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結球甘藍ARC1與Exo70A1編碼區cDNA的克隆及進化分析

2016-06-10 08:38:36楊丹廉小平周燕張賀翠杜丹高啟國任雪松朱利泉
生物技術通報 2016年6期

楊丹 廉小平 周燕 張賀翠 杜丹 高啟國 任雪松 朱利泉

(西南大學 農學部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室,重慶 400715)

結球甘藍ARC1與Exo70A1編碼區cDNA的克隆及進化分析

楊丹 廉小平 周燕 張賀翠 杜丹 高啟國 任雪松 朱利泉

(西南大學 農學部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室,重慶 400715)

在甘藍自交不親和信號傳導過程中,ARC1與Exo70A1的相互作用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為了研究10種自交不親和結球甘藍材料ARC1和Exo70A1的進化關系,對其編碼區cDNA進行了克隆和測序;在此基礎上采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對這10種材料和前人已發表的83條ARC1和73條Exo70A1的相關序列的ARC1-Exo70A1的互作區和非互作區編碼序列進行了變異和進化分析。結果發現:(1)所選育的10種結球甘藍材料的ARC1與Exo70A1的編碼區核酸序列存在平行進化關系,且均聚類于蕓薹屬分支下;(2)ARC1比Exo70A1編碼區序列進化速率快;(3)ARC1和Exo70A1互作編碼區核酸序列存在明顯的協同進化,而ARC1和Exo70A1非互作編碼區核酸序列則在進化上呈現明顯分異;(4)ARC1和Exo70A1互作編碼區cDNA的進化均快于非互作編碼區。

ARC1;Exo70A1;自交不親和;進化關系;協同進化

蕓薹屬植物自交不親和反應(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沿著SCR(S cysteine-rich,S-富含半胱氨酸蛋白[1])→SRK(S receptor kinase,S-受體激酶[2]) → ARC1(armadillo-repeat containing protein1)→Exo70A1→MOD[3]的途徑進行的。SRK作為柱頭S基因,由胞外S結構域、跨膜結構域和激酶結構域的編碼區構成,其同SCR識別的胞外S結構域編碼區變異性較大[4-6],而SRK蛋白完整的胞外域包括B-Lection結構域,SLG結構域,PAN-APPLE結構域。在SI反應途徑中,ARC1與Exo70A1的相互作用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研究表明,ARC1的C端含有一個由6-7個臂重復區組成的ARM功能域,N端含有一個UND功能域,中間有一個U-box功能域[7]。ARC1的C端結構域是與SRK激酶域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7],而U-box保守結構域是70多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UFD2(泛素融合蛋白質),其主要作為泛素連接酶-E3起作用,在泛素化系統中特異性識別底物蛋白質[8]。Exo70A1是SI信號傳導途徑中ARC1的下游底物,是Samuel等[9]運用酵母雙雜交文庫篩選技術從甘藍型油菜的柱頭細胞中分離出的一種新型SI信號傳導元件。Exo70A1蛋白的C端含有一個典型的Exo70結構域[10]。油菜的Exo70A1基因含有12個外顯子及11個內含子,研究表明Exo70Al可能是促進花粉水合、萌發及花粉管生長的親和因子,在SI反應途徑中被ARC1參與的泛素/26S蛋白酶體途徑降解,從而導致柱頭對自花花粉的拒絕[11]。

