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紅9軍政治委員;犧牲年齡:23歲
紅軍長征途中,先后有10多萬優秀的紅軍兒女將鮮血灑遍漫漫征途,將忠骨掩埋在萬水千山。縱觀紅軍長征史,征途中犧牲的最年輕的軍級指揮員當屬紅四方面軍的紅9軍政委陳海松。犧牲時,他只有23歲。
英雄出少年
1914年2月13日,陳海松出生在湖北省大悟縣李陳洼的一個農民家庭。1927年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革命烈火在大別山區熊熊燃燒。兩年后,當地的貧苦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農民協會和赤衛隊,向地主豪紳開展斗爭。
1930年春,16歲的陳海松擔任兒童團大隊長。他帶兒童團執行任務時,一有機會就向區鄉蘇維埃干部詢問他弄不明白的問題。7月的一天,一支紅軍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大路由南往北開過來。陳海松心花怒放,將鋤頭一丟就跟著紅軍跑了。
陳海松參加的隊伍是徐向前領導的主力紅軍,營長余天云見陳海松聰明伶俐,便讓他給自己當勤務員。他到部隊不久,便加入青年團。1931年春,陳海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2年秋,在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向陜南、川北轉移的路上,陳海松任36團特務連指導員。1933年初,他調任機槍連指導員。
陳海松記憶力好,到機槍連報到沒幾天,他就把全連干部戰士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點名時不用花名冊。給連隊上政治課,他只要把材料看一遍,也不用提綱就能滔滔不絕地講起來,而且結合實際、條理清晰,深受戰士們喜愛。
就在這時,張國燾在紅軍中大搞“肅反”。“肅反”開始時,陳海松升任3營政委。不久6團政委被抓,他又升任團政委。幾天以后.團政治處主任被抓,在嚴刑逼供下,咬定陳海松是“改組派”,陳海松隨即遭“逮捕”。團長余天云十分焦急,他了解陳海松,便跑去找師長何畏,說:“陳海松參軍時還是個小鬼,跟著我長大,一直表現很好。在入川路上,那么艱苦,他把特務連的娃娃兵帶得好好的,是什么‘改組派?肯定是有人在背地里攻擊他!”但師長不理。余天云只好將這個情況向徐向前匯報。在徐向前的干預下,陳海松被釋放,但師里拒絕恢復他的職務和黨籍,他只好繼續當余天云的警衛員。
不久,四川軍閥以6萬之眾對紅軍發動三路圍攻。在反三路圍攻作戰中,陳海松臨時被任命為副營長。他率2個連扼守殺牛坪,以小部兵力憑借工事扼守要點,大部兵力相機出擊,抗擊敵人5個團的輪番攻擊,激戰三晝夜,斃傷敵軍1500余人,陣地巋然不動。之后,他又接連打了幾個漂亮的阻擊戰。至此,師里才恢復了他的黨籍,復任36團政委。
能文能武,深受戰士喜愛
1933年6月,年僅19歲的陳海松升任第25師政委,師長是許世友。他和許世友率25師南征北戰,打了許多硬仗惡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宣達戰役時,陳海松右大腿被敵人炮彈擊傷,他堅持不下火線,命令擔架隊把其他傷員抬下去,自己帶傷指揮在陣地第一線。兩天兩夜后,戰斗結束,他受傷的大腿腫得將褲子繃得緊緊的,才住進醫院。醫生剪開褲腿,發現彈片仍在大腿中,驚嘆他怎么能在陳地上堅持兩晝夜!當時,取彈片沒有麻醉藥用,痛得他冷汗直滾,卻仍不哼一聲。
這年年底,四川軍閥劉湘糾合各路軍閥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紅軍和川軍展開殘酷的攻守戰。4個月后,六路圍攻以敵人的慘敗而告終。陳海松由于屢建戰功,于1934年12月升任紅九軍政委。這一年,他剛剛20歲。次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毛澤東見到陳海松,得知他僅21歲時,驚訝地說:“紅一方面軍的干部也年輕,但還沒有年輕到這種程度的。”
陳海松能文能武,在紅四方面軍中有口皆碑。當時紅四方面軍由于受張國燾的影響,打罵下級的事情時有發生,官大架子大的現象十分嚴重。陳海松卻不一樣,他身居軍政委這樣的高位卻平易近人,總是與戰士們打成一片。每當部隊休息時,陳海松總愛下到連隊活動,和戰士們談工作、學習、思想、說笑話、做游戲。尤其愛找大個子比撒手榴彈和摔跤,而每次比賽,他常是優勝者,博得陣陣喝彩。他矮胖、圓臉、大眼睛,在部隊中常是笑容可掬,十分平易近人。加上他見人一臉笑,有些戰士笑嘻嘻地喊他“小政委”、“小胖政委”,他也不生氣,還點頭答應。
