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婷
摘 要: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該文介紹了以濮陽市華龍區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并從繼續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華龍區;農民收入現狀;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18-02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從高速增長往中高速增長轉變。如何在新的形勢下采取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對濮陽市華龍區農民收入現狀調查,分析了新常態下阻礙農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實現農民增收有效的對策建議,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提供參考。
1 華龍區概況
濮陽市華龍區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濮陽市中部,介于東經115°07′~115°89′和北緯35°78′~36°12′,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處冀、魯、豫3省交界處。轄5鄉、8個街道辦事處,土地總面積119km2,其中耕地0.68萬hm2。土壤主要為潮土,土體疏松,沙黏適中,肥力較高,適合栽種多種的作物。農作物以玉米和小麥為主;油料作物以芝麻和花生為主;畜牧業以豬、牛等家畜為主。
2 農民收入現狀
華龍區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區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深化農村各項制度改革,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1 增長態勢 一是增長速度保持“十一連增”。在中央惠農政策落實過程中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收入開始步入“快車道”,2004-2014年華龍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均超過13%。二是城鄉收入相對差距不斷縮小,農民增收的速度快于城鎮。2014年,華龍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06.2億元,同比增長13.9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 165元,增長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 024元,增長9.5%。
2.2 結構變動 一是工資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實現快速提高。2014年華龍區農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 714元,占到人均純收入的45.1%,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9.2個百分點,在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實現了快速提高。二是家庭經營非農化趨勢明顯。農民家庭經營開始向多元發展,收入結構逐步優化,2014年華龍區農民人均第二、第三產業的家庭經營純收入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的12.5%。三是轉移和財產性收入增加。主要包括糧食補貼、農機補貼以及相關的救濟金、救災款等轉移性收入,還包括一部分農民進行理財獲得的租金、利息、投資、土地轉讓等財產性方面收入。
2.3 增收動因 一是強有力的惠農政策。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調動,為農民持續增加收入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二是連年的農業豐產。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資金扶持、項目建設支撐、示范區域帶動,現代化農業效果初顯。三是轉移就業。結合實際情況,大力實施勞務輸出戰略,不斷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四是進行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合作醫療、糧食保護價、養老保險、農村金融等多項體制改革,不斷激發農村的發展活力,使農民持續增收得到保障。
3 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3.1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華龍區發展各種各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起步,生產規模一般、經營層次不高、輻射帶動能力并不強。部分農業生產基地以及相關的產業集群,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相互結合不緊密,“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體系沒有建立。農村土地的流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1/4左右,并且大多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限制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
3.2 農產品價格波動 隨著農業與國民經濟的緊密度開始加強以及對外開放的擴大,影響農產品市場不同產品價格的因素很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也較大。此外,價格還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波動,極易造成農業生產出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導致“菜賤傷農”現象常有發生。
3.3 農村勞動力轉移趨緩 一是體現在數量上。以青壯年為主體的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高峰”期已過,現有條件下可供繼續向外轉移的勞動力數量有限。二是體現在素質上。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后,農村的留守人員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和年齡偏高,繼續轉移就業的難度加大。三是體現在收入上。企業對用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民工提高薪水增加收入的難度加大。
3.4 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 目前,華龍區的城鎮化率并不高,城鎮規模不大,集聚功能發揮一般,城郊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健全,缺乏主導產業,在一定程度影響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4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對策
4.1 繼續落實各項惠農政策 一是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發展的補貼力度。二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三是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4.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一是調整現有的農業結構,立足傳統農業優勢,培育適合當地的特色農業。二是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以特色產品作為發展重點。通過推進產業集群工程,打造出產業化農業集群。三是通過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減少農業帶來的風險。
4.3 促進農民轉移就業 一是依托華龍區的特殊位置以及一體化示范區的建設,加速城鎮化發展,提高中心城鎮承載的綜合能力。二是繼續推進土地合理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進行流轉,將農村富裕的勞動力輸出去。三是加快轉移就業,實施科教興農和農民技能培訓工程。
4.4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土地確權工作。二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其他產業化經營組織,促進農業專業化水平提高,增加農民主業收入。三是加快人力資本的創新,培養出一批素質高、懂科技、會管理的知識化農民隊伍。四是在現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文紅霞.影響安徽省農民增收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7).
[2]楊賢.影響農民增收的政策因素分析[J].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
[3]龔先國.蘇北響水縣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
[4]李光,吳云勇.中國農民增收的內在決定因素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7.
[5]柳芳.農民收入結構變動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0.
[6]《濮陽市2014年統計年鑒》.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