Stone等的研究表明[7],在ARC1和Exo70A1發生互作時,ARC1蛋白質N端的U-box是不可缺少的結構域;而楊佳等[11]的研究進一步表明羽衣甘藍ARC1與Exo70A1相互作用區段是ARC1的N端(UND區段)和Exo70A1的N端(此蛋白質的1-270個氨基酸)。而目前根據S位點基因序列構建基因樹做進化分析的文章也日益增多[12-14]。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以高度自交不親和的結球甘藍為研究對象,并利用其編碼區序列分別對ARC1-Exo70A1互作區和非互作區編碼DNA進行進化分析,以期為選育的甘藍自交不親和材料在整個植物中初步建立起進化位置和進化關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近年來選育的高度自交不親和結球甘藍(表1),由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蔬菜實驗室提供;大腸桿菌感受態DH5α、EasyPfu Taq DNA polymerase、膠回收試劑盒和TranScript First-str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Mark III( 目 錄 號:MD103) 購 自 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T4 DNA 連接酶、pMDTM19-T Vector、Sac I與Sma I購自TaKaRa大連公司;RNA提取試劑盒RNAprep Pure Plant Kit(目錄號:DP432)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其他常規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引物合成與序列測定由北京華大基因公司完成。

表1 甘藍材料及其親和指數

1.2 方法

1.2.1 結 球 甘 藍 ARC1與 Exo70A1 CDS(Coding sequence,編碼區序列)的克隆及測序 運用Primer Premier 6.0軟件,依照Genbank中ARC1和Exo70A1已有的序列分別設計結球甘藍ARC1引物和Exo-70A1引物。所選擇的ARC1上游引物是(F-primer)5'-CCGGAATTCCCGATGGCCACTGATTCAGCAATGT TCGCAT-3',下游引物是(L-primer)5'-ACGCGTCG ACGTTATCTCTGTGTTTTCTGGTCGCAC-3';Exo70A1上游引物是(F-primer)5'-GGGAACATATGTACATG GCCGTCGATAGCGGAAT-3',下游引物是(L-primer)5'-ACGCGTCGACCTTTACCGTCGTGGTTCATTCATAG ACT-3'。

收集開花前1 d結球甘藍花蕾的雌蕊,提取總RNA。以TranScript First-str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反轉錄合成進cDNA第一鏈;再選用引物對,以所得cDNA為模板,對應的擴增ARC1和Exo70A1基因。擴增體系均為50 μL:模板4 μL,2 mmol/L dNTPs 5 μL,上下游引物各2 μL,10×Easypruf Buffer 5 μL,ddH2O 31 μL,TransTaq酶 1 μL。PCR擴增程序參數為:94℃預變性2 min;94℃預變性30 s,退火30 s,72℃延伸90 s,35個循環;于72℃反應5 min后再4℃ 5 min,反應終止(T:ARC1為60℃,Exo70A1為62℃),反應結束后,置于4℃冰箱。PCR產物經1%(W/V)瓊脂糖凝膠電泳,凝膠成像儀拍照,切膠,試劑盒回收純化產物。膠回收產物(ARC1、Exo70A1)分別進行TA克隆,連接到pMDTM19-T載體;重組載體轉化感受態細胞DH5α,LB固體培養基培養過夜,藍白斑篩選陽性克隆子,挑取陽性克隆并經PCR鑒定后,分別抽提質粒pMDTM19-T-ARC1、pMDTM19-T-Exo70A1,抽提質粒送北京華大科技公司測序。將測序的結果進行拼接獲取結球甘藍材料的序列。

1.2.2 ARC1-Exo70A1互作區與非互作區編碼DNA的確定 不包括U-box區域的N端編碼序列(UND結構域)是ARC1-Exo70A1的互作編碼區段[8,10,11]。結合NCBI在線網站查詢序列的結構域,利用MEGA5.05軟件對ARC1序列和Exo70A1序列進行剪切,分別保留所需的互作編碼區和非互作編碼區于本地文件夾中。

1.2.3 結球甘藍ARC1和Exo70A1序列生物信息學分析 利用CLUATAL-W,Vector NTI Advance 10 進行多重序列比對分析;dnasp5軟件進行序列多態性分析。采用MEGA5.05構建N-J模型進化樹,僅在構建進化樹時將the bootstrap probabilities此項參數修改為1 000,其他步驟均采用默認設置。

