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航
去年寒假,我去美國探望定居在芝加哥城的二叔。
叔侄相見,分外親切,當晚我和二叔聊到深夜還全無睡意。翌日一早,二叔起床說他咽喉有點痛,想去看醫生。我對二叔說,那我陪你去吧!二叔點頭同意了。
二叔沒有開車,也沒有坐公交,而是步行。我想,醫院應該離二叔家很近。走了一會兒路,二叔領著我來到附近一家沃爾瑪超市。我莫名地問二叔:“我們不是要去看醫生嗎?來超市做什么?”二叔笑著說:“診所就開在超市里。”看我一臉驚詫的樣子,二叔解釋說:“美國的正規醫院,市民患了小病小痛要先和醫生提前預約,然后要等一個月后才能看上病。針對這一現狀,美國的一些大型超市開設了立等可看的‘醫療小屋,供那些患有小病小痛、又沒耐心等的病人選擇就診。”我擔心地問:“醫療小屋的醫生靠譜嗎?不會造成誤診而耽誤病情吧?”二叔說:“不會的。醫療小屋配備了脈搏血氧計、血壓袖帶、耳鏡、聽診器等醫療設備,并有一名專職護士負責照顧病人。病人來看病時,護士會為其進行身體檢查,再通過小屋內的視頻會議網絡系統,將病人的數據傳給與醫療小屋合作的5~6名執業醫師,醫生會在線向病人問診。然后,病人出示自己的醫保卡號碼,醫生將病情診斷和處方上傳到醫保數據庫中,整個過程僅約20分鐘。看病結束后,護士會按醫生開具的處方為病人抓藥,病人也可自己到藥店出示醫保卡購買處方藥。”
說著話,我和二叔來到了位于超市一角的“醫療小屋”。它的外形酷似一個普通的大型電話亭,雖然只有4平米,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大量醫療器具,還具有大屏幕操作系統,全網絡覆蓋設置。一名穿著白大褂的護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簡單詢問了二叔的癥狀后,那名護士借助遠程操作手段為二叔連線了芝加哥大學附屬醫院的咽喉科醫生,通過高清視頻,二叔與醫生進行了15分鐘的問診對話,接著醫生對二叔做出診斷并開了處方,然后護士按照在線醫生開具的處方為二叔抓了治療咽痛的藥物。整個就診過程,僅用了不到20分鐘,真是既高效又便利!
走出超市,二叔意猶未盡地說:“醫療小屋不但可以對病人的小傷小病(如支氣管炎、流感、咽喉炎、泌尿系感染、輕度燒傷及切割傷、蚊蟲叮咬等)進行評估、診斷、治療,還可以為患者檢測血壓、膽固醇、血糖等指標。而且,醫療小屋每次只接待一位病人,能很好地保護病人隱私,由于是多名醫師同時為病人‘會診,因此更能保證其病人得到最佳治療方案。因此,自醫療小屋開設以來,很受病人們歡迎。”如今,全美共有約1 萬個此類的醫療小屋,大大地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美國探親之旅結束了,坐在回國的飛機上,我依然沉浸在陪二叔“去超市看醫生”的新奇體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