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王芳
?
信息時代青少年網絡用語規范化問題研究
——以鄭州市部分中學生為例
◎李菡 王芳
筆者隨機挑選鄭州市十家中學的中學生作為樣本研究對象,從青少年對網絡用語的了解途徑、使用態度、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和使用場所等調查數據為研究依據,以中學生網絡用語規范的意義、原則和方法三個方面對全文進行闡述。
為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信息時代青少年使用網絡用語的情況,全方位研究網絡用語在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中的影響,以便日后有針對性引導學生。本文就“青少年網絡用語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選擇了鄭州輕工業學院附中、河南農業大學附中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鄭州市二中、鄭州四中、鄭州六中、鄭州外國語中學、鄭州回中、黃河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作為此次調查問卷的主要發放對象。
此次調查,為力爭研究數據的全面真實性,筆者以300名中學生為被調查對象為研究對象(即研究樣本),問卷的發放分別在鄭州市十所中學進行,問卷采用現場填寫、現場回收的形式完成。本次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
了解途徑
調查內容:分析了解青少年接觸網絡用語的途徑。
調查結果:

圖1:青少年了解網絡用語的主頁途徑
結果分析:從圖1中,我們輕易可以得出互聯網是青少年接觸網絡用語的主要渠道,占總調查人數的61.19%,接著排序依次為:手機、電視、廣播、紙質出版物等方式。
使用態度
調查內容:分析中學生對待網絡用語的使用態度。
調查結果:

結果分析:如圖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86人中,對網絡用語持“無所謂”態度的比例過半,合并喜歡人群可得出約87.1%的中學生對待網絡用語并不持反對態度。
通過對學生的實時訪談,可得知對網絡用語持積極態度的同學認為網絡用語時髦有趣,讓彼此之間的溝通更加幽默簡潔,而有反對意見的這部分同學覺得網絡用語種類繁雜,其中不乏粗俗不堪的詞匯,對他們健康人格的培養和道德認識的養成起到阻礙作用。
使用頻率
調查內容:分析中學生對于網絡用語的使用頻率。
調查結果:

結果分析:對于中學生使用網絡用語的情況,39.2%的學生認為他們會“經常使用”,47.2%的學生認為他們“偶爾使用”,由此可知,86.4%的學生會經常或偶爾使用網絡用語,絕大部分學生并不排斥網絡用語的流行和運用。
使用動機
調查內容:了解中學生網絡用語的使用動機。
調查結果:據excel 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中學生人群中,有11%的同學是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從眾使用;16%的中學生是因為使用網絡用詞使自己顯得與眾不同,更具個性;37%的中學生認為網絡語言簡潔明了,比傳統語言更直觀地傳情達意。46%的同學則覺得網絡語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覺,時刻更新,緊貼時代。
結果分析:由此可見,中學生使用網絡用語的動機和網絡語言的特點緊密相連。
使用場所
調查內容:分析中學生對于網絡用語的使用場所。
調查結果:

