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油茶新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鑒定及致病性測定

2016-06-10 08:38:37李楊李河周國英劉君昂
生物技術通報 2016年6期

李楊李河周國英劉君昂

(1.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經濟林培育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04;2.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04)

油茶新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鑒定及致病性測定

李楊1,2李河1,2周國英1,2劉君昂1,2

(1.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經濟林培育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04;2.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04)

油茶炭疽病菌能夠侵染油茶葉片、花及果實,造成嚴重落葉、落果,該病害是我國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對采集于湖南、江西及海南的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進行了形態學觀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同時對分離到的病原菌進行不同品種油茶致病性測定,結果表明,分離到的5株病原菌為山茶刺盤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這是國內首次在油茶上發現該病原菌。經C. camelliae對不同油茶品種致病性測定,發現C. camelliae對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品種的葉片致病,但是在不同品種葉片上出現癥狀的時間不同。

油茶;山茶刺盤孢;炭疽?。欢嗷蛐蛄校恢虏⌒?/p>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主要是指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L.)植物中油脂含量較高且具有栽培經濟價值的一類植物的總稱[1],是原產于我國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袁嗣令等[2]發現油茶炭疽病可以引起油茶落花、落果,給茶農帶來極其嚴重的損失。近幾十年來,國內植物病害學者對油茶炭疽病做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認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3-12]。但是,隨著多基因序列鑒定病原菌方法的引入,可將形態學上很難區分的新種鑒定并從復合種中分離出來,大大提高了對炭疽屬真菌鑒定的準確率。例如,張海英等[13-16]通過形態學觀察及單基因序列分析,將中國草莓炭疽病的主要病原物鑒定為膠孢炭疽菌,而韓永超等[17]通過ACT、TUB2和CAL三個基因系統發育分析,將武漢地區草莓根頸腐爛病的病原鑒定為膠孢炭疽菌復合種內的C. siamense[18];楊友聯等[19]采用多基因譜系方法將膠孢炭疽菌復合種劃分成22個種和1個亞種;楊友聯結合形態學及多基因系統學,將采自中國貴州、云南、廣西等省的190株炭疽菌屬菌株確定為22個分類單元。李河等[20-22]利用形態學觀察及多基因分析方法,發現油茶炭疽病的病原除了膠孢炭疽菌外,還有果生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羅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及博寧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因此,有必要對油茶炭疽病致病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另外,油茶炭疽病菌對不同品種油茶致病性的研究在國內也鮮見報道。我們從湖南、江西及海南油茶產區采集病葉,對病原菌進行分離純化,通過形態學觀察并結合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發現炭疽屬的山茶刺盤孢(C. camelliae)也可以使油茶致病,并進行該菌對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12個品種油茶致病性的測定,旨在為防治該病菌引起的病害提供理論依據。

表1 引物及其退火溫度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樣品來源 于2014年10月從湖南瀏陽市、江西長埠鎮及官山林場采集典型油茶炭疽病病葉,2015年4月從海南澄邁林場采集典型油茶炭疽病病葉。

1.1.2 培養基[23]PDA培養基:去皮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蒸餾水1 000 mL。SNA培養基:磷酸二氫鉀1.0 g,硝酸鉀1.0 g,七水硫酸鎂0.5 g,氯化鉀0.5 g,葡萄糖0.2 g,蔗糖0.2 g,瓊脂14 g,蒸餾水1 000 mL。

1.1.3 試劑 DNA快速提取試劑盒Fast DNA Kit,美國MPBIO公司;2×Taq PCRMaster Mix,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1.4 儀器 ABI 9700 PCR儀,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快速核酸提取儀,美國MPBIO公司;5145D離心機,德國Eppendoff公司;Nikon 80I顯微鏡,NIKON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離及純化 采用常規組織分離方法[23]進行病原菌分離和純化。分離得到的菌株于4℃冰箱保存備用。

1.2.2 病原菌生物學鑒定 將菌株接種在PDA及SNA平板上,28℃恒溫培養10 d,每天觀察記錄菌落形態,并測量菌落直徑。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分生孢子和附著孢形態,并測量分生孢子大小。

1.2.3 病原菌DNA的提取、擴增及核苷酸序列測定 將純化好的菌株接種至PDA平板,28℃培養7 d,用無菌牙簽刮取適量菌絲放入1.5 mL離心管中,采用夏花等[24]的實驗方法進行病原菌DNA的提取?;蜻x擇及目的片段擴增與測序參照Weir等[18]的方法、反應體系及條件,實驗所用引物及相關內容見表1。PCR產物委托上海鉑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

1.2.4 菌株多基因系統發育樹構建 使用ClustalW軟件對測序獲得的3個基因分別進行比對和手工校正,然后按照ITS-CAL-GAPDH的順序分別首尾相連,并下載GenBank中同時含有上述3個基因序列的炭疽屬菌株的序列,按照ITS-CAL-GAPDH的順序首尾相連后進行同源性分析,用軟件MEGA6.0構建N-J系統發育樹。