作為軍政委,陳海松每臨大的戰斗,戰前總要召集干部作政治動員,把敵情、我情、任務和策略都告訴干部,然后提出行動口號。他的動員,針對性強,富于鼓動性,干部聽了都信心十足。每戰過后,他總要親自慰問傷員,檢查傷員的治療和安置情況,督促把繳獲的生活物資優先供給傷員。無論是干部還是戰士,都愿意親近他、信賴他,有話向他談,樂意跟他在一起作戰。只要他在陣地上,部隊的情緒就特別高,信心特別足。
陳海松任軍政委時,朱德隨紅四方面軍行動,他當時的處境不好,既受張國燾的排斥,又受紅四方面軍個別高級干部的冷遇。然而,陳海松對朱德十分敬重。每次見到朱德,他都像小孩子一樣高興地喊:“總司令!你好哇!”后來,他見朱德的馬又瘦又小,就把自己的一匹大青馬送給了朱德。
犧牲后,300多名戰士淚灑天地
1936年10月下旬,紅30軍、9軍、5軍兩萬多人相繼渡過黃河,隨后組成西路軍,陳海松任軍政委。本來西路軍按預定計劃執行寧夏戰役,后因戰局變動,寧夏戰役未能實現,過河部隊又接到向河西走廊進發:執行打通新疆的任務。11月初,敵人已糾集11.5萬人,對紅軍展開殘酷的圍剿。
因沒有后援,西路軍逐漸陷入被動。1937年初,西路軍在倪家營苦戰數月后,只剩3000余人,被迫突圍,由紅九軍擔任掩護。
3月12日黎明時分,西路軍進入了梨園堡一帶宿營,擔任后衛的九軍到達梨園口。陳海松在山口上觀察了一下地形,即命令部隊上山警戒。幾乎與此同時,后面傳呼:敵人來了!他即令就近的部隊搶占寺江山,無奈九軍戰士一個個衣衫襤褸,臉頰消瘦,眼睛布滿血絲,饑餓疲憊,步履艱難,只爬到山腰,就被搶先爬到山脊的敵人壓了下來。他又指揮部隊占據山口南側的一些土包,頑強地抗擊著敵人。此時,紅九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戰士們饑寒交迫,情況萬分危急。
為了多保存一些革命力量,陳海松一面布置作戰任務,一面命令保衛局長陳宜貴組織機關人員撤退。這時的情況誰都明白,留下來就很難再活著出去;但九軍如果稍有松懈,紅軍總部的后果就不堪設想。陳宜貴要求留下,陳海松臉色一沉,厲聲喝道:“叫你撤你就撤!干什么婆婆媽媽的!”這是陳宜貴第一次看到陳海松發火。他感到這是生離死別,淚水奪眶而出。陳海松放軟口氣說:“好啦,趕快走吧!再晚誰也出不去了。機關的同志戰斗力弱,留下來無益。能出去一個算一個,總比都留下來戰死強。”
陳海松只帶著幾十名同志堅守陣地。與敵對峙一陣后,紅軍的子彈越來越少。敵人見狀,瘋狂地沖了過來。陳海松大吼一聲:“警衛排!跟我上!”隨即奮勇向前。敵人抵擋不住,丟下數十具尸體退了回去。但敵人的增援越來越多,紅九軍陷入重重圍困之中。沒有子彈,英勇的紅軍戰士便揮舞大刀與敵拼殺,擊退敵人的多次進攻,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從而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使西路軍的大部隊得以安全轉移。
上午10時許,槍聲和廝殺聲以及紅軍戰士犧牲前英勇不屈的呼喊聲在蒼茫云天回蕩,隱蔽在一個山包旁指揮戰斗的陳海松奮力向上爬去。他急于觀察戰場情況,以便更好決策。他爬到包頂,剛一抬身,敵人一排子彈打過來,陳海松身中8彈,當即倒在地上。他的部下噙著眼淚,含著悲痛,繼續與敵人戰斗,直到最后犧牲。只有一個負了傷的戰士后來得以脫險,并向上級報告了陳政委犧牲的經過。
在祁連山深處,當300多名紅九軍幸存者得知軍政委犧牲的噩耗后,淚灑天地,哭聲撕心裂肺!一位文武雙全、才思過人的我軍史上最年輕的軍級指揮員來不及施展更多的抱負,就這樣長眠于河西走廊。
1937年5月,在延安寶塔山下,中共中央軍委為西征中犧牲的陳海松等高級干部舉行追悼會,毛澤東、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都參加了大會。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多次對人說:“陳海松是四方面軍里最年輕有為的軍級指揮員,可惜犧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現在還活著,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徐向前元帥也曾多次扼腕長嘆:“陳海松是9軍的核心首長,9軍少不了他!”
(摘自《世紀橋》,張治宇、李向陽/文)