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強
運用中醫辯證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效果研究
廖永強
目的 探討運用中醫辯證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效果。方法 選取6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給予對照組給予常規三聯療法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辨證治療。2組患者均進行1個月治療后,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1%優于對照組73.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9%低于對照組20.7%,觀察組患者1年復發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辯證療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復發狀況,且無不良反應,效果顯著,可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推廣運用。
中醫辯證療法;消化性潰瘍;效果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患者常出現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臨床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佳均易導致患者疾病進展,引起消化道出血,若患者出血量過大時,將會引起休克現象發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西醫三聯療法是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常用方法,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常出現復發狀況。此次研究中探討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以期減少患者復發狀況,以下進行具體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樟樹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6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等相關檢查符合《消化內科疾病》中關于消化性潰瘍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出現嘔吐、惡心、腹痛等癥狀;排除其他消化道疾?。慌懦匾鞴俅嬖趪乐丶膊』颊?;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達意愿;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45.7±5.1)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病程(2.4±1.1)年;潰瘍類型: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潰瘍15例,復合型潰瘍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44.8±5.2)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2.5±1.1)年;潰瘍類型:胃潰瘍10例,十二指腸潰瘍15例,復合型潰瘍5例。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對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三聯療法治療,給予患者30 mg蘭索拉唑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67605;口服,1次/d,早餐前半小時服用)+500 mg克拉霉素(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 19993925;口服,1次/d,于餐后半小時服用)+500 mg阿莫西林分散片(山西同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0000492;1次/d,于餐后半小時服用)。連續用藥1周后,改為單獨使用蘭索拉唑片治療,1次/d。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辨證治療。給予肝胃阻滯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止痛和胃、疏肝理氣、保肝護胃治療,藥劑組成:蒲公英15 g,白芍、枳實、柴胡、陳皮、香附、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加水煎服,1天1劑,2次/d,給予患者早晚溫服,持續用藥治療4 w。給予胃脾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止痛益氣、溫中健脾治療,藥劑組成:茯苓、黃芪各15 g,桂枝、白芍、陳皮、香附、黨參、白術各10 g,炙甘草6 g,將上述藥材混合,加水煎服,1天1劑,2次/d,給予患者早晚溫服,持續用藥治療4 w。給予胃陰虧虛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養胃止痛、滋陰和中治療,藥劑組成:芍藥、黨參、生地、玉竹各15 g,麥冬、石斛、陳皮各10 g,甘草8 g,加水煎服,1天1劑,2次/d,給予患者早晚溫服,持續用藥治療4 w。給予血瘀氣滯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活血化瘀、止痛理氣治療。藥劑組成:丹參、生蒲黃、香附、桃仁、紅花、白芍、川芎、延胡索、五靈脂、甘草、當歸各10 g,加水煎服,1劑/次,2次/d,給予患者早晚溫服,持續用藥治療4 w。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及復發狀況。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胃鏡檢查,潰瘍面基本愈合;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經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50%;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幾乎無變化或加重,經胃鏡檢查,患者潰瘍面幾乎無變化或加大[1]。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結果均采入到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綜合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1%,優于對照組7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綜合對比[n(%)]
2.2 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綜合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9%,低于對照組20.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狀況綜合對比[n(%)]
2.3 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有2例復發,對照組患者中有9例復發,觀察組患者1年復發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χ2=5.314,P<0.05)。
消化性潰瘍常發病于十二指腸和胃部,是臨床常見慢性潰瘍疾病,是一種因胃液分泌過多而導致的黏膜自我消化疾病[2]。消化性潰瘍可分為長期性、周期性和節律性潰瘍,患者常出現中上腹部疼痛,并伴隨惡心、嘔吐、反胃、燒心等相關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3]。
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常采取西藥治療,通過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等,從而改善患者消化道內環境,緩解患者炎癥、潰瘍狀況。蘭索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分泌,當藥物轉移到胃粘膜壁細胞的酸分泌細管后,其在酸性條件時能轉變為活性體結構,這種結構能與質子泵抑制劑結合,抑制相關酶的活性,從而抑制患者胃酸分泌,改善患者胃潰瘍狀況[4]。但采取傳統西藥三聯療法治療時,患者常出現復發狀況,且部分患者常出現疾病進展,引起多種并發癥[5]。中醫中將胃潰瘍劃為“胃脘痛”范疇,脾胃不順、肝氣不舒、氣理失調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因素。因此中醫治療時給予患者辨證分型治療[6-7]。此次研究中根據患者癥狀狀況分為肝胃阻滯型、胃脾虛寒型、胃陰虧虛型、血瘀氣滯型四種類型,并根據患者分型采取不同藥物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王紅玫[8]的相關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為61.11%,此次研究結果與之相符,進一步肯定了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采取中醫辨證治療時,能根據患者實際疾病中醫致病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給予相關中藥材對器官進行調理,從而能從根源上改善患者疾病,抑制胃酸分泌,改善患者潰瘍狀況,有效減少患者復發狀況[9]。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中醫辨證治療安全性高,無不良反應,對患者耐受性要求低。
綜上所述,中醫辯證療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復發狀況,且無不良反應,效果顯著,可將其作為消化性潰瘍的有效治療方法推廣運用。
[1] 呂建國,賈曉會.中西醫結合治療76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10):220.
[2] 鄒繼承.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0):175-176.
[3] 賈春紅.消化性潰瘍的中醫辯證治療方法[J].醫藥前沿,2014,4(27): 328-329.
[4] 鄧文久.消化性潰瘍的中醫辨證分型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3, 32(19):82-83.
[5] 張晶.消化性潰瘍應用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2(7):265.
[6] 王風雷.中醫辯證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8):179.
[7] 米豐濤.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5(19):138-139.
[8] 王紅玫,尹建華.應用中醫辯證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20-21.
[9] 趙存生.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102例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4):3179-31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107
江西 331200 樟樹市人民醫院 (廖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