1.2.5 致病性測定 選用湖南省種植廣泛的油茶品種“湘林1號”進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測定。用無菌牙簽蘸取分離到的5個菌株(編號見表2)的分生孢子懸浮液(105個/mL)后刺扎油茶葉,CK組用無菌水處理,置于室外套袋保濕培養,每個菌株接種30個葉片,CK組處理30個葉片。每天觀察葉片發病情況。對發病葉片再進行病原菌分離及與接種病原菌進行形態特征比較。

表2 分離菌株編號及其GenBank登錄號

圖1 炭疽菌菌株(CMHNYC15)的形態特征

1.2.6 病原菌對不同品種油茶致病性測定 為了明確分離到的病原菌對不同品種油茶的致病性,對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12個品種(兩年生)葉片進行活體接種。接種方法同1.2.5。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離及形態學鑒定

從湖南、江西及海南三省油茶產區分離到5株形態特征疑似炭疽病原菌的菌株(編號分別為HNLY6-2、HNLY6-3、JXGS-B8、JXCB21、CMHNYC15),5個菌株在PDA培養基上形態特征相似(圖1),培養7 d時,菌落直徑約為6.5 cm,生長速率約為9.3 mm/d;菌落近似圓形,氣生菌絲稀疏,緊貼培養基,初期為白色,培養7 d后菌落中央由白色漸變為灰白色,菌落邊緣仍為白色;培養10 d時,黑色素大量沉積,致使整個培養皿背面變為黑色。在SNA培養基上,分生孢子無色、光滑,單孢,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兩端圓或一端略粗,另一端稍尖,大小為(13±3.5)μm×(3±2)μm;附著孢從菌絲上產生,末端膨大,呈不規則形狀,顏色較深(圖1)。

2.2 致病性測定

經致病性測定發現,在接種3-4 d后,病原菌可使油茶葉片表現發病癥狀,病斑初期呈褐色不規則斑塊,并逐漸擴展,漸變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病斑呈灰色,病斑直徑5-18 mm(圖2-A)。經進一步病原菌分離,獲得與接種菌株一致的分離物,表明分離到的菌株為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

2.3 菌株多基因系統發育分析

5個菌株的編號及每個基因的GenBank登錄號見表2,5個菌株的ITS-CAL-GAPDH序列與GenBank下載的菌株序列的聚類分析結果(圖3)顯示,5個分離菌株與2株C. camelliae聚為一支,自展支持率為95%,能夠與炭疽屬其他種區分開;其它分支中,炭疽菌屬同種菌株也都以非常高的支持率聚為一個進化枝。結合菌株形態特征及多基因系統發育分析,可將分離到的5株病原菌鑒定為山茶刺盤孢C. camelliae。

圖2 山茶刺盤孢(CMHNYC15)接種不同品種油茶葉片上的癥狀

表3 山茶刺盤孢對不同品種油茶葉片的致病性(顯癥時間/d)

2.4 病原菌對不同品種油茶致病性測定

不同品種油茶葉片接種實驗(表3)表明,C. camelliae均可侵染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品種。其中,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及長林190號等品種上的癥狀類似(圖2);廣西紅花、贛無1、贛無16品種葉片上形成的病斑不易擴展,且10 d后病斑明顯比其他品種小。連續觀察發現病菌在不同品種葉片上出現癥狀的時間(3-10 d)不同(表3)。

3 討論

炭疽屬真菌危害全球多種植物,如谷物、蔬菜、水果等,給農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炭疽屬真菌早期主要依據形態特征進行鑒定,可用于鑒定的指標有分生孢子、附著孢的形狀及大小,以及剛毛、分生孢子梗和產孢細胞大小,菌核、后垣孢

子的有無及形態等。Von Arx[25]根據分生孢子的大小來界定種,將750多個種合并為11個種,使得一些種成為復合種或種群(Species group);Damm等[26]將分生孢子梗實際應用于分類中,結合其它形態特征,很好地界定了草生彎孢類該屬真菌,引進了6個新的分類單元。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ITS序列在該屬真菌分子系統學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為很多物種的鑒定和系統進化分析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例如,C. boninense最初基于形態特征被鑒定為C. gloeosporioides,而Moriwaki等[27]利用ITS序列進行系統分析,將其獨立為新的分類單元。然而Avise等[28]指出僅僅依靠ITS序列不能有效地進行種的識別,否則會導致錯誤的結論。此外,Crouch[29]也指出在GenBank所登錄的序列中,約有86%的炭疽屬真菌的ITS序列被錯誤定義。Cai等[30]提出采用多基因序列分析來對炭疽菌進行分子鑒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炭疽屬真菌的鑒定準確率。例如,Crouch[31]運用ITS、Apn2、Mat1/Apn1和Sod2四個基因進行聯合分析,對形態上極難識別的集合種C. gramincola區分開來,恢復C. cereale和C. eleusinsines為合格種,并引入了6個新種;Damm等[26]利用ITS、ACT、TUB2、CHSI、HIS3和GAPDH六個基因序列進行分析,將草本植物上的黑線炭疽菌區分開來,并引入了4個新種。

