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帕金森病并發癥的臨床分析
徐春華
目的 在對帕金森病并發癥進一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其發病誘因、并發癥類型、并發癥特征以及診治方法等,通過尋找提升帕金森病并發癥檢出率的診療方案,從而防止漏診行為出現。方法 以隨機法選擇104例帕金森病患者,在分析所有入選患者并發癥類型的基礎上,觀察其診療結果。結果 上述入選病患中,有49例出現并發癥,其發生率47.12%,并發癥類型涉及進行性的肌肉萎縮、排尿不暢、睡眠障礙、癡呆、運動元神經病、骨折、吞咽困難、抑郁以及癲癇等,其中有7例病患并發2種或者2種以上病癥,發生率為6.73%。結論 對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其并發癥類型十分多樣,因此,在診療環節必須深入觀察是否有并發癥出現,通過給予患者綜合性診療,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臨床療效。
帕金森病;并發癥;進行性的肌肉萎縮;睡眠障礙;運動元神經病
目前,國內臨床醫學正朝著個性化、人性化、科學化以及精細化方向發展,帕金森病并發癥的臨床防治工作受到越來越多醫師及病患的重視和肯定,且已取得顯著成效。為有效分析帕金森病疾病特征,防止漏診行為出現,本研究以104例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發病誘因、并發癥類型、并發癥特征以及診治方法等內容進行分析,并且探討提升帕金森病并發癥檢出率的診療方案,期待能有效提升其診療工作水平,防止并發癥發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法選擇江蘇省揚州市洪泉醫院神經內科2012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104例帕金森病病患。年齡50~76歲,平均(63.4±1.5)歲;男59例,女45例;病程0.9~15年,平均(5.7±1.1)年。
1.2 方法 組織專業醫師對患者臨床信息以及病史信息等進行采集,同時分析所有入選患者并發癥類型,予以針對性診斷,評價所有入選患者診療結果。
本研究入選病患中,有49例出現并發癥,其發生率為47.12%,其中有7例病患并發2種或者2種以上病癥,發生率為6.73%。見表1。

表1 所有入選病患并發癥信息及診療結果
近年來,帕金森病患者總數逐漸劇增,該疾病不僅給人們正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而且還加大了患者、家屬的壓力,因此加強疾病防治尤其關鍵。帕金森病本身屬于神經系統類變性疾病,當機體年紀增長后,該病癥的患病率也會增加,且極易并發其他類型疾病,有進行性的肌肉萎縮、排尿不暢、睡眠障礙、癡呆、運動元神經病、骨折、吞咽困難、抑郁以及癲癇等,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水平[1]。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后發現,臨床上對于帕金森病并發癥的專業研究相對較少,以至于人們對其并發癥類型、并發癥特征等信息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通常情況下,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勢平衡會出現障礙,不僅會有靜止性的震顫現象發生,還會存在運動遲緩癥狀,對患者正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必須加強防治,這與巴茂文等[2]的研究結果有相似性。
(1)癡呆。本研究所有癡呆患者年紀均已超過65歲,有15例患者的年紀已超過70歲,且帕金森病疾病史已超過1年。可見,帕金森病大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中,不僅發病較晚,而且病程普遍偏長,同時患者病情十分嚴重,語言功能出現損害、抑郁以及幻覺等因素都可能會誘發癡呆癥狀。
(2)排尿不暢。帕金森病患者大多存在著排尿不暢的情況,當機體錐體外系統產生抑制作用后,排尿中樞就無法發揮其功能,加之疾病會對機體自主神經的節后纖維帶來影響,同樣會使其排尿不暢。
(3)骨折。多屬于不愈合、陳舊性的骨折,或者是股骨頸骨折,通過手術有助于控制并發癥,幫助患者身體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3]。不僅如此,手術完成后,短時間內患者髖關節即可得到恢復。
(4)抑郁。其誘因涉及到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性別因素,病情嚴重性等因素。本研究所有抑郁患者都是女性,且其抑郁具體體現于認知功能層面。當前,帕金森病病患并發抑郁的臨床機制還處于模糊狀態,臨床上多認為與社會心理學、生物化學、神經病理學變化等有直接聯系[4]。
(5)睡眠障礙。睡眠障礙病患除了患有帕金森病,而且還合并其他類型病癥,表明病患心理因素和睡眠障礙之間有直接聯系。一般而言,當機體患上帕金森病以后,其錐體外系的相關癥狀會使之上氣道出現梗阻,以至于自主神經的功能呈現出紊亂狀,導致上氣道的肌肉張力出現障礙,不僅肌肉無法順利收縮,而且肌肉運動也出現不協調的問題[5]。鑒于此,在給予睡眠障礙患者治療時,需始終堅持心理治療,囑咐病患嚴格控制情緒,用以提升其治療配合度[6]。
(6)癲癇。發作類型以復雜部分間歇性發作、肌陣攣性發作以及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等。楊新新等[7]研究認為,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癲癇癥狀后,在發作時,機體和震顫表現出相同的起搏點,當患者處于主動活動狀態時,其皮質下層的單胺可以直接與膽堿能神經元相結合,對于丘腦轉入發揮對抗震動以及對抗放電等作用,如果患者丘腦中大量氨基丁酸發揮傳入沖動作用,即可促進放電以及促進震動,而傳出沖動的受紋狀體則會被完全控制[8]。在此背景下,一旦紋狀體的多巴胺整體水平降低,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就會進一步推動放電系統發揮功效,以起搏點的形態促使震顫發作,導致癲癇癥狀出現[9]。
本研究表明,對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其并發癥類型十分多樣,因此在診療環節必須深入觀察是否有并發癥出現,通過給予患者綜合性診療,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臨床療效。
[1] 吳娜,楊新新,宋璐,等.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發生機制中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6與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4):327-331.
[2] 巴茂文,孔敏,孫旭文,等.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2 B亞基拮抗劑對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大鼠行為及相關信號蛋白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11):967-969.
[3] 萬贏,任肖玉,魏雅榮,等.三年前瞻性臨床研究初步構建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危險評估量表[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26-31.
[4] 任肖玉,魏雅榮,干靜,等.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癥狀進展及運動并發癥危險因素縱向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6):382-386.
[5] 李艷敏,孟莉,孔祥增,等.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的臨床表現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1 B):3664-3666.
[6] 蔡思逸,朱威,翁習生,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合并帕金森病嚴重骨關節炎患者的并發癥特點和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5,8(1):38-43.
[7] 楊新新,任甜甜,宋璐,等.ERK通路參與可持續釋放左旋多巴微球減少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的實驗研究[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2,19(1):9-13.
[8] 熊念,孫圣剛.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8):656-662.
[9] 陳生弟.帕金森病運動并發癥的防治策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6, 35(4):343-34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23
江蘇 225200 江蘇省揚州市洪泉醫院神經內科 (徐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