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波



唐以前的越窯可謂一花獨放,同樣生產(chǎn)青瓷的甌窯、婺州窯等窯場,無論是產(chǎn)品質量、還是燒造規(guī)模,都無法望越窯之項背。到唐代,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鶴壁窯,山西的交城窯、平定窯、渾源窯等均燒制白瓷,從而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地區(qū)仍以使用青瓷為主。唐代南方燒造青瓷的窯口也大量增加,越窯青瓷因其瓷釉“類玉”、“類冰”,在當時備受世人喜愛而被評為天下第一。五代時,更因吳越國對其大力扶持而達到全盛。越窯青瓷極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
越窯青瓷品類繁多,功用豐富,有飲食器、文房用具、照明具、衛(wèi)生用具、寢具、樂器、盛貯器等,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幾乎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碗是越窯中最常見的器物, 幾乎各個越窯窯場都有燒造,且數(shù)量巨大。漢六朝碗的樣式大同小異,多為斂口、弧腹、平底內凹。到東晉南朝,器腹加深,還出現(xiàn)圓餅形的假圈足。到唐代,器型有較大的變化。初唐時常見折腹碗,到中唐,還出現(xiàn)了玉壁底碗。到唐晚期,出現(xiàn)了各種花口碗,有呈荷葉形、海棠形、葵瓣形。晚唐時,碗的圈足開始外撇, 器型更加美觀。
罐是僅次于碗的常見器物。造型多為直口、弧腹、平底微內凹,肩置雙耳或四耳。有一類雙唇罐,又名泡菜壇,其造型為雙口、束頸、弧腹、平底,雙唇間灌滿水,上面再覆以蓋,罐內外空氣隔絕,貯存在罐內的食物就不易變質。有的罐器壁鏤有一個個圓孔,稱鏤空罐。東晉南朝時的罐,形體高大,器腹加深。唐代的罐式樣與漢六朝有些類似,口沿多作翻口或侈口。北宋時期的罐,形體較矮小,多為斂口、圓鼓腹、圈足,器身刻劃各種花卉紋。
盤是盛放食物的用具,多為敞口、斜直腹、大平底。三國、西晉時有一種耳杯與盤粘連在一起的明器,盤上面一般托一只或二只耳杯,有的還有勺。唐宋時有花口盤、委角方盤。委角方盤呈方形,四角弧形,造型獨特美觀。北宋時的盤主要有撇足與臥足兩種,普遍采用刻劃花裝飾。
缽是一種常見的盛放食物的用具。在東漢至北宋都有燒制。漢六朝缽的形狀與大碗相似,只是腹較碗深,底比碗寬。唐宋時的缽造型有較大變化,常見的形狀一般為斂口、上腹鼓、下腹弧收、平底,口大底小。
水井是東漢、三國、兩晉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明器。浙江省奉化市東漢熹平四年(175)墓中曾出土過一件十分精美的越窯青瓷井(圖1),井為寬平沿、短直口、斜肩、平底。肩與上腹部堆貼繩索紋,每條繩索的交叉點均作結頭狀。杭州市蕭山區(qū)東晉永昌元年(322)墓也曾出土一件越窯青瓷井,其造型為斂口、平唇、折肩、直腹、平底。口唇和肩部飾斜方格紋,肩部堆貼繩索紋,等距離飾三乳釘。
筆筒器身為直筒形,平底,有的口微向外侈,多見于三國至南朝墓葬中。
鍾(圖2)是仿照青銅器的樣式,燒造時代為東漢、三國。盤口、平唇、長頸、扁圓腹、高圈足外撇,肩置雙耳,常飾有弦紋、水波紋,用來盛水或貯酒。
灶有二類,一類呈船形,寬大一面鏤空作火門,灶面開二孔,上置釜、甑。一類呈三角形,灶尾上翹作煙囪狀(圖3)。