圖3 依據ITS-CAL-GAPDH 3基因合并序列用N-J法構建炭疽病病原菌系統發育樹

目前已報道能侵染油茶的炭疽病原有膠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果生刺盤孢菌C. fructicola、暹羅刺盤孢菌C. siamense及博寧炭疽菌C. boninense。本研究從湖南、江西及海南3個省市油茶發病葉上分離到5株菌落形態特征一致的菌株,但與上述菌相比,在菌落顏色上,C. gloeosporioides、C. fructicola和C. siamense呈淺灰色至深灰色,C. boninense呈奶白色至橘紅色,而分離到的5株菌株菌落初期呈雪白色,7 d時菌落背面出現黑色素沉積,10 d后菌落漸變為灰白色,整個菌落背面呈黑色;報道的油茶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堆顏色都為橘黃色,分生孢子形態橢圓形或圓柱狀、單胞、無色,菌絲附著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然而本研究分離的5株菌株在PDA上較難培養出分生孢子及附著孢,在SNA上,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兩端圓或一端略粗,另一端稍尖,附著孢形狀不規則,顏色較深。通過形態學觀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將本研究分離到的5株菌株鑒定為山茶刺盤孢C. camelliae。

本研究分離鑒定了一個新的油茶炭疽病病原——C. camelliae,通過研究C. camelliae對不同品種油茶致病性測定,發現C. camelliae對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品種的葉片致病,但出現病斑的時間不同,這可能與油茶品種的抗病性有關。目前國內有關不同油茶品種對炭疽病抗性的研究報道較多,楊光道[32]通過林間調查及室內實驗,發現攸縣油茶、徽州大紅、徽州小紅、舒城大紅4個品種為抗炭疽病品種,并對不同油茶品種抗炭疽病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匡蓉琳等[33]對14個油茶品種進行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接種實驗,發現廣寧紅花油茶、騰沖紅花油茶最為抗病,同時發現不同油茶品種的抗病性與油茶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等生理指標相關;楊華等[34]對廣東省栽培的不同油茶種和品種進行林間調查及室內測定,發現廣寧紅花油茶屬于抗病種類。下一步將從形態結構、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及抗性基因角度研究C. camelliae與不同品種油茶的互作機制,通過研究油茶品種與炭疽菌之間的關系,獲得抗炭疽病優良品種,可為推進油茶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

4 結論

本研究分離純化得到5株可引起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利用形態學觀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將其鑒定為山茶刺盤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同時進行病原對不同油茶品種致病性測定,發現可使湘林1號、湘林69號、湘林89號、贛無1、贛無16、廣西紅花、長林3號、長林4號、長林23號、長林53號、長林148號、長林190號等12個品種的葉片致病,且在不同品種油茶葉片上出現癥狀的時間不同。

[1]闕龍善, 張國武, 杜天真, 等. 中國油茶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戰略探討[J]. 江西科學, 2007, 25(4):505-510.

[2]袁嗣令, 張能唐, 翁月霞, 等.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 1963, 2(3):253-262.

[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主編. 中國森林病害[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84:141-145.

[4]周仲銘. 林木病理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0:117-119.

[5]袁嗣令, 邵力平, 李傳道. 中國喬、灌木病害[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7:42.

[6]楊光道, 束慶龍, 段琳, 等. 主要油茶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04, 31(4):480-483.

[7]段琳, 楊光道, 束慶龍, 等. 油茶果皮顏色對炭疽病的抗性的影響[J]. 經濟林研究, 2005, 2:9-12.

[8] 王軍, 陳紹紅, 黃永芳, 等. 水楊酸誘導油茶抗炭疽病的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 2006, 5:629-632.

[9]沈萬芳. 油茶炭疽病發生與林分和氣候因素的關系及葉片結構抗病機理的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 2008.

[10]楊光道. 油茶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機制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 2009.

[11]劉偉. 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學、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12.

[12]崔之益, 李蕊萍, 胡加新, 等. 油茶炭疽病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技, 2014, 12:141-142.

[13]張海英, 張明會, 劉志恒, 等. 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7, 38(3):317-321.

[14] 任小杰, 梁艷, 陸金萍, 等. 上海地區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J].植物病理學報, 2008, 38(3):325-328.