1.2.4 ARC1和Exo70A1相似序列的獲取 NCBI及Brassica Database(http://brassicadb.org/)等網站分別獲取與結球甘藍ARC1和Exo70A1核酸或氨基酸序列相似性(Similarity)大于70%的ARC1(表2),Exo70A1核酸序列(表3)。結球甘藍所得材料序列命名為序列名稱加基因名,如E1-ARC1,E1-Exo70A1。對于同一種屬的不同序列在名稱后加上大寫字母A,B,C等加以區分,如序列1命名1Arabidopsis thaliana A,簡稱為1At-A。根據聚類情況來反映樹的可信度。

2 結果

2.1 結球甘藍ARC1與Exo70A1編碼區DNA的克隆、測序及序列分析

提取RNA后,經反轉錄后獲得10種材料的cDNA。以cDNA為模板,分別擴增獲得相應10種材料的ARC1和Exo70A1的CDS(圖1);分別連接到pMDTM19-T載體進行測序,拼接后獲得所需序列數據,經過Vector NTI分析可知,ARC1均為1 992 bp和 Exo70A1均為1 918 bp,與圖1中電泳結果條帶約在2 000 bp處相符。

圖1 ARC1和Exo70A1基因PCR電泳圖

10種材料的ARC1核酸序列相似度均高達97%以上,存在84個差異位點,氨基酸差異位點37個,且多為同義突變;10種材料的Exo70A1核酸序列相似度則均高于98%,有62個差異位點,氨基酸差異位點為23,也多為同義突變。圖2為ARC1與Exo70A1編碼區核酸序列與氨基酸序列局部比對圖(此部分為該序列差異位點最多的100 bp堿基區段),可以看出ARC1的核酸序列變異位點更多。綜上說明在自交不親和的結球甘藍中ARC1和Exo70A1序列高度相似,且Exo70A1比ARC1更為保守。

在線網站共收集獲得現有的83條ARC1和73

條Exo70A1本身及類似序列(表2,表3)。ARC1序列來自21個不同種屬,如蕓薹屬,擬南芥等;而Exo70A1則來自24個不同種屬。兩種基因的序列均可分為3大類:單子葉(水稻、小麥和玉米等),雙子葉植物(甘藍、白菜、擬南芥和大豆等)和低等植物(小立碗蘚和江南卷柏),但是未收集到江南卷柏的Exo701序列。序列比對結果表明:83條ARC1核酸序列相似度在41%-100%之間,存在677個差異位點;73條Exo70A1核酸序列相似度在43%-100%之間且大部分高于ARC1的相似度,有529個差異位點。

表2 ARC1序列GI號

表3 Exo70A1序列ACCESSION號

圖2 局部序列比對圖

2.2 ARC1-Exo70A1互作、非互作編碼區DNA的確定

在所獲得的73條Exo70A1的CDS序列中,其C-端均含有一個保守的Exo70結構域。由文獻[11]可知:用ARC1 N端的UND功能域與Exo70A1的1-85氨基酸或1-270氨基酸互作均可激活報告基因,但與1-270氨基酸互作時其相互作用強度更大。據此認為所獲得的Exo70A1序列CDS的前840 bp為 Exo70A1蛋白與ARC1蛋白的主要互作編碼區。此外根據楊紅等[5]研究結果可知:RING-finger type結構與U-box蛋白質相似,所以認為其RING-finger結構域功能類似于U-box結構域;在NCBI網站預測結球甘藍ARC1結構域,可知其存在U-box結構域,且位于844-1 041 bp。

綜上可知ARC1-Exo70A1的互作區段(圖3),對序列進行剪切。ARC1以U-box保守域的第一個上游核苷酸為剪切點,對于無U-box的序列以RING-finger結構域(表2中編號為43、45、47、48、52、53、58和61)的第一個上游核苷酸為剪切點,獲得93條互作區和非互作區ARC1序列;Exo70A1以序列840 bp處為剪切點,得到83條互作區和81條非互作區Exo70A1序列(其中編號為42和65的序列,因其非互作區不完整未使用)。

