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月梅 楊忠 郭瑞鋒 張綬 馮婧
摘 要:大同37號是山西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用壩257作母本、張純一作父本進行雜交,經過多年定向選擇培育而成谷子新品種。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區試,2a10點試驗中8點表現增產,2a平均6 109.5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7.2%;該品種抗旱、抗倒、抗病;2015年通過山西省審定,適宜在山西省北部谷子春播早熟區種植。該文主要介紹了谷子品種大同37號的選育過程及品種特征特性,并提出了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谷子;大同37號;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048-02
1 選育思路和目標
我國是缺水大國,近年來過分消耗水資源導致了水資源缺乏形勢的日益加劇,尤其是我國西北部大部分區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干旱缺水成為北方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谷子是我國北方的傳統特色作物,抗旱、耐瘠且營養豐富,是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主食之一,同時谷子還是糧、草兼用作物,是牲畜的良好飼料。因此,選育適宜西北春播早熟區種植、綜合性狀優良、抗旱性強、優質高產的谷子新品種,可有效提高山西省丘陵旱薄地的利用效率,減少干旱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
2 品種來源
大同37號雜交組合為:壩257×張純一,其中母本壩257是河北省張家口壩下農科所選育而成1998年通過張家口市審定的冀張谷4號,父本張純一由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引進的農家種系選的“純系一號”,20世紀5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該品種一直是雁北地區的主推品種。大同37號于2015年12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3 選育經過
大同37號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于1993年用壩257作母本,張純一作父本配制雜交組合,1994年種植F1代鑒別真假雜種,在低代的選擇上采用集團混選方法,就是在優良的組合中選擇綜合性狀表現好的單株混合脫粒,組成一個混合集團,從性狀基本穩定的混合集團群體中,經多年選擇優良單株,種成株系,鑒定其生長整齊及穩定性;在后代選擇上,通過肥水旱薄地多重環境交替鑒定與相關選擇,實現產量、廣適與早熟等有益基因的重組與累加;通過商品加工特性、抗性與目標性狀的同步鑒定與定向選擇,實現外觀品質、加工特性、產量與抗性的同步提高;通過品種生長發育規律、不同種植環境對產量因素影響、效益分析、肥水需求與干物質積累規律等的研究,組裝集成配套栽培技術。經過多年目標性狀選擇綜合性狀優良表現整齊穩定,2008-2009年新品系鑒定試驗,2010-2011年新品系比較試驗,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谷子早熟組試驗,參試代號為“大同37號”。該品種適宜在山西省北部的谷子早熟區,河北張家口壩下、寧夏、甘肅、新疆、陜西榆林、內蒙赤峰和呼和浩特等谷子西北春播早熟區種植。
4 品種特征特性
4.1 植物學特征 生育期126d,比對照品種晚1d。次生根健壯、發達,田間生長整齊一致,生長勢強,幼苗葉綠色,幼苗葉鞘綠色,莖基部沒有分蘗,主莖高158.4cm,莖稈節數18節,葉色綠色,葉片數片,剛毛中,穗長26.4cm,穗形長紡形,穗碼緊,主穗重30.4d,穗粒重24.0d,千粒重3.7d,出谷率79%,谷色黃,米色黃,出米率74%,米質粳性??共“装l病、紅葉病和黑穗病,抗旱性強,耐瘠薄,適應性廣。
4.2 田間考察鑒定意見 2015年8月25日,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雜糧及其它作物專業委員會有關委員在陽高、省高寒所谷子早熟組試驗點對省高寒所選育的谷子新品種大同37號進行了田間考察,意見如下:該品種田間生長整齊一致,生長勢中等,穗長紡錘形,穗較緊,剛毛中等長度,黃谷黃米。熟期與對照相當,田間有零星白發病發生。考察組一致認為:該品種生長整齊,遺傳性狀穩定,綜合性狀較好,適宜在山西省谷子早熟區種植。
4.3 品質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大同37號含粗蛋白(干基)12.48%、粗脂肪(干基)4.60%、賴氨酸0.26%、膠稠度131.5mm、堿消值(下轉60頁)(上接48頁)3.8級。品嘗結果:口感綿軟,食味香。
5 產量表現
5.1 品比試驗 2010-2011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3次重復,小區面積13.34m2),2a平均5 346.75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8.81%;其中2010年產量為5 586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9.12%;2011年產量為5 107.5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8.5%。
5.2 山西省區試 2014-2015年參加山西省區試,2a10點試驗8點表現增產,增產幅度1.1%~11.2%,減產幅度3.8%~4.8%,2a平均6 109.5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7.2%;其中2014年5 704.5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4.4%;2015年6 513kg/hm2,比對照晉谷23號增產9.7%。各試點的產量結果見表1:
6 栽培技術要點
6.1 播前準備
6.1.1 茬口選擇 不同作物對土壤養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大豆所需的氮素1/3是由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而來的,就是從土壤中拿走的氮素少,而給土壤中留下的氮素多,谷子對茬口比較敏感,因此利用肥茬可以帶來良好的增產效果。如果連作,白發病、黑穗病等病害除種子帶菌外,土壤傳播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要進行合理輪作,能夠減輕病害以及蟲害的發生。與豆類、馬鈴薯、玉米等作物實行2a以上輪作,上年應用煙嘧磺隆、莠去津等藥效降解時間長且對谷子出苗生長有影響的除草劑的前茬地塊不能種植。
6.1.2 施底肥 施腐熟有機肥15 000kg/hm2和復合肥750kg/hm2(N∶P205∶K2O為20∶22∶6)。
6.1.3 整地 秋季進行耕地20~30cm,春季土壤凍融交替之際,進行耙耱保墑。
6.2 種子處理 對種子進行“精選拌種”處理,即用精選機進行精選篩出秕谷,再用40%拌種靈、35%甲霜靈粉劑等農藥按種子重量的0.3%進行拌種,防治谷子黑穗病、白發病。
6.3 播種
6.3.1 播種期 5cm土壤溫度通過10~12℃,澆地后或旱地雨后播種,保證墑情適宜,播后要鎮壓。
6.3.2 播種量及留苗密度 穴播播種量4.5~6.0kg/hm2,行距40cm左右,穴距20cm左右。條播播種量12.0~15.0kg/hm2,一般水地留苗30萬~42萬株/hm2,旱地留苗22.5萬~30萬株/hm2。
6.4 田間管理 在雨水較多、導致新生雜草較多的情況下,3~5葉期淺中耕一次,在谷苗9~11片葉(或出苗30d左右)追施尿素225kg/hm2左右,隨后灌水中耕培土。
6.5 蟲害防治 (1)粟負泥蟲(粟葉甲)、粟凹脛跳甲等:初卵孵化生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和48%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混合后噴霧,7d后再噴一次。(2)粟灰螟:幼蟲駐莖前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和48%毒死蜱乳油500~800倍液混合后噴霧。(3)粘蟲:在幼蟲3齡盛期以前用2.5%溴清菊酯乳液1 000~2 000倍液噴霧。
參考文獻
[1]郝曉芬,王節之,王根全,等.谷子新品種長生1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14(3):150-151.
[2]劉海萍,劉金榮,王素英,等.谷子新品種豫谷18的選育[J].作物雜志,2012(03):147-14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