動負荷的掌控不夠;在教學管理中,教師樂理知識掌握不夠等。介于教師存在的問題,立足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讓教師的成長與全園工作進展同步,讓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幼兒園的發展同步,形成具有特點的培訓工作,并依據教師的實際水平,對他們的專業成長做出規劃,打造“名師工程”,培養管理型教師、名師、骨干教師、合格教師等激活教師的專業追求,使每位教師都能夠找準方向揚鞭奮蹄。
二、多種培訓模式方法相結合滲透交融,保障培訓的實效性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念,錘煉師資
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關注自己的專業發展,才能更好更多地積累經驗,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可采用講座和參與式培訓相結合,深入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并將所學及領會落實到教育教學行動中,讓教師在學習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二)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促進每個教師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1.做好骨干創新型、經驗守舊型、發展進步型、新手停滯型教師的分層培訓工作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幼兒園開展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專業化的成長速度直接影響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質量。在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找準影響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分析發現,專業引領、能力因素以及物質匱乏等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的主要因素。第二步,開始積極創造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利條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物質先行—有效領導—骨干影響—外出學習—全體跟進。第三步,尋求多渠道多元化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訓方式,主要采取:行家引領,內外結合,追求研訓工作的績效性;強弱結合,強強結合,追求研訓工作的可行性;園所聯合,資源共享,追求研訓工作的實效性;學習—實踐—反思,螺旋遞進,追求研訓工作的長期性。
對于新手停滯型教師采用“師徒結對”的形式,根據其薄弱學科,指定骨干型教師進行一對一“老帶新”“強帶弱”的幫扶,互幫互學,多從方法上給予指導,創造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提高他們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對于發展進步型教師,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勇挑重擔,積極參加園內外的教學教研活動和優質課競賽活動,在活動中得到歷練;對于經驗守舊型教師,引導他們沖破經驗,嘗試創新,多參與觀摩、研討,轉變他們的觀念。
2.加強教學研究,改變教學行為,提升專業化水平,形成獨到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
在研究理論、借鑒他人經驗、研究自身教育行為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別開展同課教學、一課三研活動等。養成課后進行現場說評課的習慣,讓教師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在群體討論中形成共同的關注點、思考點和對話點,由園領導點評指導幫助教師梳理教學思路,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層面,讓聽課教師寫評課稿,講課教師寫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實踐與研討中,新老教師不斷比較、思考、跟進,取長補短,使新教師逐步學會反思的方法,使反思有指向性;老教師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使反思縱深發展。教師在研、磨的過程中學會評價、學會反思,從而促進教師知識的更新和教研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同層級水平的教師尋找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細化集體備課程序,將備課作為教研活動,提高教師課程理解能力,促進各層級教師專業發展
本著每學期只針對一門學科進行研究、探索、規范、提高的宗旨,每學期將一個領域作為重點說課內容。讓每一個教師認識到集體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集體備課的主要任務不是形成教案,而是解決問題。每一次的集體備課都應成為一次教研活動,在暢所欲言、思維碰撞中大膽反思、提煉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行為、增強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提高。
備課過程應充分發揮組長、班長的示范引領作用。每進入一個新的主題,組長都應組織教師對單元課程說明進行仔細研讀,幫助教師熟悉主題活動的目標,了解課程脈絡走向,確保活動開展符合邏輯又相互關聯,能夠圍繞主題設計和組織各類活動。在每一次的備課中,要求各班教師要對所認領的教材進行認真研讀,切實按照備課把“四關”要求進行備課活動:第一關,班長作為師傅帶領配班教師對教材進行研讀,對設計的教案進行初步審核,由配班教師負責說課。第二關,在集體備課時,針對教師說課中的問題,組長帶領老師進行研討,對教案進行再次梳理。第三關,根據集體備課時的研討結果,由班長負責,再次與配班教師對教案進行修改完善。第四關,最終審定關,即對上傳的活動設計方案進行再次審核,凡是未修改完善到位的活動方案一律不予通過,后果由班長全權負責。以這樣的方式,有效提高班長的責任意識,從而促使教師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備課任務。
在進行了各年級組之間的集體備課觀摩研討活動后,通過互相觀摩、評價、學習、借鑒各組在集體備課中好的方法和策略,發現備課中存在的問題,幫助組長明確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意識,學會在備課中體現以教師為活動主體,預設各類有效的問題,激發教師思考研討的興趣,幫助各層級教師在研討活動中獲得專業發展。同時激發各組教師團結進取的精神,教師的據理力爭、熱烈討論,可以訓練組長條理清晰、精彩點評的能力。
4.利用現有人力資源,開展教師專業技能培訓
每學期針對教師在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開展培訓與比武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
5.借助課題研究工作,促進教師的理念提升
通過課題的研究,讓所有教師都參與到研究中,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不斷提高研究能力,優化幼兒一日活動的組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采用互動研討、觀摩活動等方式,促進教師的理念提升,促進專業水平的發展。
總之,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教師專業成長的“另一所”學校就是工作的幼兒園,教師的成長也是促進農村學勤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馮延梅.基于園本培訓的幼兒教師反思能力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