[15]吳金平, 曾祥國, 宋志紅, 等. 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快速鑒定[J]. 湖北農業科學, 2010, 49(10):2437-2439.

[16]靳寶川, 李興紅, 尚晶晶, 等. 北京地區設施栽培草莓根頸病病原菌的初步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 2011, 41(增刊):119-121.

[17] 韓永超, 向發云, 曾祥國, 等. 草莓根頸腐爛病的病原鑒定[J].中國農業科學, 2014, 1:53-60.

[18] Weir BS, Johnston PR, Damm U. Th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J]. Studies in Mycology, 2012, 73:115-180.

[19]楊友聯. 中國云南、貴州、廣西炭疽菌屬真菌多基因分子系統學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 2010.

[20]李河, 周國英, 徐建平, 等. 一種油茶新炭疽病原的多基因系統發育分析鑒定[J]. 植物保護學報, 2014, 41(5):602-607.

[21]李河, 周國英, 徐建平. 一種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鑒定[J]. 植物保護, 2015, 41(2):92-96.

[22]湯銥泠, 周國英, 李河, 等. 多基因序列鑒定油茶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boninense新種[J]. 熱帶作物學報, 2015, 5:972-977.

[23]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7:249-253.

[24]夏花, 朱宏建, 周倩, 等. 湖南芷江辣椒上一種新炭疽病的病原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 2012, 42(2):120-125.

[25]Arx JA von. Die Arten der Gattung Colletotrichum Cda[J]. Phytopathologische Zeitschrift, 1957, 29:414-468.

[26]Damm U, Woudenberg JHC, Cannon PF, et al. Colletotrichum species with curved conidia from herbaceous hosts[J]. Fungal Diversity, 2009, 39:45-87.

[27]Moriwaki J, Sato T, Tsukiboshi T.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sp. nov. from Japan[J]. Mycoscience, 2003, 44:47-53.

[28]Avise JC, Wollenberg K. Phylogene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J].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997, 94:7748-7755.

[29]Crouch JA, Clarke BB, Hillman BI. What is the value of ITS sequence data in Colletotrichum systematics and species diagnosis?A case study using the falcate-spored graminicolous Colletotrichum group[J]. Mycologia, 2009, 101:648-656.

[30]Cai L, Hyde KD, Taylor PWJ, et al. A polyphasic approach for studying Colletotrichum[J]. Fungal Diversity, 2009, 39:183-204.

[31]Crouch JA, Clarke BB, White JF Jr. , et al.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alcate-spored graminicolous Colletotrichum and a description of six new species from warm season grasses[J]. Mycologia, 2009, 101(5):717-732.

[32] 楊光道. 不同油茶品種抗炭疽病機制及RAPD分析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 2002.

[33]匡蓉琳, 馮皓, 孫思, 等. 油茶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及與生理活動的關系[J]. 中國森林病蟲, 2015, 3:1-4.

[34]楊華, 趙丹陽, 秦長生, 等. 不同油茶種和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觀察[J]. 植物保護, 2015, 2:195-199.

(責任編輯 馬鑫)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Anthracnose Pathogen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and Its Pathogenicity Test on Camellia oleifera

LI Yang1,2LI He1,2ZHOU Guo-ying1,2LIU Jun-ang1,2
(1. Key Laboratory for Non-wood Forest of Culti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2. Huna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rotec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Anthracnose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diseases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China because it infects the leaves,flowers and fruits of C. oleifera,leading to severe defoliation and pre-mature drop of fruits. Pathogens from anthracnose-diseased C. oleifera leaves collected in Hunan,Jiangxi and Hainan provinc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multiple-gene sequences,and pathogenicity test was conducted on various cultivars of C. oleifer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solated pathogens were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which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is pathogen in China. Pathogenicity tests on various cultivars showed that C. camelliae infected the leaves of different C. oleifera cultivars,such as Xianglin-1,Xianglin-69,Xianglin-89,Ganwu-1,Ganwu-16,Guangxi red flower,Changlin-3,Changlin-4,Changlin-23,Changlin-53,Changlin-148,and Changlin-190,however,spot appearances were different on the leaves of different C. oleifera cultivars.

Camellia oleifera;Colletotrichum camelliae;anthracnose;multiple-gene sequences;pathogenicity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6.06.014

2015-07-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170598)

李楊,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病原微生物;E-mail:liyangcsuft@163.com

劉君昂,男,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原微生物;E-mail:92844795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成人亚洲|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日韩欧美中文|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午夜天堂|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天堂区| 黄色网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久久视精品|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www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精品第页| 免费高清毛片| 免费无遮挡AV|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丁香|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一级爆乳无码av|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www网站|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五月激情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在线国产资源|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看片网| 午夜色综合|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狠狠| 婷五月综合| 亚洲一区第一页|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91亚洲影院|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99在线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