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視一世
東橋言,何大復傲視一世,在京師日,每有燕席,常閉目坐,不與同人交一言。有一日,命隸人攜圊桶至會所,手挾一冊坐圊桶上,傲然不屑。客散,徐起去。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耕齋點評
東橋即顧璘,是一位連權臣嚴嵩也敢蔑視的耿介之士,明嘉靖年間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但就是這樣一位自視甚高的大官,卻也有服帖心儀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主角何大復。
何大復即何景明,號大復山人。顧璘曾對何良俊說起何大復的軼事:說這位老兄傲視一世,在京城當官的時候,每有宴席,他常閉目寂坐,不與同僚交一言。有一天,同僚在會所聚餐,何大復命隨從端上一只馬桶,他手中拿了本書坐在桶上,傲然不顧同席人的竊議,宴會散了,他才慢慢起身離去。
看到這里,或以為大復先生是位多大的官、多年邁的前輩。其實都不是。何大復生于1483年,卒于1521年,只活了39歲。他弘治十五年中的進士,授中書舍人,最高的職務是當到陜西提學副使,也不過是一個四品官。
熟悉文學史的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何大復的才氣。的確,何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十九歲就中了進士。他知識淵博,天文、地理、律法、歷數、陰陽、醫卜諸家“備造其妙”,人稱其“咳吐珠璣,人倫之雋”,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四大家”的首領,傳世著作有《大復集》38卷,《雍大記》30卷,《何景明詩集》26卷及《何子雜言》《學約》等10多種,著作多收入《四庫全書》。
但有文名不一定有氣節。古往今來,文人媚世諛上的,代不乏人。遠的不說,有清一代,就可信手拈出二位。一是《四庫全書》總纂修紀曉嵐。乾隆皇帝五十大壽時,紀曉嵐撰聯祝賀:“四萬里江山,伊古以來,幾見一朝一統四萬里?五十年圣壽,從今而后,還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其時,“各大臣撰聯皆不愜上意”,惟有紀曉嵐的,令乾隆“大稱賞”。第二位是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資治通鑒》的編著者畢秋帆。史載,和珅當權初時,畢秋帆還不怎么把他放在眼里,“淡然置之”。但到和珅四十歲生日時,“自宰相而下皆有幣帛賀之”,畢秋帆也坐不住了,賦詩十首,“并檢書畫銅瓷數物為公相壽”。
所以,何大復的特立獨行,不關乎他的文才,是因了他的氣節。他立身持正,寧折不阿。宦官劉瑾竊權亂政,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何大復毅然上書抑制劉瑾弄權。正德年間綱紀腐敗,皇帝收宦官為義子,養佛僧于內廷,不理朝政。何大復上疏指責:“義子不當蓄;邊軍不當留;番僧不當寵;宦官不當任。”何大復為官清廉,就任陜西病歸時,隨身只有白銀30兩。明史稱之有“國士之風”。
這樣的官,即使英年早逝,即使著作無存,也足傲視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