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敏
幼兒散文詩是以幼兒為主體接受對象的適合幼兒欣賞的也是幼兒比較喜愛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短小精悍、立意新穎、想象豐富、語言簡明純樸、快樂、甜美、充滿童趣,富有詩情畫意,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幼兒園開展文學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幼兒的審美感知、想象、情感及思維的形成能起到獨特的作用。
一、散文詩教學設計流程
教學活動一般由導入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組成,這些環節可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及教學目標靈活安排,作用表現為:為教師掌握教學活動過程提供一定的操作程序;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內容呈現的順序;為幼兒的學習提供逐步遞進的接受過程。
如,散文詩《云彩和風兒》第一部分:從直觀的經驗中進入散文,讓幼兒觀察圖片中的云彩像什么?第二部分:在動態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播放課件激發幼兒對散文的興趣和理解,深化幼兒對散文的感受為仿編打基礎。第三部分:在趣味交流中跟誦散文,學習散文詩。第四部分:在簡單的遷移中仿編散文。第五部分:小組分享交流,鼓勵仿編并為仿編內容做插圖放進活動區作為延伸。
二、散文詩教學實施策略
(一)有效的散文詩教學離不開好的“開篇”
導入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重點,它的作用在于引導幼兒在認知和心理上對將要開展的活動有充分的準備,明確活動目的,激發活動興趣,引發幼兒的原有經驗,它必須是簡潔、生動、準確的。如,散文詩《捉迷藏》采用游戲導入法,借助幼兒已有經驗在教學現場師幼共同玩捉迷藏的游戲,孩子們興趣盎然,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被瞬間點燃,看似隨意的互動卻緊扣活動本身,透出了設計執教教師的大智慧,為后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二)有效的散文詩教學離不開好的“材料”
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會忘記活動的目的在于推動幼兒的學,盲目地認為教了就會了,基于散文詩教學,教師可以多嘗試探索不同學習內容、不同教學目標、不同學習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設計符合幼兒年齡段的多種學習方式,從而激起孩子學習的自信,而不是教師簡單地告訴或隱性地傳遞信息。
如,詩歌教學《大自然的語言》目標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按句型嘗試仿編,教師在幼兒學習方式上一改單項的問答式仿編模式,從對幼兒已有經驗的分析把握入手,為仿編搭建腳手架,設計提供了各種大自然信息的圖片,讓孩子通過小組合作翻閱圖片,解讀大自然的語言,做到組內幼兒資源的利用及組與組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課堂幼兒暢所欲言,有效達成了課堂對于仿編難點的突破。
(三)有效的散文詩教學離不開好的“電教設施”
如,《春雨的色彩》作品描繪綿綿的春雨、歡快的群鳥、萬紫千紅的美麗畫卷,但憑兒童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的畫面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配上輕柔舒緩的鋼琴音樂背景,童話般的小屋在沙沙的小雨中靜默著,屋檐下人性化的小鳥唧唧喳喳互相辯論著,伴隨甜美的角色語言,顯示出翠綠的草地、嫩綠的柳枝、粉紅的桃花……情景交融,有聲有色的活動可以讓兒童充分感受到散文詩的意境,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
三、讓散文詩走進教師的心靈
(一)意會領悟與靈動演繹
“美文”需要用“美語”來傳達,才能讓聽者感受它的美。感動幼兒從感動自身開始,因此,教師需要把握散文詩中跳蕩著的思想感情脈絡,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現的全部,傳遞作者的情感。
如,散文詩《夏天》作品生動活潑,充滿盎然的兒童情趣。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抒發了在炎熱的夏天里生物對風、雨的渴望。在示范朗誦作品時教師所投入的感情應是教師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礎上的一種自然流露,如果沒有教師真實情感的充分投入,兒童就難以形象地理解和體會作品中抽象的語言。
如,散文詩《我要當媽媽》作品主要講述了小女孩極力想當媽媽,一次夢中的體驗讓她實現了愿望,通過在夢中女孩當媽媽的經歷,最后從內心感受到“當媽媽好累呀”,萌發愛媽媽的情感!這就要求執教教師的內心也必須懷揣著一顆深愛著媽媽的心,心境的融入才能用“愛”來執教課堂,為靈動的課堂奠基。
(二)把握核心與有效提問
借用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一句話:“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焙玫奶釂柲苷{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思維、想象、創造力,有助于教師將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如,散文詩《夢姐姐的花籃》,教師問夢姐姐會送什么顏色的花給其他小動物,小動物們又會夢見什么呢?……這些問題都沒有統一的答案,幼兒在理解散文詩內容的基礎上回答,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防止提的問題含糊不清,過難、過偏或過于簡單;要做到“問”而生“思”,“答”有所“得”,有啟發幼兒思考、開拓幼兒思路、發展聯想的效果。
追求有效、高效是教學永恒的主題?!敖虒W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也是一個創造過程的快樂和智慧的體驗”,在語言學科領域中,我們應勤學多思,潛心教育,留心實踐,豐盈自己的教育思想,讓孩子在語言教學這個廣闊的藍天中展翅翱翔!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