耳杯也稱“觴”、“羽觴”,是飲酒器具,東漢至東晉時較為常見,器口呈橢圓形,向下弧收至底,兩側附新月形耳。東漢的越窯青瓷耳杯,是仿照漆杯的形式而制,漆耳杯常用隸書書“酒杯”、“君幸酒”、“君宜酒”字樣。三國、西晉時的耳杯腹較淺(圖4),東晉時耳杯兩端微向上翹。
五聯(lián)罐也稱五管瓶,是東漢常見器物,三國、西晉時的堆塑罐即由五管瓶演變而來。全器呈葫蘆形,最上面是五個罌形管,中管略粗而高,在束腰處常堆塑熊、猴、爬蟲等動物,弧腹、平底。
虎子是溺器,由戰(zhàn)國、西漢的青銅、漆虎子演變而來。東漢、三國的虎子呈蠶繭形,器身呈橫臥的直筒狀,前端為突出微向上翹的圓口,有的口部左側飾虎首,背安提梁。西晉以后虎子形狀多為圓球腹,圓筒形口向上翹(圖5),平底,口、肩部安一圓條形把,至隋唐,虎子這種器物基本消失。
洗是盥洗用具,功用近似現(xiàn)在的臉盆,仿照青銅洗而作,是漢六朝越窯窯址、墓葬中常見的器物。寬沿,沿面微向內折,上腹較直,下腹向內弧收,平底。隋唐以后,這種器物幾乎絕跡。
罌俗稱盤口壺,因其口沿似盤而得名,是一種盛水或貯酒的器物,東漢時的罌多為盤口、寬唇、鼓腹、平底。三國時的罌盤口和底都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東晉后盤口加大,頸增高,腹部修長。隋代,罌的形狀如橄欖,唐代的罌則顯得矮胖,稍后則演變成糧罌瓶,盛貯糧食用。
雞首壺出現(xiàn)于三國末年西晉早期。早期的雞首壺器型較小,在肩部一面貼雞頭,另一面貼雞尾。東晉時,器身變高變大,雞頸變長,在雞頭另一側安一圓條形柄(圖6)。到南朝,柄首飾龍頭,俗稱龍柄雞首壺。隋代的雞首壺,深盤口向外撇,餅形底。唐代早期各地尚有越窯雞首壺出土,以后注子出現(xiàn),代替雞首壺。
水丞也稱水盂,屬文房用具,磨墨時用來添水。器型為斂口、扁圓腹。有的還做成兔形、蛙形,以三國、西晉時最為優(yōu)美(圖7),頭較大,造型逼真,至東晉、南朝,頭變小,造型呆板。隋唐以后水丞大多沒有動物裝飾,唐朝的水丞多為矮直口、圓唇,腹部飾凹直線,平底,也有的腹壁飾凸棱,至器底收折成足。
硯屬文房用具。漢代《釋名》中有“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硯,石滑也”。早期的硯,多用石料制作,漢代出現(xiàn)陶硯,三國以后,江南一帶盛行瓷硯。硯面圓形,外面圍以矮子口,硯面無釉,便于磨墨,下安足,多為馬蹄形,也有做成熊形的,少量的還帶器蓋。硯多為三足、四足(圖8),后期的硯也有多足的。唐宋時期,隨著端硯的普遍使用,瓷硯數(shù)量減少。
唾壺是衛(wèi)生器具,燒造時間較長。唐以前的唾壺基本上為盤口、細頸、弧腹,到南朝腹扁而下垂(圖9),圈足多為假圈足。唐代的唾壺多為敞口,唾面很大,頸短而細,腹部微鼓,小于唾面。
熏爐又稱“香熏”“香爐”,始見于東周,早先多為青銅所制。漢代至北宋越窯存續(xù)期間皆有燒造。漢晉時的越窯青瓷熏爐大多造型簡單,通常由刻有若干個出煙孔的圓形爐身和承柱、承盤組成(圖10)。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熏爐最為精致,不但形體高大,還加飾褐彩,制作精細美觀。
(作者工作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越窯青瓷發(fā)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