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菁 張愛連
摘 要:該文利用1981—2010年湛江國家基本氣象站氣象資料,對臺風、暴雨、雷電、干旱、高溫、大霧等6種主要氣象災害進行了統計和趨勢分析。結果表明:臺風、暴雨、雷電、高溫出現在夏季(5~9月),干旱在一年四季都會發生,春旱和冬春連旱最為嚴重,大霧的危害出現在春季和冬季。雷電和大霧日數呈增加趨勢,其中雷暴日數在2000年以后緩慢增加,大霧在2005年以后增加更為明顯。暴雨發生日數呈平穩趨勢,高溫日數呈波動變化。在分析致災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水平、推進預警信息發布提速擴面等建議。
關鍵詞:氣象災害;變化趨勢;防御對策;湛江市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0-0148-03
湛江市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處于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連接海內外的重要樞紐位置,全市總面積12 470km2左右,總人口777萬人左右。近年來,通過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發展戰略,隨著500萬t寶鋼落地和1 500萬t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等項目的加快推進,湛江工業發展展現出十分廣闊的前景。湛江地處熱帶和南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復雜多變,臺風、暴雨、洪澇、干旱、雷暴等多種氣象災害及其次生災害發生頻繁,給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較大影響。湛江地區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的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都迫切需要氣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障。為此,本文通過分析1981—2010年湛江市臺風、暴雨、雷電、干旱、高溫、大霧等6類主要災害性天氣的特征,對湛江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為合理防災、避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1 湛江市主要氣象災害
1.1 臺風 湛江市臨南海之濱,是熱帶氣旋侵襲的重災區。每年的6~10月熱帶氣旋挾帶的狂風、暴雨、風暴潮是造成災害的直接因子,給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命財產及海上航行等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1981-2010年登陸粵西沿海地區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1.6個,登陸吳川至徐聞的熱帶氣旋約占粵西的60%,平均每年0.6個。造成湛江市≥6級大風或暴雨天氣的熱帶氣旋,占總數的68%。登陸時影響最大風力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粵西沿海地區平均每年1個。其中1996年9月9日的9615號臺風,湛江市區風力≥12級,持續108min;≥13級,持續40min;陣風≥17級(57.0m/s)。9615號臺風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29億元。此外,湛江港及雷州半島東部沿海是我國臺風暴潮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60a來就有7次嚴重臺風暴潮災害襲擊。臺風引起的風暴潮,最高潮水位出現在1980年7月22日,受8007號臺風影響,徐聞外羅潮位8.32m,南渡河、湛江港潮位8.2m(創世界第三記錄)。
1.2 暴雨 暴雨常導致山洪暴發,城市洪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湛江地處低緯,三面環海,常處于潮濕不穩定狀態,有利于暴雨的形成[1],一旦出現集中強降水,常會造成“水浸街”,城市交通嚴重受阻甚至癱瘓,造成公眾財產的巨大損失。1981—2010年,湛江共出現暴雨日(日降雨量≥50mm)247d,年平均8.2d,其中最多年份為1985年和1991年,分別為16d和15d,趨勢分析表明,年暴雨日數呈平穩變化趨勢(圖1)。在月平均分布上,湛江暴雨日數主要出現在6~9月,8月最多共48d,占19.4%,6月次之共44d,占17.8%,1月最少,歷史只出現過1次暴雨過程,2月和12月分別出現過2次暴雨過程(圖2)。1999年4月20日,湛江市區24h降雨量259.1mm,街道積水0.4m以上,低洼處積水達2m多,一些街道變“河道”,一些空地變成“湖泊”造成大面積交通中斷,房屋被淹,許多群眾被困,政府出動了大批警力疏散群眾[2]。2001年6月3日湛江市區的大暴雨過程,造成湛江發電廠發生煤山崩塌,66 000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800萬元。
1.4 干旱 干旱是指長時期的缺雨或雨水不足,從而引發水分嚴重不平衡,造成缺水、作物枯萎、河流流量減少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湛江歷史干旱主要原是因受季風氣候影響,造成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其次與湛江的特殊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關系,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干旱,但夏旱、秋旱、冬旱的出現幾率較小,都在30%以下,而春旱和冬春連旱最為嚴重。春旱和冬春連旱的出現幾率都達到10a5~6遇,其中冬春連旱90%為重旱年份。年平均春旱天數25d左右,最多年出現天數98d,平均冬春連旱天數51d,最多年出現天數192d[4]。2004年10~12月遭遇的嚴重干旱,造成200多宗水庫干涸,江河水位降低,給工農業及群眾的生活用水帶來了嚴重影響。
