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敏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公立醫院一直處于飽和狀態,動輒長達數周的預約時間令患者苦不堪言,“等排到自己,病都已經好了”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將目光投向私立醫院。根據2014年澳大利亞官方的最新數據,私立醫院占到澳大利亞所有醫院的近45%,可謂半壁江山。
在這里,開設一家診所和開設一家商店的流程大體相似,都是以公司形式進行注冊,因此所需的門檻并不高——任何人,甚至外國人都可以在澳注冊診所。只要符合當地政府的區域規劃,那么最快數日就可以獲得營業許可。
私立醫院的開辦門檻雖然不高,但是診所內所配備的醫師都需要有正規醫學學歷,并在相應的政府部門進行登記注冊,未獲得注冊許可者不得從醫。近年來,隨著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加強對中醫行業的監管,曾經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的中醫醫師也面臨著新的要求。
已經在悉尼唐人街經營了24年中醫診所的關濱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中醫想要獲得在澳從事醫療工作的資格,需要向澳大利亞醫學管理委員會進行注冊,注冊的條件包括:獲得本地中醫學士,或者在過去10年間連續5年從事中醫工作經歷、雅思成績達到6分以上、具備良好的個人品格與聲譽等。
澳大利亞在監管私人診所方面與監管餐廳、商鋪等服務型行業一樣,每年都會安排定期的衛生檢查,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私人診所沒有其他要求。
據關醫生介紹,每年的例行衛生檢查一般都由當地市政府組織進行。中醫開始發展的那些年,市政廳排查得比較緊,而且多以臨時抽查的形式進行,隨著中醫在澳發展逐步成熟,現在已經改成了每年定期檢查1次。
澳大利亞政府對于診所的衛生條件有著一系列硬性規定,以中醫診所為例,在診所創立初期,醫學管理委員會就規定私人診所必須配備熱水池、使用針灸療法的診所必須是木地板。不得鋪地毯,床單必須每人每次更換、診所配有足夠的毛巾等。
除了衛生檢查,市政廳不會再對診所進行其他監管,這也得益于澳大利亞健全的法制,大部分醫生守法、誠信,且出現一切問題都可以訴諸法律,求得解決。
據了解,無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如果出現醫療糾紛或事故,患者一般都會選擇求助法律幫助。病人如果對治療不滿或出現不適,可以通過3個渠道進行投訴:一是醫學管理委員會,其中會有專業顧問對其申訴進行評估;二是各州的公平貿易廳,也會有專家對申訴進行評估;第三則是警方。評估結果出來后,則由醫院和病人各自的保險公司來處理后續的賠償事宜,“從醫院開始注冊、行醫、藥品進口、顧客投訴到最終賠償,一切都井然有序,責任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