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云
摘 要:簡要概括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點從轉變教育觀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興趣,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學法指導等方面論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自主參與;個體差異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作為數學老師的我們,深刻認識到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如果學生的參與是在老師的指令下被動、機械地參與,同樣不能夠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開發和培養。為了使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學習,我在以下六方面做了努力。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的‘教學原則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著不可估量的智力發展潛力,要充分相信學生能自主學習。由此可見,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采用點撥、啟發、激趣、設疑、鼓勵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數學的能力與習慣。
二、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努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的綻放,有利于學生積極地自主參與,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而構建這樣的師生關系,教師就盡可能多鼓勵、多表揚、多引導,不指責、不批評、不嘲諷。這樣,學生思想輕松,思維活躍,自然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三、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注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出示一組練習題:45×76+55×24=( ) 99×65=( ),教師和學生比賽,看誰又快又準。這一環節中,贏的人一定是教師,而且所用的時間差距很大。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有什么奧秘?教師給學生留下一個個懸念,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接下來的學習過程。教學水到渠成。
2.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產生探究興趣。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問學生100個6相加怎樣列式?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感到很困惑,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探究興趣。此時,教師適時引入新課,學生則自主參與教學,教學效果良好。
3.用成功激發學生再參與的興趣。在執教二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班的尹××同學采用了倍比法解決了一個數學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比較陌生。我沒有介紹倍比法,因為他們還不能理解這種方法。當時,我這樣評價與引導:“尹××同學為我們呈現了一種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把這種方法教‘尹氏思維好不好?”頓時,班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看到了同學們的羨慕,尹××的自豪。這種用同學名字命名的方法,讓尹××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學數學的興趣與欲望。
四、尊重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
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習目標相同,有困難的學生無法參與,優秀的學生“吃不飽”。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倦,不愿意主動參與學習。那么,在教學中設計學習目標時,既設計統一的目標——全班學生達成的基本要求,又設計有層次的目標——各層次學生分別完成的目標。教師在引導上要有的放矢進行,在提問上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提出他們能回答出來的問題。這樣會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生能做到,自然愿意參與。慢慢就形成了自主參與的意識。
五、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促進學生自主參與
練習是學生理解、掌握、鞏固知識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提高練習的效率,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選擇有梯度的習題,設計適合后進生的基礎練習,適合中等生的綜合性練習,適合優等生的有利于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變式練習。同時,設計練習時要注意避免單調的習題,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可以聯系生活,可以動手操作等。
六、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教學貴在指導方法,在理解、接受新知過程中指導學生比較對照,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思考的方法。如解決問題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要求這個問題,你需要知道哪些條件?這些條件中,哪些是已知的?未知的該怎么求?有時我也引導學生從條件入手:根據題中的條件,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怎么解決?久而久之,學生掌握了這些思考的方法,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自主參與學習。
總之,我首先從思想上重視讓學生自主參與學數學,有了指導思想,就會探究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策略,就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宇.自主學習理論的研究與應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報,2006(6).
[2]唐瑞芬.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