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富血供肝轉移瘤的療效分析
王剛
目的 探討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富血供肝轉移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96例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癌患者,行經皮股動脈穿刺,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后超選擇腫瘤血管灌注化療藥物和超液態碘油栓塞治療,間隔4~6周重復治療,共行365次化療栓塞治療。按照WHO實體瘤的療效標準,根據隨訪結果,分析近期療效和轉移后生存率。結果 96例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癌患者中,肝動脈造影表現多血供者41例(42.7%),少血供者55例(57.3%);臨床療效:總有效率(CR+PR)為84.37%(81/96),CR為18.75%(18/96),PR為65.62%(63/96);對其中符合隨訪條件的65例患者按6、12、24個月隨訪,中位生存期14.95個月,6個月生存率98.46%(64/65),12個月生存率67.69%(44/65),24個月生存率18.46%(12/65);并將原發腫瘤切除者26例和原發腫瘤未切除者39例分2組統計分析,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8.6、12.7個月。按6、12、24個月隨訪結果,生存率分別為100.0%、84.6%、30.8%和97.4%、56.4%、10.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動脈化療栓塞是治療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有效方法,同時應積極控制原發腫瘤,尤其盡可能地行原發腫瘤切除。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富血供肝轉移瘤;療效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器官,是消化道腫瘤血行轉移最早出現和常見的部位[1-2]。據報道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發生率可高達50%,而能獲得手術切除者僅占10%~20%[3-4]。經肝動脈造影,灌注化療并栓塞治療轉移性肝癌已成為目前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轉移性肝癌的首選方法[5]。本研究回顧分析應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96例來源于消化道腫瘤轉移性肝癌的療效,探討轉移性肝癌的血供對TACE術療效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某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應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來源于食管癌7例,胃癌37例,結、直腸癌36例,胰腺癌11例,膽囊癌3例,胃腸間質瘤2例,共96例消化道腫瘤的轉移性肝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齡29~82歲,平均(61.05±2.20)歲;轉移性肝癌由影像學檢查診斷,其中29例經皮肝穿刺活檢病理證實,64例為多發轉移。納入本研究的病例標準為:(1)確診為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癌,預計生存期≥3個月;(2)所有的患者均為CT或/和MRI明確合并肝轉移;(3)無外科手術指征或自愿放棄手術;(4)肝功能Child-Pugh為A或B級,KPS>60分,血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無介入治療禁忌證[6]。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經股動脈改良Seldinger穿刺插管至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再超選擇插管至肝固有動脈或腫瘤供血動脈DSA造影,根據DSA表現和血供情況分別緩慢灌注化療藥物和栓塞劑(必要時使用微導管)。常用化療藥物:氟尿嘧啶、奧沙利鉑、表柔比星等,栓塞劑為超液態碘油與化療藥物注射劑混懸液,4~6周重復治療,治療次數2~8次,平均(3.8±0.6)次。下次TACE前行CT檢查,觀察碘油沉積情況或行DSA造影對比腫瘤染色情況,評價療效。
按照WHO實體瘤的療效標準判斷TACE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NC)和進展(PD),有效率(RR)=CR+PR[7-8]。轉移后生存期指發現肝轉移后治療開始至死亡的時間或隨訪截止時間,截止時間為2013年9月30日,通過門診或電話等進行隨訪。
2.1 肝動脈DSA表現 本組96例肝轉移瘤患者共365次肝動脈造影表現為:多血供者41例(42.7%),表現為肝動脈增粗、扭曲,分支血管增多、紊亂呈網狀,血管僵硬,受壓移位等;少血供者55例(57.3%),表現為腫瘤血管較稀少、纖細、僵直或包繞,實質期腫瘤染色淡薄或不顯影,門靜脈期表現為圓形充盈缺損。
2.2 臨床療效 96例患者共行365次[平均(3.8±0.6)次]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51例出現惡心、嘔吐、發熱、肝區疼痛,經對癥治療后好轉;19例出現一過性肝功能損害,保肝治療恢復。近期療效:按照WHO實體腫瘤的療效標準,總有效率(CR+PR)為84.37%(81/96),其中完全緩解占18.75%(18/96),部分緩解占65.62%(63/96)。遠期療效:對其中符合隨訪條件的65例患者按6、12、24個月隨訪,中位生存期14.95個月,6個月生存率98.46%(64/65),12個月生存率67.69%(44/65),24個月生存率18.46%(12/65);并將原發病灶切除和未切除分2組統計分析。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8.6、12.7個月。在隨訪6個月時原發腫瘤切除患者的生存例數為26例,生存率100.0%(26/26),原發腫瘤未切除患者的生存例數38例,生存率97.4%(38/39);隨訪12個月原發腫瘤切除者,患者生存例數22例,生存率84.6%(22/26),原發腫瘤未切除患者生存例數22例,生存率56.4%(22/39);隨訪24個月原發腫瘤切除者,患者生存例數8例,生存率30.8%(8/26),腫瘤未切除者,患者生存例數4例,生存率10.3%(4/39)。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5例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肝動脈栓塞治療情況(%)
肝臟是消化道腫瘤血源性轉移最易累及的器官。腫瘤主要經門靜脈血流轉移至肝臟,研究發現轉移性肝癌存在雙重血供的特點,腫瘤主體以肝動脈供血為主,門靜脈分支包繞腫瘤周圍,隨著腫瘤的增大,中央部分壞死,無明顯血供,這是因為腫瘤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含氧豐富的肝動脈血,所以轉移性肝癌仍以肝動脈供血為主。肝臟轉移瘤的血供情況與其來源器官和組織類型有關系,消化道腫瘤原發病變的組織病理學以腺癌多見,本組96例,腺癌占94.79%(91/96),且主要經門靜脈向肝內轉移,轉移瘤影像學表現相似,因此,可作為同一類型報道。
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肝動脈化療栓塞療效除了與原發腫瘤病理、腫瘤血供多少有關,栓塞是治療的關鍵,碘油的用量、濃度、推注的速度及超選擇的血管相關;治療同時,還應重視對合并癥及并發癥的預防與治療。術前正確評價肝功能儲備,術中合理應用栓塞劑量、仔細分析血管造影影像、規范操作,術后有效對癥處理、保肝治療。本組51例出現栓塞后綜合征,19例出現一過性肝功能損害,經對癥、保肝等治療恢復,未出現肝功能衰竭、膽囊壞疽等嚴重并發癥。
總之,肝動脈化療栓塞是治療消化道腫瘤肝轉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同時應積極控制原發腫瘤,尤其行原發腫瘤切除。
[1] 劉彥森,馬桂玲,李丹,等.不同介入療法對胃癌肝轉移瘤療效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4,24(10):78-79.
[2] 陳峰.肝動脈化療栓塞在大腸癌肝轉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2.
[3] 鄭志勇,黃東寧,寧四海,等.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大腸癌多發肝轉移的療效研究[J].腫瘤藥學,2013,1(4):39-43.
[4] 秦立東,李金鵬.肝動脈化療或栓塞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的療效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5(69):445-448.
[5] 楊倚天.金龍膠囊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臨床療效分析[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2014.
[6] 劉麗.肝動脈栓塞化療術聯合自體DC-CIK細胞治療晚期肝癌的隨機對照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4.
[7] 宛新安,周勤,韋永明,等.胃癌肝轉移治療方法探討及近期療效評價[J].安徽醫學,2014,2(35):186-188.
[8] 劉彥森,馬桂玲,李丹,等.不同介入療法對胃癌肝轉移瘤療效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4,24(21):78-7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38
遼寧 110023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