2.3 蕓薹屬與擬南芥屬序列的相對進化速率分析

10種材料結球甘藍序列相似性極高,利用其共有序列(命名為ARC1-C、Exo70A-C)進行相關分析。蕓薹屬及擬南芥屬序列進行多態性分析的結果,如表4和5所示。

非同義突變率(Ka)與同義突變率(Ks)的比值是選擇效應和選擇方向的代表[16]。Ka/Ks大于1則說明基因受到正向選擇影響,為快速進化基因;Ka/Ks等于1則說明同義突變與非同義突變頻率相同,未受到選擇的影響;Ka/Ks小于1則說明基因受負向選擇影響,為相對保守基因。蕓薹屬與擬南芥屬的ARC1和Exo70A1序列的Ka與Ks及其比值均小于1(表4和表5),說明在蕓薹屬與擬南芥屬中,ARC1與Exo70A1這兩個基因都受負向選擇影響,是相對保守的基因。

表4 ARC1多態性分析

表5 Exo7A1多態性分析

比較不同物種同源或同類大分子的一級結構可以得出其相對進化速率[17],其公式為:

其中,K代表相對進化速率,2t代表進化時間,d代表替換的大分子數,N代表總的大分子數。

運用同義替換率估算分歧時間。序列間的同義突變(Ks)率如表4和5所示,且已知蕓薹屬與擬南芥的分歧發生在200萬年前(million years ago,MYA)[18],根據上述公式可以得出K值:ARC1中Bo與At的同義突變率為1.478 7,得出KARC1為0.037 0[12],同理可知KExo70A1為0.008 8,說明ARC1的相對進化速率比Exo70A1快,其保守性要低。而根據編碼區內的互作區與非互作區不同區段序列的同義突變率可知,KARC1互作為0.043 1、KARC1非互作為0.031 1、KExo70A1互作為0.011 4、KExo70A1非互作為0.000 7;說明在ARC1-Exo70A1互作中,核酸序列互作區的進化速率比非互作區要快。

圖4 互作區ARC1的進化樹

2.4 10種材料的ARC1與Exo70A1的平行進化關系進化樹圖4-圖7中大部分同一種屬的序列位置均較近,說明此進化樹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個別同一種屬的序列分布在不同位置,,這可能是因為基因分化先于了物種分化。

2.4.1 ARC1-Exo70A1互作編碼區DNA的進化分析 互作編碼區ARC1進化樹(圖4-A)中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均分為不同分支,而小立碗蘚和江南卷柏這兩個低等植物序列則在雙子葉部分獨立于一個分支下,說明ARC1的N端在進化過程中在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中已經發生了分化。結球甘藍序列與羽衣甘藍序列3聚類于同一樹枝下,說明其親緣關系很近。

Exo70A1互作區進化樹(圖5-A)的分支較短、大部分聚類到一處,說明Exo70A1保守性較高。該進化樹可大體分為3大部分:上部的雙子葉分支,中間的單子葉分支,下部的雙子葉分支。結球甘藍序列與甘藍型油菜序列9聚類到蕓薹屬的這一樹枝下,與實際情況植物分類相符合。從進化樹的分支情況可以看到蕓薹屬分支與擬南芥屬分支位置臨近,說明蕓薹屬與擬南芥屬的Exo70A1的N端在進化中是很保守的,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序列66即小立碗蘚這一低等植物聚類于雙子葉富集區。總體上來說Exo70A1在蕓薹屬植物的種間及屬間高度保守。