結果分析:由數據可知,中學生使用網絡用語不再單單局限于網絡,而是慢慢轉移到校園內與朋友之間的交流溝通,甚至與家人,他人在日常生活表達中也會偶爾穿插網絡用語,而在作文或者語文考試中,為數不多的學生愿意使用網絡用語表達,大部分學生仍不會用網絡用語抒情表意,并未形成人們所擔憂的“中學生慣于濫用網絡語言”不可遏制的局面。
俗語說,沒有秩序不成章法。世間萬物都需要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范,網絡用語亦是如此,網絡用語的規范理所應當從屬于語言規范,正常發揮語言傳情達意、溝通交流、而不能跨越這個基本功能,阻礙語言的發展進程。
規范的意義
語言是人類溝通交際的工具,它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得以不斷更新,在變化更迭中有些新生語言是符合語言的正常發展規律的,而也有部分是不遵循的。語言的規范化就是指根據語言的發展定律以音調、語法、詞匯等方面為準,將符合人們真實需求、遵循語言規律的新詞匯、新語法,同時將不符合發展規律的部分語言淘汰,進而維護社會的正常溝通交流。
網絡用語獨具特色,風趣幽默,緊追時代潮流,更新迅速,這些特點恰和中學生的性格特點相吻合,因此在網絡用語的使用人群中,中學生是其堅決的盔甲兵和生力軍。在中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語言養成的關鍵節點,由于他們的年齡階段特征,又同時面臨升學及日常各類考試的雙重壓力,心智尚未成熟,接受新鮮外來事物能力強,但明辨能力又十分匱乏,對于防護不健康網絡用語的實際能力較弱,會說會用卻不會活學活用,長此以往勢必對中學生基礎語言能力構建危害較大,進一步影響他們對中國語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由此可見,網絡用語在中學生使用過程中的規范意義非凡。
漢語的規范離不開網絡用語的規范,網絡用語的規范勢必對漢語的規范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網絡用語的快速發展與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大,不得不引起正統語言研究學者關注。網絡用語的規范從屬于語言體系中,他們相互關聯,互相影響。處于知識吸取階段的中學生,他們的語言養成習慣關乎整個漢語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果不對網絡用語加以規范,勢必影響中學生人文素養,進而對整個傳統漢語言文化教育產生不良影響。
在人類的正常溝通交流中,我們將其視為“擁有共同語言”,尤其是在倡導全球化無障礙溝通的今天,語言規范的意義凸顯的尤其重要。一種語言,一個世界,如果在人們將網絡用語隨意帶入日常生活交流中,你有你的新新詞匯,我用我的語言變體,長期以往勢必造成交流溝壑日益增大,無法填補。所以,無論社會如何進步,信息時代如何發展,網絡詞匯如何變幻莫測,更迭替換,但語言體統必須要有嚴格規范,網絡用語的規范化要求也是信息時代的必然倡導。
規范的原則
網絡用語在近幾年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大眾對于網絡用語的態度各持一詞。有的人持批判觀點,他們認為網絡用語的出現前所未有的沖擊著傳統語言文化,踐踏著漢語言和國學文化。也有人持肯定態度,認為存在即合理,網絡用語的出現及流行從側面反映出人們開始將目光轉注于新的文化方式和生活理念。網絡用語的規范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網絡詞匯的規范,是對網友使用網絡語系統的規范,因為不論從語言系統來看,還是從網絡流行語本身特點來說,詞匯相對于語音、語法和語用都極富變化特點。因此,網絡流行語的規范不能采取“一刀切”原則,更應該秉有靈活運用、區分看待的原則。
語言學家陳原對于新詞規范化提出三點要求:“符合或確切的表達社會新事物、新概念、新觀念的本質特征;符合使用者的語言語言文字的規律和習慣;符合社會交際活動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準則。”網絡語在規范化進程中,使用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當玲瑯滿目、鋪天蓋地的網絡用語沖擊著我們聽覺時,我們不能對它們持有完全否定或肯定觀點,應當正視問題,區別對待。那些生命力較強,符合大眾審美趣味,對傳統語言系統有益擴充發展,利于中國傳統文化長足進步的網絡用語納入囊中,嚴把關過濾掉那些造成語言理解障礙和語言規范扭曲的簡劣網絡語,摒棄那些粗俗低級趣味的網絡語,合理有效規范那些可能對中學生的知識體系構成、人際交往價值、道德價值造成不利影響的網絡語言。
對網絡語言的使用要有特定的溝通對象和具體的語用環境。在對網絡語言的分類中,我們大致可分為符號圖形類、諧音替代類、縮略簡稱類、會意類、 轉義借稱類和文體類等類型,在符號圖形、縮略簡稱、諧音替代類等的使用中盡量不要脫離網絡語言的特定使用背景,更不應該推崇將其帶入中學生的日常寫作中。
規范的方法
網絡用語對中學生而言是把雙刃劍,作為前行者的我們應在規范網絡語言的整體背景下有效利用網絡語言的積極方面,促進語言學習領域突破進步和學生高人文素養的習成,巧妙規避網絡用語的消極一面。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規范:
發揮教師作用
建立和諧穩定的師生關系。調查中有部分教師向筆者反映,在他們面前中學生根本不會使用網絡用語,致使教師輕視這一問題甚至完全忽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得以前進的動力和保障,對于網絡用語的規范,只有建立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學生才敢說敢用,使不規范網絡語言暴露無遺,這樣才能更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新時代的語言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準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學會換位思考,摸透學生的喜好個性,積極和學生一起探討網絡用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網絡用語的正確使用率,盡可能縮小它的不良影響。
正面引導學生直視網絡用語。網絡語言已融入整個社會,中學校園自然成為其傳播范圍。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我們不能采取“閉關”原則,一味阻攔遏制,而應該遵從語言的發展規律,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發規范音、寫規范字、用規范語,將正確觀念引領轉移為具體行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在糾正學生錯誤使用網絡用語的過程中,要使他們使用網絡用語從“不會說不敢用”階段過渡到“有所舍有所用”的層次。中學語文教師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穿插講解當季最流行網絡用語,帶領學生集中探討,代表發言,自由結論,最后由老師有針對性的點評,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辨別語言好壞基本能力,有側重的從課堂中規范學生網絡用語。在課外時間,教師更應密切關注中學生網絡用語的使用情況,善于發現學生故說網絡粗俗語、使用網絡錯別字的情況,逐步形成課堂內外的規范用語。
豐富流行語學習內容。中學教師應該有效利用網絡用語的積極方面,將傳統語言詞匯與新興用語合理組合,在課堂上循序漸進豐滿語言知識框架。例如老師可借助于網絡用語這一載體,將傳統語言中生僻、晦澀難懂的納入其中,對比學習、近義比較,選用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無形中提升中學生的語言創造力,分辨語言是非力,不斷提高中學生駕馭掌控語言的能力。
凈化網絡環境。通過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接觸到的網絡用語來自于網絡并且經常在網絡中使用,可以說網絡是流行語的主要傳播渠道,加強網絡規范監督是規范使用流行語的關鍵舉措。學校首先應貼合實際,組建具有本校特點的網絡監管體系,在校園內合理規劃學生上網時間,規范學生上網行為,有效篩選違反語言規范的網絡用語,為消除網絡用語的消極影響做有力保證。其次應積極為中學生搭建科學、規范的網絡學習氛圍,想法設法不斷為中學生設計提供健康的學習網絡用語平臺,鼓勵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網絡對話,聘請校內語言教師作網絡指導,在網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網絡中無形提升自己的語言張力和選擇力。
重視德育教育。中學生尚處于樹立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如果讓他們獨自面對種類繽紛,魚龍混雜的網絡用語,如果缺乏審美辨識力和高尚的道德價值觀,勢必會在追尋語言知識過程中迷失自我。所以教師應大力利用網絡用語在課堂內外進行德育教育。首先,在課堂內教師應有意識將德育教育貫穿于語言學習課堂里。其次,在課余時間,教師可根據時代潮流不斷編排網絡語小游戲,將道德教育內容隱藏其中,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中高效接收道德知識,自覺規范自身的語言行為。也可組織學生定時召開交流座談會,指導學生對網絡用語進行道德大討論,鼓勵學生對最新網絡用語編句作文,一方面提高他們的語言創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中學生道德判斷力和審美感悟力。
(作者單位: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5-QN-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