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樸海善(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 寧夏銀川 750004)
?
大學護生手機使用現況與學習態度的關系研究
吳珊樸海善(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寧夏銀川750004)
摘要:目的調查大學護生手機使用情況,分析存在問題,探討手機使用對學習態度的影響。方法采用自設問卷及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綜合測評量表對某校138名本科護生進行測查。結果不同年級護生夜間使用手機頻率、上課使用手機心理狀態、自習時使用手機情況以及面對他人上課使用手機的干預態度對比均成顯著相關;不同性別護生手機使用時間無統計學差異。結論護生使用手機依賴情況嚴峻,且手機使用情況直接與學習態度密切相關,期望引起學校和廣大護生的高度重視,采取必要措施,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能。
關鍵詞:護生;手機使用;學習態度;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46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手機人數最多的國家,而大學生已成為手機使用人口中的新生主流[1]。隨著3G、4G技術的發展,手機游戲、報刊、電視、電影網絡等增值功能的增加,使手機成為新興的第五種大眾傳媒,當代意義的“新媒體”[2]。大學生在享受新的通訊工具帶來的便利和娛樂的同時,出現了對手機過分依賴的現象,甚至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開始被手機依賴癥所困擾,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學習態度(Learning Attitude),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3種心理成分構成[3]。本研究通過調查某高校本科護生手機使用情況,分析其與學習態度之間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遵循知情同意原則,選取某醫科大學在校2013級、2014級、2015級四年制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38份,有效問卷135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其中男生19人,女生119人;大一44人,大二50人,大三44人。年齡最大24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21.07±1.227歲。
2.方法
采用自設調查問卷收集年級、性別、年齡、籍貫、民族等一般資料,調查手機使用情況如使用手機的品牌、價位、態度、目的、時間等。
3.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一般的統計學描述采用(X±S)的形式。多組數據之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護生138人,大一44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40人,漢族32人,回族10人,維吾爾族2人;大二5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37人,漢族34人,回族14人,維吾爾族1人,大三44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2人,漢族36人,回族8人,維吾爾族1人。不同年級間年齡,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民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年級護生一般情況
2.不同性別護生手機使用時間比較
不同性別護生手機使用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3.197,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護生手機使用時間的比較(n/%)
3.不同年級護生夜間使用手機情況比較
不同年級護生夜間使用手機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741,P<0.05),其中高年級護生夜間使用手機依賴情況明顯高于低年級,見表3。

表3 不同年級護生夜間手機使用情況比較(n/%)
4.不同年級護生上課使用手機心理狀態比較
不同年級護生上課使用手機心理狀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616,P<0.05),其中低年級表述有負罪感的人數明顯多于高年級,而高年級的其他感受表述人數明顯多于低年級,見表4。

表4 不同年級護生上課使用手機心理狀態的比較(n/%)
5.不同年級護生面對他人上課使用手機干預態度的比較
不同年級護生干預他人使用手機情況對比有統計學差異(χ2=20.336,P<0.05),其中高年級護生做出提醒的人數較多,而低年級護生直接進行阻止的人數較多,見表5。

表5 不同年級護生干預他人上課使用手機態度比較(n/%)
6.不同年級護生自習時使用手機情況比較
不同年級護生自習時使用手機情況對比有統計學差異(χ2=34.635,P<0.05),其中高年級自控能力相對好于低年級,低年級自律性較差,見表6。

表6 不同年級護生自習時使用手機情況比較(n/%)
7.護生手機使用情況與學習態度的相關性比較
本項調查顯示,護生使用手機情況與其學習成績及態度間存在明顯相關性,見表7。

表7 護生手機使用情況和學習態度相關性比較(r)
本項調查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男女生之間使用手機情況的差異正逐步減少。不同年級護生夜間使用手機情況及上課使用手機時的心理狀況有統計學顯著差異。分析可能與大一護生剛脫離高考重負及入學后出現暫時自我放縱心理而出現自控能力下降有關。大三護生已基本熟悉大學節奏,掌握大學學習方式,自控能力稍強一些。由表5、6可以看出,不同年級護生自習時使用手機情況及干預他人不正常使用手機時的態度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大學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小社會,脫離了高中的升學壓力面對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容易缺乏自控力,離開了父母,沒有高中時班主任的督促,面對學習與生活容易沒有方向感,顯得盲從[4]。在此情況下,大一護生所表現出的自控能力最差,可能與大一護生進校時間最短,面對相較與高中的自由環境,更容易放松自我,而大三護生進校時間長,已經逐漸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生活方式,自控能力已經形成有關。結果2.5顯示,大一護生面對他人不正確使用手機時的干預態度明顯高于高年級護生。大學新生新入大學校園,率真稚氣猶存,在面對人際交往、學習方法等各種問題,往往會習慣性地去尋求父母或朋友的支持與幫助,尤其是當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受到挫折時,具有廣泛性、安全性、便捷性和間接性的手機短信交往就成為了新生的首選,性格內向、不善交談、社會交往能力較弱的大學生更容易陷入手機依賴當中。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二、大三學生,尤其是大三學生對大學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節奏已經適應,人際交往和社會支持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不再需要過分依賴手機來獲得安全感,對手機的使用與自控力就會相對升高有關。結果2.5與2.7顯示,護生手機使用情況與學習態度有顯著相關性,說明護生的學習態度明顯與手機使用情況有關,手機使用越頻繁,學業成績越差,考慮是因為使用手機頻率過高,時間過長,造成學習時間嚴重減少有關。
總體看來,目前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率非常高,但學生對手機使用的自控能力仍存在不少問題,手機依賴現象與手機使用態度問題不容忽視,學校與社會需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教育和宣傳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合理、科學、良好的手機使用態度和學習習慣,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針對上課使用手機導致學習效率嚴重下降等情況,因其對學業產生嚴重影響,特建議校方嘗試采取教室屏蔽網絡信號、限時連網、同學互相監督等措施進行糾正,以期減少上課使用手機及夜間手機依賴等情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能。
參考文獻:
[1]劉懷光,喬麗華.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亞文化的“新風格化”.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137-140.
[2]李晶晶.E時代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探析——以傳播心理學為視角.藝術文化交流,2013(6):285-286.
[3]Olson S L Hoza B.Preschool development antecedents of conduct probiems in children beginning school.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3,22(1):60-67.
[4]周喜華.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探究.教學與教育究,2010,24(4):16-18.
基金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編號:NX201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