圖5 互作區Exo70A1的進化樹

根據ARC1互作區蕓薹屬部分放大圖(圖4-B)可知:蕓薹屬序列均聚類到同一樹枝下,說明蕓薹屬中ARC1的N-端保守性較好;擬南芥靠近,說明與擬南芥屬的親緣關系較為接近;蕓薹屬序列分為3部分,其中結球甘藍測序序列也分為3部分,但未發現其分支情況與親和指數之間的相關性。而觀察Exo70A1互作區的蕓薹屬部分(圖5-B)可發現:序列9甘藍型油菜與其他結球甘藍序列聚類在一起,這與ARC1互作區的分支情況存在差異;材料278,E1與序列7羽衣甘藍的親緣關系更近,并與其他結球甘藍材料聚類于不同分支下。

比較ARC1與Exo70A1互作編碼區DNA的進化樹,可發現3個主要的共同點:第一,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序列均分別聚類于不同分支之下,說明ARC1與Exo70A1的互作編碼區DNA均在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之間已經發生了分化;第二,蕓薹屬與擬南芥屬的序列位置都十分靠近,說明ARC1與Exo70A1的互作編碼區DNA在進化過程中至今仍然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第三,蕓薹屬序列分支情況類似;第四,低等植物序列均聚類于雙子葉富集區。綜上說明ARC1與Exo70A1的互作區存在協同進化。

2.4.2 ARC1-Exo70A1非互作編碼區DNA的進化分析 在ARC1與Exo70A1非互作編碼區進化樹(圖6、圖7)中,不論ARC1還是Exo70A1,蕓薹屬的非互作編碼區序列都在同一分支下;非互作區進化樹中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也分別聚類于不同分支下,這與互作區進化樹情況相同。

ARC1非互作編碼區構建的進化樹中(圖6):與蕓薹屬親緣關系最近的是擬南芥(Arabidopsis),而大部分同一亞種的序列均聚類在同一分支下,表現出相同的亞種間同源性更高的情況;其蕓薹屬序列的分支情況與互作區部分相一致,而低等植物的序列則獨立于一個分支下,說明ARC1非互作區序列差異性更大;分支長度短于互作區,即進化速率慢。Exo70A1非互作編碼區構建的進化樹中(圖7):整體分支情況類似于互作區;分支長度也短于互作區;蕓薹屬序列未出現亞枝,說明其保守性非常好。

非互作區進化樹表明:蕓薹屬序列分支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進化速率均低于互作區,與2.3中結果一致;低等植物的分支存在差異性。以上分析說明ARC1-Exo70A1互作中非互作區的DNA編碼序列比互作區比較而言更為保守。

圖6 ARC1非互作區進化樹

3 討論

本研究以自交不親和結球甘藍為研究材料,結合生物信息分析發現,結球甘藍ARC1與其他蕓薹屬ARC1序列相似性極高;結球甘藍Exo70A1與蕓薹屬Exo70A1序列也存在很高相似性及類似的結構域,由此可知結球甘藍存在ARC1和Exo70A1的同源序列。

圖7 Exo70A1非互作區進化樹

所選用的10種結球甘藍的親和指數在0-1.28之間,其ARC1和Exo70A1的核酸序列無明顯差異存在,親緣關系很近。說明在高度自交不親和系的材料中ARC1和Exo70A1序列的保守性較好,具有保守的功能來維持自交不親和信號通路。因此,在實際SI系選育過程中,對于親和指數略高于1的品系不應立即舍棄,可多觀察幾代自交不親和情況后再決定是否保留該品系。與蕓薹屬親緣關系較近的擬南芥屬中,擬南芥A. thaliana生態型均為自交親和型,而琴葉擬南芥A. lyrata卻有天然的自交不親和型[20];但是在本文進化分析中發現ARC1和Exo70A1在蕓薹屬和擬南芥屬中卻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和較高的相似度,但與禾本科等單子葉植物則進化差異較大,考慮到自交不親和機制出現在20 MYA之后,故可以推則ARC1在不同生態型擬南芥中對SI的貢獻不同,ARC1在擬南芥A. thaliana中較完整,在擬南芥A. lyrata中則變異加大。在禾本科等單子葉植物中則變異更大,可能承擔著其他功能。因此,所選育甘藍品系的親和指數高低可能反映著ARC1參與SI反應的強弱程度,而Exo70A1似乎沒有這些差異。

