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 高宇 崔京民 王桂艷 高洪福 王書紅 田麗華 武冬梅



摘 要:該文介紹了對佳木斯地區進行薰衣草引種栽培及扦插試驗研究。試驗采用露地和普通塑料大棚2種方式定植薰衣草植株,并對2種方法的成活率、株高、冠幅、花枝總長及花穗長等進行測定。結果顯示:大棚種植薰衣草總體長勢優于露地種植;且采用簡單覆土方式即可安全越冬;并以3種不同類型的薰衣草插穗為試材,在不同基質、生根粉濃度及處理時間的條件下進行扦插,統計插穗成活率,篩選出最佳處理條件,結果表明:500μg·mL-1生根粉處理莖梢效果最好。試驗結果為今后佳木斯地區進行薰衣草引種及大量繁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薰衣草;引種栽培;扦插;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 S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33-03
Study on Introduction and Cutting of Lavender in Jiamusi Area
Wang Zhong1 et al.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and cutting of lavender in Jiamusi area was researched. Lavender plant was planted on the open field and greenhouse,and the survival rate,plant height,crown width,spray length and spikes length etc.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lavender planting in greenhouse overall grew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pen field.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utting slips of lavender as test materials were taken cuttings in different matrix,rooting powder concentration and treatment time. Survival rate of lavender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 and the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s was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condition was 500μg·mL-1 rooting powder treatment stem tip.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rodu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lavender in Jiamusi area.
Key words:Lavender;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Cutting;Survival rate
薰衣草(lavandula pedunculata)是唇形科薰衣草屬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種植和應用歷史悠久,是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天然香料植物,其產品被廣泛用于醫藥保健、化妝品、食品等行業[1-2]。佳木斯位于黑龍江、松花江及烏蘇里江匯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土壤肥沃,可以滿足各種植物的養分需求。但對薰衣草引種栽培及人工扦插繁育尚未見報道。本文通過引進新疆伊犁地區的薰衣草品種,在佳木斯地區進行種植研究,為佳木斯地區引種栽培優良薰衣草品種奠定基礎,同時對不同條件下薰衣草扦插成活率進行觀察統計,探討最適扦插條件,為佳木斯地區人工繁殖薰衣草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地概況與方法
1.1 試驗地自然概況 引種試驗地設在佳木斯市萬興二隊試驗場(北緯45°56′~48°28′),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土壤肥沃,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冬長夏短,無霜期130d左右,年有效積溫平均值為2 521℃,年平均降水量510mm左右[3]。
1.2 材料與方法
1.2.1 材料來源 薰衣草(法國藍)三年生植株于2015年4月末引至新疆伊犁地區。
1.2.2 植株定植及觀測 試驗分2批次定植,第一次于2015年5月初定植在萬興二隊試驗場普通塑料大棚內,共400株;第二次于同年5月中旬定植在萬興二隊試驗場露地,共200株。定植前,先將定植地灌水和深翻一遍,然后起壟,株行距均為50cm×100cm,栽后埋土踩實,并及時澆透水,任其自由生長。待植株充分發育后,分別隨機選取30株,測定植株株高、冠幅、花枝總長及花穗長。同時對其成活率進行考察(成活率(%)=成活植株數/總植株數×100)。