1.5 高溫 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稱為高溫。由于湛江地處北熱帶,高溫酷熱天氣年年都有。持續的高溫天氣往往給工農業、交通和人們的正常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對牲畜、水產養殖也造成一定損害,持續的高溫使河水斷流、水庫干涸,城市供電、供水和農業用水日趨緊張,對旅游、交通、建筑等行業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1981-2010年湛江高溫日共出現217d,年平均7.2d,最多的年份是1998年為21d,最少為2002年,該年沒有出現高溫日。從湛江市高溫日數年變化分布圖(圖4)可以看出,高溫日數呈波動變化,1983、1988、1990、1998、1999、2004、2010年出現高溫日數較多,都高于10個高溫日,1985、2002、2006、2008、2009年高溫日數較少,都小于3個高溫日。湛江高溫天氣出現在3~9月,主要以6~8月為主,其中7月占全年的41.9%,8月占19.8%,6月占17.1%(圖5)。最高氣溫出現在1990年8月23日為38.1℃。高溫日數一般持續3~5d,1998年7月16~25日連續10d高溫為歷史持續時間最長。
1.6 大霧 大霧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而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的天氣現象。湛江地處低緯,面臨海洋,有豐富的水汽來源,初春冷空氣和海上西南暖濕氣流形成對峙形勢,易形成大霧天氣。據統計,1981-2010年湛江共出現大霧日數為717d,年平均23.9d,其中1983年最多,為46d,次多年份出現在2010年,為44d。大霧出現日數呈逐年略有增多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151d/a(圖6)。湛江大霧天氣主要集中在1~4月,占全年的89.4%,其中3月出現最多,達234d,年平均7.5d,7月最少,沒有出現過大霧天氣(圖7)。大霧對人類社會的危害相當嚴重,研究指出:霧造成的經濟損失與其他災害性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不相上下,常會造成供電系統受損、航班延誤、輪渡停航、交通事故以及空氣質量惡化等危害。2007年2月9日凌晨,廣湛高速湛江段大霧造成2起汽車連環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共有14輛車先后相撞,事故中至少造成一人死亡。2010年1月29日,湛江市區大霧籠罩,能見度低,造成4個進出港航班延誤,近500名進出港旅客行程受阻。
2 湛江市氣象災害特點
通過對湛江市6種主要氣象災害進行統計,分析表明:臺風、暴雨、雷電、高溫出現在夏季(5~9月),干旱在一年四季都會發生,春旱和冬春連旱最為嚴重,大霧的危害出現在春季和冬季。雷電和大霧日數呈增加趁勢,其中雷暴日數2000年以后緩慢增加,大霧2005年以后增加更為明顯。暴雨發生日數呈平穩趨勢,高溫日數呈波動變化。
3 湛江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明顯增多、增強,突發性氣象災害將日益突出,為有效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危害,筆者建議:
3.1 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由政府牽頭,氣象、規劃、建設、交通、電力等有關職能部門參與,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調查,查找氣象災害防御的隱患和薄弱環節,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分災種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建立重大工程建設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建立相應的建設標準,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工程建設項目行政審批的重要內容,確保在城鄉規劃編制和工程立項中充分考慮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的影響。
3.2 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水平 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的監測體系和網絡,加強自動氣象站網建設,增加觀測站點數量和大氣成分、閃電定位、大氣邊界等觀測項目,并結合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衛星等觀測手段,建起立體氣象監測網,提高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建立區域一體化的精細化預報預測業務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業務,發展氣象災害高影響行業的專項預警技術和服務,提高氣象災害早期預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3.3 推進預警信息發布提速擴面 依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及時向公眾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一步擴大預警信息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提高發布頻次,盡量縮短公眾接收時間,實現預警信息的滾動發布。通過短信、農村大喇叭、電子顯示屏、電話、傳真、郵件、微博、微信、網站等傳輸手段,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有效傳遞給公眾,有效地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盡最大可能減輕和避免氣象災害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參考文獻
[1]張羽,牛生杰,吳德平,等.雷州半島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海洋預報,2006,23(增刊):27-33.
[2]李劍兵.湛江氣象實用手冊[M].湛江:湛江市氣象局出版社,2003,209.
[3]許小峰.雷電災害與監測預報[J].氣象,2004,30(12):17-21.
[4]杜堯東,劉錦鑾,宋麗莉,等.雷州半島干旱特征、成因與治理對策[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4,22(1):28-3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