本研究所用材料是經過多代人工選育所得,10個品種的不結球甘藍因受人為因素控制,導致其變異趨同,如體現在10種材料的ARC1和Exo70A1的基因編碼序列具有極高的相似度,說明在同一選擇壓下基因的變異及進化會向著類似的方向進行。在Vekemans等[14]文獻中曾提到在環境條件的限制下,人工選育SI系,可能導致其自交親和性的加強。如干旱等不利條件或有利于其向SC系過渡,而順境中SI雜種優勢可大大抵消其向SC系的轉變。在逆境條件下,人工選育的SI系其S位點多態性偏少,這可能是材料更為集中,基因差異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人工選育SI系過程中應該盡量保持良好環境,在獲得SI系純種的基礎上盡量減少自交次數。本研究所用材料雖是不同來源的親本,但其選擇范圍、選育條件等都可能在所測定的序列中起到了選擇作用,從而被固定為某種變異序列,導致10種自交不親和結球甘藍其ARC1和Exo70A1序列相似度高,存在平行進化關系,均聚類于蕓薹屬分支下。這說明短時期的逆境選育并未造成ARC1和Exo70A1編碼區DNA序列的改變,因此這種轉向是生理性的。但是選育自交不親和系最好在順境條件下進行,因為只有在順境條件下,SI所表現的異交優勢,才不會被逆境掩蓋,自交不親和性也才能得以延續下去,也才具有選育SI系的遺傳和生理基礎。

ARC1和Exo70A1互作編碼區存在協同進化與其功能相適應。本研究認為ARC1與Exo70A1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可能促成了ARC1-Exo70A1互作編碼區DNA的協同進化,即二者在進化過程中相互影響,從而具有相類似的進化方向。說明由于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不變的構象,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序列的變異程度,也就是說,當一方發生改變時,另一方也相應會發生改變,這樣才能保持蛋白質之間仍舊存在互作所需的構象,最終形成協同進化這一趨勢。這與Goh等[21,22]提出的互作蛋白質通常有相似的進化關系且表現為互作區域有相似的進化樹這一觀點相切合。此外,根據相對進化速率分析得知ARC1比Exo701的進化速度快,這與進化樹分析結果相一致,說明ARC1基因的變化性更大,其在植物中可能具有多樣性的功能。

ARC1-Exo70A1互作編碼區的變異速率比非互作編碼區更快。首先,在上游的SCR-SRK互作中,SRK的胞外域(S domain)起了主要作用[4-6],然而S domain卻具有多態性,其氨基酸序列表現出一定的差異[12]。根據Kitashiba的文章[23],可知不同胞外結構域的SRK屬于不同S單倍型,且S單倍型的分化先于物種分化,那么SRK胞外結構域與SCR的進化都應受到單倍型約束,其分化也應該先于物種分化;對于上游的蛋白質而言,其可變性雖然較大,但還存在其他機制來保證反應的進行,如SLG(S-glycoprotein,S-糖蛋白[24])與同一單倍型SRK的S domain存在90%的氨基酸相似性[23],它與SRK之間可能存在一個機制以保證SI反應的發生。其次,在SRK-ARC1互作中ARC1的臂重復(ARM)區域(與Exo70A1的非互作區)是互作區,由本研究結果可知這個區段進化較慢,說明在SI途徑中SRKARC1互作占了比較重要的位置,需要較為保守的結構域來維持反應的進行。最后,在下游互作蛋白ARC1-Exo70A1中互作區段序列也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說明其可能只是SI下游反應的一個分支,或存在其他機制來保障SI反應的順利進行,而在楊佳等[10]的文章中提到破壞ARC1-Exo70A1途徑并不能完全打破SI,認為SI信號網絡可能存在其他的分支。此外,Exo70A1的Exo結構域(與ARCI的非互作區)其進化慢,可能是與其他蛋白質互作的區段,猜測其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已經明確在酵母中Exo70結構域能夠通過與Rho3 GTPase發生相互作用,來介導細胞的極性運輸[25]。Vekemans等[14]認為SI向SC的過渡是由許多獨立事件造成的,那么這些變異可能是分布于SI途經中SCR、SRK、ARC1等相關蛋白的。短期內,這些變異應該是體現為隨機的序列變異,結合本研究,可知這些變異可能更加顯著地積累于重要蛋白的互作區核酸序列。

