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林
給愛心安個“家”
□王楓林
這是一支特殊的救援隊,其中不少是企業的老板,他們自備水陸兩棲車、沖鋒艇、越野車、通信指揮車……甚至還有直升機。
前不久,浙江省民政廳公布了第五屆“浙江慈善獎”,義烏市民間緊急救援協會名列其中。
得獎并不意外,麗水洪水內澇、浦江3名兒童走失、遂昌蘇村28天全程參與山體滑坡救援……在一場場救援中,這股民間救援力量早已深入人心,并多次受到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等領導的肯定。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參與救援的不少是企業的老板,他們自備水陸兩棲車、沖鋒艇、越野車、通信指揮車……甚至還有直升機。
一個企業家做公益很普通,上百名企業家能夠凝成一股繩,讓公益力量越來越強大,則是一個群體的態度了。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記者帶著疑問,走進救援協會,從故事中去尋找答案。
“我很喜歡戶外運動,有空就約上朋友去爬山。但我發現在山上走失和受傷的新聞屢見不鮮。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應該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在緊急時候能給予援助呢。”會長方為成個頭不高,瘦瘦黑黑,卻擁有一顆炙熱的心。
2012年,方為成和其他幾個企業家等7人共同發起了義烏民間緊急救援協會。籌備整整花了兩年多時間,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裝備的出裝備,直到2014年才建起來。整合民間個人救援裝備價值達8000余萬元。
2015年11月13日深夜,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破了本該平靜的小村莊——麗水雅溪鎮里東村。
第二天清晨,方為成得知里東村發生山體滑坡、27戶房屋被埋、38人被困的消息后,緊急集結了16名專業救援隊員,組成第一梯隊向里東出發。隨同出發的還有5臺挖掘機、照明救援車等專業救援裝備。
整整6個晝夜,眼睛早已被雨水浸潤得腫脹,但方為成深知身上的責任,救援刻不容緩。他科學組織、分批次救援,不斷鼓勵隊友,期間涌現出了許多感人片段,隊員趙佳把自己的身體綁在了挖掘機上,充當挖掘機的“眼睛”,探測泥土下面有沒有生命跡象……最終他們搜救出13名遇難者。
“這次災難讓我感觸特別深,當時現場滿目瘡痍,搜救工作不好做,我們就一個勁地挖,土很深,書包、縫紉機、小孩子的玩偶……生活用品被一件件挖出來,挖到快見底時,有個情景我終身難忘。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父親一雙大手環抱著孩子和妻子,緊緊地相擁在一起,很多隊員看到這幕都哭了。”方為成有感而發,“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啊!”
方為成在義烏還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櫥柜企業,在被問到是否會因為時間分配問題而影響企業效益時,方為成笑了。“影響不大,做公益后反而讓經營的心態更好了,生活工作都有積極性。很多以色列的客人來公司洽談時,他們對救援協會更有興趣,說要幫我們聯系他們那兒的669部隊進行更專業的救援培訓提升,還想請我們過去交流學習。”
兩年多來,救援協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目前已達到109家,共組織了3000多人次參與救援,出勤公益救援活動53次。
“每一次救援,當受難的人那一張張臉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是一股持續催人奮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我會一直走下去。”因為方為成的堅持,他屢受表彰。“最美浙江人”“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無論經商還是做公益,這個企業家的A面與B面都大放異彩。
救援協會的隊伍一天天壯大,黨員數量也比以往增多了不少。
今年5月份,義烏市民間緊急救援協會黨支部成立,成為義烏市首家民間公益組織黨組織。
“應急救援是件非常艱苦的事,還會面臨各類危險狀況,黨員在隊伍中更應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因此黨支部對黨員的考核要求極為嚴厲,黨員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須深入最危險的地區參與救援。”黨支部書記方為成說。
黨員陳侃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2006年他在江蘇省消防總隊蘇州支隊入伍,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逆行者”,在人們紛紛從火海里奔涌出來的時候,他卻一次次背著氧氣罐堅定地反向而行。
“退役之后,我就回到了老家創業,兩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救援協會的招聘信息,覺得這個協會辦得不錯,也沒多想就去報名了。”陳侃說,“‘一入紅門,終生紅門’,盡管我脫去了消防服,但救援是我一輩子要履行的承諾。”
因為在服役期間取得了全國二星潛水員資格,進入協會后,陳侃便安排進了水上救援中隊。
這兩年的水下搜救工作給陳侃帶來了很多的感觸。“我們應該是接觸溺水死亡者較多的群體之一。”陳侃坦言,被通知要搜救落水者時,實際上落水者多數已經溺亡,這在他們的心里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幾年前的一個夏天,陳侃和隊友們在水下搜尋一個可能落水的孩子。下水第三天,陳侃已經精疲力盡,但絲毫沒有放棄搜救的念頭,終于在一條河道的涵洞里撈到了孩子。
“當時我的手摸到一個很硬的東西,我心里一顫,不會是孩子吧。”當我撈出水面后,我看到了孩子的面孔,心里特別酸,真希望我摸到的是一個木頭,才五六歲的孩子就這樣沒了。孩子應該是在涵洞里被卡住了,手腳抽筋,游不出來,慢慢就……溺水了。”陳侃在回憶時,聲音越來越輕。
“預防比救援更加重要,因此這些年我們開始注重宣傳預防,不希望看到一場場悲劇再上演,希望下水‘摸人’的次數越來越少。”
“水下搜救的難度要比陸地搜救大很多,最大的困難是水下能見度太低,只能靠手摸,這就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陳侃說,“潛水10分鐘,運動量相當于跑步1000米,身體幾乎虛脫了。但是作為黨員,哪里‘水深火熱’,哪里就是我們奔赴的地方。”
2015年5月,救援協會研發的“義救援”微信公眾號應運而生,在上面不僅能實現“一鍵救援”的功能,還可以利用它發布災前預防教育資料,讓大家學會科學地自救逃生。
方為成表示,今后,黨支部將結合“黨建+互聯網”來創新志愿服務,激發黨組織新活力。
今年2月份,一則“浦江3名小孩失聯”的消息牽動著無數網友的心。
浦江出動了直升飛機,前后共4000多人次參與救援。這個事件給救援協會秘書長、非公企業主包海剛的感觸尤其深刻。“從未見過這樣的情形,可以說是一場‘空前’的救援行動。”
“我全程參與了這次救援,過了3天還沒找到,說實話我們已經是較為悲觀了,因為當時山上氣溫很低,搜救條件不利。”包海剛說,“讓人欣慰的是,第四天我們終于找到了!當時漫山遍野都是大家的呼聲,很多救援人員看到孩子那一刻都哭了。”
包海剛認為,這次大規模救援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生命價值的尊重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是件讓人興奮的事,但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問題,救援必須要消耗很大的人力成本嗎?是否可以探索一條高效率救援的路子?”
“未來義烏公益救援新模式是智能化、系統化、高效化的。”方為成和包海剛的想法不謀而合。“今后我們要開發一個APP,推廣給全國每個救援隊伍,再建立起一個數據庫,比如有孩子走丟了,我們就把相關條件輸入進去,通過數據庫中千千萬萬的案例分析,把搜救范圍逐漸縮小,爭取更快的救援時間。”方為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