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昌
摘 要:“導”的好壞對課堂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導入、導學、導練、導思關乎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導字訣;導入;導學;導練;導思
導學是一節課堂教學以及其他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及進行學習的一種行為方式。在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有著明確的指向作用;對于激發和深化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求知欲有著強烈的深化作用;在消除學生的懼怕和懷疑新知心理上給予置信作用;同時在開發、發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使新課的教學過程不斷推向高潮,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科學合理的導入、導學、導練、導思對新授課的順利進行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忽視了“導”的作用,往往都是直奔主題,不管學生是什么樣的狀態、什么樣的思維現狀。或者是“請把書翻到多少多少頁,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什么內容”及其簡短的語句就算是導入了。這樣的導入忽視了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前奏,對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起到滯留的問題。如何發揮“導”在教學活動中的實效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對“導”的認識。
一、導入別致,激發興趣,探索欲望
學生的年齡都是比較小的,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富有新意、充滿想象、另類別致的導入都會被牢牢地吸引住,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精心構思、巧妙設疑、制造懸念的懸念式導入,會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好奇心膨脹;利用語言、活動、音樂、繪畫等手段的激情式導入,制造符合教學的情景,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到學習的積極狀態,截然相反、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的沖突式導入,會讓學生原本平靜的大腦頓掀波瀾,產生激烈的思想沖突。這樣別致的導入,在教學伊始就會讓學生激發出濃厚的興趣和欲望。
二、導學自然,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語文教學中會涉獵到很多詞、句、段,詞在句中的理解,句在段中的意義,段在文中的作用等諸多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地設計問題,讓“問”成為一種思維的連鎖導向,始終把問題拋給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去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的語言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要有“問”的緣由、“問”的方向、“問”的結果……在自然得體的提問中進行導學。這樣在新知的教學環節中,就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好奇心和啟發學生的思維,有時候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知識的呈現就會層層深入,水到渠成。
三、導練科學,解決問題,聯系實際
新知探索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語文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和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深化語言的交流。如果只注重解決課本中設計的問題,對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會有一定的限制,學生只注重了文章的表象一面,對于更深層次的理解就會有膚淺的認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練習鞏固這個環節上,不但要由淺入深地解決基礎知識的疑難,同時也要適當地設計一些問題,去深度挖掘,擴展知識的內涵意義。結合文章的思想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能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的標桿。
四、導思做足,順水推舟,回味無窮
語文教學中結課在一堂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鞏固所學知識上能有效地防止學生遺忘、趁熱打鐵;可以使學生建立知識的體系,在橫向和縱向上形成點、線、面的完美結合,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的思,尤其是學生的自我導思,能夠使學生對新課的教學內容高度概括、凝練精髓、突出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對學生接收新知效果的一種及時反饋。所以,語文教師在結課的環節中要順水推舟,引導學生大膽發言,積極發表自己的感悟和收獲。讓學生在認知、情感等方面感受到這堂課的成果,滿足他們的成功感和成就感,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導”的別致、自然、科學、順暢,決定著一節課是否能得以順利進行。語文教師導的語言在各個環節中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性:(1)前后關聯。在設計導語時,教師要緊扣主題,圍繞中心,符合教學內容。(2)簡潔精煉。教師的導語不要長篇大論,不能過長,語句繁瑣,導語的設計要簡潔精煉,控制在3分鐘左右為好。(3)靈活性強。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都會有不可確定的事件,教師不要總是用同樣的導入方式,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給學生。要根據一堂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和內容,靈活地設計一種最合適的導入方法。(4)參與性廣。導的最終目標是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去,而不是把教師本人也導入其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參與度,不要出現教師自己在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
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要注意一些問題,要做到:導入語言要簡練、明白、易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導語要有新意,新穎別致,不要平鋪直敘,千篇一律;導語的銜接要準確,不要出現知識坡度忽上忽下的現象,知識的銜接不能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的情感在各個環節中得以交融。
總之,“導”的好壞對課堂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更要把“導”的功夫做足,讓每一節語文課的課堂教學結構更科學、系統。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