本研究分析了SI信號傳導途徑中蛋白質ARC1和Exo-70A1,如果加入其他相關的互作蛋白進行分析,或許能發現SI途徑相關蛋白質編碼DNA的進化規律,以期為其功能研究及SI信號傳導途徑研究提供參考。而目前已經有許多軟件可以通過分子測年的方法來構建系統發生樹的時序圖,那么下一步通過構建時序圖便可獲得節點分歧時間,進而得到序列在各種物種中的相對進化速率,從而定量的分析不同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等)的進化速率[19],來說明SI途徑相關大分子在不同選擇壓力下的進化快慢,為SI的相關進化研究提供新的內容。

4 結論

10種結球甘藍自交不親和材料之間存在平行進化關系;ARC1和Exo70A1在蕓薹屬和擬南芥屬中是相對較保守基因;在整個植物中ARC1和Exo70A1互作編碼區存在協同進化,但變異速率卻比非互作編碼區快。

[1]Schopfer CR, Nasrallah ME, Nasrallah JB. The male determinant of self-incompatibility in Brassica[J]. Science, 1999, 286(5445):1697-1700.

[2]Stein JC, Howler B, Boyes DC,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of a putative receptor protein kinase gene encoded at the self-incompatibility locus of Brassica oleracea[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1, 88(19):8816-8820.

[3]吳志剛. 甘藍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MOD的克隆及其與ARC1的FISH定位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 2011.

[4]Shimosato H, Yokota NH, Iwan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11/SCR high-affinity binding site involved in self/nonself recognition in Brassica self-incompatibility[J]. Plant Cell, 2007, 19(1):107-117.

[5]楊紅, 朱利泉, 張賀翠, 等. 利用酵母雙雜交系統鑒定甘藍SCR與SRK胞外域片段間的相互作用[J]. 中國農業科學, 2011, 44(9):1953-1962.

[6]Tantikanjana T, Nasrallah ME, Nasrallah JB. Complex networks of self-incompatibility signaling in the Brassicaceae[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10, 13(5):520-526.

[7]Stone SL, Erson EM, Mullen RT, et al. ARC1 is an E3 ubiquitin ligase and promotes the ubiquitination of proteins during the rejection of self-incompatible Brassica pollen[J]. Plant Cell, 2003, 15(4):885-898.

[8]楊昆, 張賀翠, Richard C, 等. 甘藍自交不親和信號轉導元件ARC1與Exo70A1的相互作用[J]. 作物學報, 2011, 37(12):2136-2144.

[9]Samuel MA, Chong YT, Haasen KE, et al. Cellular pathways regulating responses to compatible and self-incompatible pollen in Brassica and Arabidopsis stigmas intersect at Exo70A1, a putative component of the exocyst complex[J]. Plant Cell, 2009, 21(7):2655-2671.

[10]楊佳, 李玉花, 藍興國. 蕓苔屬植物自交不親和性S-受體激酶的內吞作用及信號傳遞網絡[J]. 植物生理學報, 2012, 48(3):211-216.

[11]楊佳. 羽衣甘藍ARC1相互作用蛋白及授粉過程中差異表達蛋白的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 2012.

[12]Ryuichi I, Takeshi N.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rassiceae based o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S-locus related gene, SLR1[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2, 105(8):1159-1165.

[13]Edh K, Widén B, Ceplitis A.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locus haplotypes in the Brassicaceae family[J]. Genetics, 2009, 181(7):977-984.