1.2.3 扦插方法 于10月初選擇生長健壯、未現蕾開花、無病蟲害的當年生的枝條莖梢、莖中和莖基作為插穗,用剪刀剪截成長12cm左右插穗,采用3種大田土:草炭土不同比例基質,并用不同濃度、不同時間生根粉處理。根據以上處理將試驗設計成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L9(34)(見表1)[4],每個處理20枝,3次重復,扦插行株距10cm×5cm,30d后統計成活率,標準見1.2.2。試驗數據采用excel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薰衣草引種栽培植株長勢
2.1.1 薰衣草引種的理論依據 我國自1952年開始從法國引種,1956-1959年分別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西安等地試種[5],各地在初步掌握它的栽培技術和生物學特性后,又在陜西、河南、新疆等地繼續引種,但黑龍江地區未進行相關引種。經多年栽培觀察發現,薰衣草在南方各地生長不旺盛,壽命較短,僅新疆地區長勢最好。且新疆已發展成為我國薰衣草的主產區,僅伊犁地區薰衣草種植就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95%左右[6]。本次實驗引種材料就是來自于新疆伊犁地區。佳木斯地區(45°56′~48°28′N)與新疆伊犁地區緯度相近(42°14′~44°50′N),薰衣草在我國新疆地區埋土防寒和有積雪的情況下,能耐-37℃的絕對低溫,也能忍受夏季41.7℃的絕對最高溫。而佳木斯地區夏季極端溫度在35℃上下,冬季極端溫度出現過-33℃,都未達到新疆溫度的極值,且佳木斯位于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中,土壤肥沃,因此,薰衣草在佳木斯地區種植理論優勢明顯。
2.1.2 薰衣草引種試驗 采用露地和普通塑料大棚2種方式定植薰衣草植株,期間均不做過多處理,任其自由生長,僅普通塑料大棚中材料適時澆水,均不進行修剪,只在開花期進行采摘。經上述2種方法處理的薰衣草,開花期分別隨機選取30株對植株長勢進行測定,結果見表2。
由于佳木斯地區春季回暖較慢,薰衣草露地栽植是在5月中旬,較大棚晚15d左右,且緩苗時間也較長。其他指標如株高兩者差異不大,但冠幅相差較明顯,大棚內升溫快,植株生長健壯,冠幅可達103.3cm。此外,大棚內生長薰衣草開花期早,花期持續時間長,從7月初開始至10月中旬仍有大量花產生,且花枝、花穗均較長;露地栽植薰衣草以上指標均不及大棚栽培。
此外,本試驗進一步對薰衣草越冬方式進行研究,10月末設計直接覆土越冬、剪短覆土越冬、覆膜覆土越冬及剪短后覆膜覆土越冬4種方法,翌年4月初觀察統計越冬情況,結果發現以上4種越冬方法薰衣草均能正常成活,但覆膜不僅程序繁瑣,而且早春回暖后會造成葉片霉爛現象,因此,薰衣草越冬采取簡單覆土即可。
2.2 薰衣草扦插成活率試驗 為了解插穗類型(A)、基質(B)、生根粉濃度(C)及處理時間(D)對薰衣草扦插成活的影響,進行培養試驗,目的在于考察四因子的主效并篩選最佳組合,選用L9(34)表,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
不同插穗類型(莖梢、莖中、莖基)F測驗值為107.359,遠遠大于F0.01=6.23,說明插穗類型不同對扦插影響效果最顯著,各因子的主次為插穗類型(A)>生根粉濃度(C)>基質(B)>生根粉處理時間(D)。其中生根粉濃度(C)F=7.21>F0.01=6.23,說明不同濃度生根粉處理效應顯著,對扦插成活率有顯著影響;不同基質F測驗值3.0623 結論與討論
通過薰衣草引種栽培試驗觀測,發現薰衣草總體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無病蟲害侵擾,生長季能適應佳木斯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但大棚栽植和露地栽植長勢上存在一定差異,大棚內種植優于露地,今后可根據具體引種目的選擇適當的栽植方式。但本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僅有一年相關研究數據,今后將對薰衣草引種栽培進行進一步系統研究和分析。
根據正交試驗結果可以篩選出最適宜薰衣草扦插的條件,最佳組合可以以各顯著因子水平的組合估計,本實驗中不同插穗類型和不同生根粉處理濃度均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從中篩選最優組合即可,這里以A1C2為最佳,即處理部位應選莖梢,生根粉濃度為500μg·mL-1效果最好;而基質(B)、生根粉處理時間(D)均無顯著性,因此任何水平均可采用,所以在薰衣草扦插時可以考慮配制好生根粉后直接蘸取扦插,可以大大節省工作時間。但本實驗僅對可能影響薰衣草扦插成活的4個因素進行探討,還與許多因素未加考慮,如扦插時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等,這些因素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唐永清,蔣新民,李征杰.伊犁地區薰衣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05(4):11.
[2]陸琳,余娜,楊明珊,等.云南地區薰衣草引種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4):195-197.
[3]佳木斯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69.htm.
[4]蓋鈞鎰.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5]柴春山,蔡國軍,莫保儒.薰衣草引種育苗栽培技術[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9,28(6):70-73.
[6]李艷萍.農藝工—薰衣草種植[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7]張紅瑞,楊靜,李炯,等.薰衣草扦插繁殖研究試驗[J].河南農業,2015(5):10.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