[14]Vekemans X, Poux C, Goubet PM, et al. The evolution of selfing from outcrossing ancestors in Brassicaceae: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variation at the S-locus?[J]. Evol Biol, 2014, 27(7):1372-1385.

[15] 張桂玲. 甘藍自交不親和性快速鑒定方法的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 2003.

[16]Nielsen R.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natural selection[J].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2005, 39:197-218.

[17]張昀. 生物進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207.

[18]Koch M, Haubold B, Mitchell-Olds T. Molecular systematic of the Brassicaceae:evidence from coding plastidic MatK and nuclear Chs sequences[J]. Am J Bot, 2001, 88(3):534-544.

[19] 黃原. 分子系統發生學(第1版)[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1-21.

[20]郝艾馨, 藍興國, 王宇, 等. SRK-SCR轉基因擬南芥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進展[J]. 植物生理學報, 2013, 11:1113-1120.

[21]Goh CS, Bogan AA, Joachimiak M, et al. Co-evolution of proteins with their interaction partners[J]. Mol Biol, 2000, 299(2):283-293.

[22]Goh CS, Cohen FE. Co-evolutionary analysis reveals insights into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J]. Mol Biol, 2002, 1:177-192.

[23]Kitashiba H, Nasrallah JB. Self-incompatibility in Brassicaceae crops:lessons for interspecific incompatibility[J]. Breed Sci, 2014, 64(1):23-37.

[24]Watanabe M, Takasaki T, Toriyama K, et al. A high degree of homology exists between the protein encoded by SLG and the S receptor domain encoded by SRK in self-incompatible Brassica campestris L.[J]. Plant Cell Physiol, 1994, 8:1221-1229.

[25]Robinson NG, Guo L, Imai J, et al. Rho3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hich regulates the actin cytoskeleton and exocytosis, is a GTPase which interacts with Myo2 and Exo70[J]. Mol Cell Biol, 1999, 19(5):3580-3587.

(責任編輯 李楠)

Cloning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DNA Sequences Coding for ARC1 and Exo70A1 in Brassica oleraces var. capitata L.

YANG Dan LIAN Xiao-ping ZHOU Yan ZHANG He-cui DU Dan GAO Qi-guo REN Xue-song ZHU Li-quan
( Laboratory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Interaction between ARC1 and Exo70A1 in Brassica is a key point of self-incompatibility(SI)signal transduc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ARC1 and Exo70A1 from 10 cultivars of SI head cabbage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e successfully cloned and sequenced cDNAs of ARC1 and Exo70A1. Furthermore,by bioinformatics,we had mutatio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ose coding region sequences,including interaction region and non-interaction regions of ARC1-Exo70A1 from the 10 cabbages and prior published 83 ARC1 and 73 Exo70A1 sequenc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The cod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of ARC1 and Exo70A1 from the 10 cabbage materials presented parallel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and belonged to the Brassica branch. 2)The evolution rate of coding sequence of ARC1 was faster than Exo70A1. 3)The interaction coding region of ARC1-Exo70A1 was obviously in the progress of co-evolution,while the non-interaction coding area of ARC1-Exo70A1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rate in evolution. 4)The evolutionary rate of interaction coding area was faster than non-interaction coding region.

ARC1;Exo70A1;self-incompatibility;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co-evolution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6.06.012

2015-10-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572127),重慶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cstc2012jjB80010)

楊丹,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作物育種;E-mail:yangdan042561@163.com

朱利泉,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學;E-mail:zhuliquan@swu.edu.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在线丝袜|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欧亚日韩Av| 91九色视频网| 麻豆a级片|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免费|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中文字幕1区2区|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在线国产|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午夜福利网址|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乱伦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亚洲三级影院|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1024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操|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亚洲天堂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亚洲综合片|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观看| 夜夜操天天摸|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一| 亚洲一区色|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